“独臂刀王”贺炳炎,55年谦让军衔,贺老总不同意,授予上将

史在没有弦 2025-04-25 02:46:11

在中国军史中,贺炳炎将军的身影无疑是独树一帜的。他的一生充斥着从武当山学习刀法的苦行僧般的修炼,到一臂操刀驰骋沙场的英雄传奇。他的军事生涯从参与抗日战争到在解放战争中担当重要角色,每一次转变都证明了他非凡的战斗力和坚定的信念。那么,是什么让这位一臂将军在中国众多将领中脱颖而出,成为受人尊敬的开国上将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开国上将贺炳炎与妻子姜平

贺炳炎出生于1913年2月5日。年幼时他在武当山师从一位清道长,初学凌霄剑法。但不久,他感觉剑法不足以发泄心中的豪情,遂转而修炼更为激烈的玄虚刀法。身材虽不高大,但贺炳炎性格刚烈,尤喜欢摔跤,常常为周围的贫苦儿童挺身而出,斗殴不平,使得当地纨绔少年对这位“贺幺娃”敬畏三分。

1928年秋,贺炳炎的父亲贺学文加入了红军。次年,红军在贺龙的带领下抵达宜都地区游击。贺学文随军返回乡间,当时只有15岁的贺炳炎急切地希望加入红军,虽知年少可能成为障碍,他仍主动提出至少可担任马倌。

尽管战士们劝他等长大些再来,但他执意留下,甚至在父亲来叫他回家时,他紧抱住松树不放。就在这僵持中,贺龙走来,赞叹他的志气,并命令他加入宣传队,从此贺炳炎的红军生涯开始了。因表现出色,他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迅速从普通战士升为班长、排长乃至骑兵连长兼政治指导员。

贺炳炎

1930年7月,红军在潜江浩子口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激烈对抗。为尽速结束战斗,贺龙命贺炳炎迅速传令,将红六师调入战场以猛烈打击敌人的最后抵抗。贺炳炎立即行动,像离弦之箭般冲刺至战场。红六师的加入迅速扭转了战局,敌军溃败撤退。战后大家发现贺炳炎未归,贺龙急令搜索。原来在传递命令后贺炳炎被战场的激情所吸引,他捡起地上的手榴弹投向敌人,直接参与了冲锋。

贺炳炎在战斗中机智勇敢,敌军刚突破红军包围时,他巧妙地设伏,喊出“缴枪不杀,红军优待俘虏!”的口号,使敌人慌不择路地投降。他利用敌人的恐慌,迫使他们放下武器,排成队伍,自行走向红军营地。当贺龙看到贺炳炎带回的俘虏,赞不绝口,对他的勇敢和机智大加赞赏。

在1932年贺炳炎还是洪湖军校的一名学生,突然接到紧急命令,要他和其他学员立刻加入前线作战。当时由于装备严重不足,许多学员连基本的武器都没有配备齐全。

红军时期的廖汉生

在这种情况下,贺炳炎将自己的枪支交给了一位年轻学员,自己则从后勤库房里拿了两把菜刀作为武器。战斗一触即发,贺炳炎带头冲锋,以惊人的勇气和决断力带领队伍突破敌阵。

在激烈的战斗中,贺炳炎展现了难以匹敌的勇敢,他用菜刀击败了面前的敌人,还能在战斗中捡起敌人的武器,继续战斗。他的英勇行为在战后被上级表彰,与贺龙曾使用菜刀起义的传奇相呼应,军中有人称他为“贺小龙”,贺龙对他的信赖也因此更加坚定。

到了1934年,贺炳炎年仅21岁就已是团长,其指挥下的部队屡建奇功。当得知国民党企图突袭贺龙的指挥部时,贺炳炎立即采取行动,动员了所有可用的后备力量,包括炊事员,他们伪装成大军即将开拔的样子,成功误导了敌军,延缓了其进攻步伐。

贺炳炎

贺炳炎亲自率领部队赶到现场,并迅速展开反击,尽管兵力不足,但通过三面包围的战术让敌军产生了我方有大部队的错觉,令其陷入混乱并撤退。

在战斗中,贺炳炎始终冲在前线,显示出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指挥才能,这使他在军中的威望日增。贺龙对他的赞赏也达到了极点,常说:“遇到难题,就让贺炳炎上!”而贺炳炎总是迅速响应,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力量。

但是在长征途中的一次突破战中,贺炳炎在冲锋时不幸被敌军炮火严重击中右臂。面对截肢的艰难选择,他拒绝了任何止痛措施,坚持在毫无麻醉下完成手术,显示出非凡的坚强和勇敢。

贺炳炎将军和妻子姜平

尽管失去了右臂,贺炳炎并未有任何退缩的意思。他在后续的抗日战争中继续担任重要角色,尤其在雁门关取得了显著的战果,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军中的英雄地位。

在战争期间的一次休整,贺炳炎被召回延安进行学习和恢复。期间他被授予了特殊的荣誉,成为不必向任何人敬礼的将军,连毛主席也对他的牺牲和贡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尊重。

在1939年,八路军120师3支队的政委余秋里急匆匆地出现在河北雄县司令部,向贺炳炎将军递上了紧急的消息:“江东升跑了。”这位排长转投敌对一方的消息,使贺炳炎将军立刻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陈毅元帅和父母合照

“余政委,这时候来,情况一定很紧急。”贺炳炎一边说,一边已经做好了出发的准备。“我必须亲自去劝说江东升,我们不能让他投敌。”余秋里极力劝阻:“司令员,太危险了,您不能亲自去。”

“余政委,不管多危险,我都必须去。江东升若是投敌,对我们是极大的打击。”贺炳炎的语气坚决,决心已定,他背起匣子枪,只带上一名警卫员,就冲出了司令部。他们骑马疾驰而去,尘土飞扬。余秋里在司令部门口目送他们远去,心中忐忑不安。

江东升本是东北军一个排长,抗日战争中由于不满连长侵吞军饷,他带领手下弑连长后脱离部队,自立门户。因缺乏资金,开始四处敲诈土豪,逐渐偏离了抗日的初衷。

贺炳炎将军和贺龙元帅

在一个小村的一个简陋小屋里,贺炳炎终于找到了江东升,他直截了当地开口:“江东升,你不能这样结束你的抗日生涯。”江东升的内心波动剧烈,面对老首长的劝说,他的心墙开始动摇。经过一番深刻的对话,江东升的心最终被打动,他决定放弃自立门户的念头,重新回到抗日的正轨上。

在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贺炳炎将军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在米峪地区的战斗中,他的部队歼灭了一个日军中队,并生俘了20名日军。这一战绩在八路军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为贺炳炎将军个人的战略眼光和勇气赢得了赞誉。

1942年,贺炳炎奔赴延安,接受了系统的军事和政治教育,在军事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深造。学成后的1944年11月,他率领的358旅与359旅的王震部队南下,抵达被日、蒋、伪三军包围的大悟山区。

贺炳炎

在那里他们与新四军第5师成功会合,共同开辟了新的战略区域。贺炳炎将军采用的灵活机动战术,有效地击败了敌军的多次进攻,不仅巩固了阵地,还迅速扩大了部队规模,最终建立了强大的江汉军区,担任司令员。

在解放战争期间,贺炳炎将军的军事生涯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历任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晋绥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五旅旅长、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军长等重要职务。

在保卫延安的关键战役中,他的英勇表现和高效指挥为党和军队赢得了宝贵时间,巩固了战略优势。特别是在宜瓦战役中,他的全局观念和精确的指挥艺术带领部队创造了著名的“硬骨头六连”,该连因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而成为全军的典范。

贺炳炎将军(中间)

在1952年,贺炳炎将军接到了调令,从青海军区调至西南军区担任副司令员,并兼任四川军区司令员。1955年,他又晋升为成都军区司令员,并于同年9月荣获上将军衔。

在1955年,贺炳炎作为成都军区的司令员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客人,他的老战友彭德怀元帅。当彭德怀到访时,贺炳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拉着彭德怀的手,兴奋地忆起旧日的战友情谊,不顾一切地向彭德怀推荐当地美食:“这里有湖南老乡喜欢的红烧肉,您想吃什么,尽管说。记得在一野时,您特意问我喜不喜欢这道菜,那情形我至今难忘,今天我希望能用这道菜来回报您的关怀。”

贺炳炎的热情与彭德怀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在彭德怀即将离开成都返回北京之际,贺炳炎特意准备了几箱当地特产的桔子,放到了彭德怀的车上,这一行为本是友好的礼物,却也暗藏玄机。彭德怀素来不喜欢公私不分,而贺炳炎明知彭德怀的性格,故意将桔子标记为送给彭的夫人浦安修。

贺龙和两位独臂战将在一起,左为贺炳炎,右为彭绍辉

他笑着说:“这些桔子已经搬到您的车上了,来不及搬下了。别生气,这不是给您的,而是给我尊敬的浦安修大姐的。您一颗也不能吃,记得帮我转交给她,谢谢您!”这番话让彭德怀哭笑不得,只能接受这份“不得已的礼物”。

贺炳炎和浦安修之间也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友情。早年浦安修在西北战场,缺少换洗的衣物,而向其丈夫彭德怀求助无望,她只能求助于贺炳炎。贺炳炎答应帮助,还特别让后勤部用缴获的优质棉布为她制作了三套衣服,远超她的请求。

这种温情的举动深深地打动了浦安修,后来她在一次住院期间与贺炳炎的妻子姜平交谈时提及了这件事,她说:“贺炳炎同志的关心让我感到非常温暖,他那种对同志的关照和特殊的阶级感情,让人感觉到亲切和温暖。”

西北野战军在战斗中

1959年,陈毅元帅在经过成都时提到想要探望自己的父母。贺炳炎将军这才意识到,陈毅的父母已经搬离北京来到成都居住。贺炳炎将军立即指派部下寻找陈毅父母的居住地,并计划亲自拜访。他和妻子姜平驱车前往,结果被带到一条僻静的小巷,那里有两间显得非常简陋的房子,正是陈毅元帅的父母的住所。

在轻轻敲开门后,贺炳炎将军和姜平走了进去。两位老人有些惊讶地问道:“你们是谁?来我们这里做什么?”姜平便介绍说他们是贺炳炎将军夫妇,来此拜访。老人们略显警惕,显然对面前的陌生人持保留态度。

见状姜平赶紧解释:“我们知道您是陈副总理的父母,今天是偶然经过,想来看看您们,希望您们不要误会。”贺炳炎将军也补充道:“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开口,我保证不会泄露您的私事。”

经过一番交谈,陈毅的父母逐渐放下戒备,开始与贺炳炎夫妇聊起了家常。他们讲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原来他们早在上海解放后就被接到上海居住。陈毅与父母分开了28年后,才有机会团聚。

起初陈毅每周末都会抽时间陪伴他们,带他们游览上海的风景。但随着工作的加重,陈毅能陪伴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只能在工作间隙匆匆与他们交谈几句。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陈毅的父母心生不忍,加之对大城市的生活感到不适,他们提出返回四川老家。尽管陈毅不愿意,但最终尊重了父母的决定。

在1960年贺炳炎将军在北京参与全国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期间突然身体不适,不得不中断会议前往医院接受治疗。6月26日,他因长期的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引发了严重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导致他陷入了长达三天三夜的昏迷状态。

令人称奇的是,6月30日,贺炳炎将军意外地苏醒过来。醒来的第一件事,他请求听取军区后勤部长关于基层后勤工作的汇报。在会晤中,他表达了深深的忧虑:“我恐怕撑不过去了。当我去见马克思时,那些早已逝去的老战友会问我,贺炳炎,你在位时为大家做了些什么?我还没能解决部下的住房问题,怎能心安理得地去见他们?”这番话表露了他对战友和部下深厚的关心。

这段话不幸地成为了他的遗言。同日夜晚,他的病情再次急转直下。7月1日,这位年仅47岁的将军因为未能及时取出头部的三枚弹片而病逝。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肖华上将为他撰写的挽联道:“身经百战常忘我,一片丹心为人民!”赞颂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7月5日,成都军区举行了盛大的公祭仪式。当天成都突降大雨,尽管如此,依然有超过20万的军民毫不犹豫地冒雨参与,表达对这位英雄将军的深切哀悼和崇高敬意。贺炳炎将军的一生虽然战火频仍,但他始终保持着对人民深沉的爱和对国家的忠诚,他的逝世是军界的巨大损失,也让无数普通人民感到了深切的悲痛。

0 阅读:8
史在没有弦

史在没有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