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再道将军从湖北麻城农家走出的英雄,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抗日战场上,他勇猛精进,数次策划并成功施行伏击,威名远扬。然而历史的巨轮常带来无法预料的转折,1969年,这位英雄被安排到福建的一个农场劳动。陈再道的晚年究竟经历了哪些考验?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毛主席
1909年陈再道出生在湖北省麻城一个偏远村落,17岁时加入了当地赤卫队,尽管年轻,他的英勇表现使他获得了队友们的尊重,他与北伐军联合作战,展示了超越年龄的军事潜能。
1927年陈再道积极参与了伟大领袖毛泽东和革命家卢德铭主导的秋收起义。他在大别山区的行动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同年投身于黄麻起义,这两次起义标志着他军事生涯的起始。
据战友们回忆,当时他们曾戏谑陈再道的名字错误可能会让他避开阎王爷的召唤,因此能多活许久。对此陈再道笑言,如果能活到八十岁便已足够。起义成功后,陈再道被编入鄂东军,随队在黄陂县木兰山进行游击战斗,成为当地72位游击战士之一。

陈再道
在江西苏区反"围剿"战役中,他勇敢作战,屡次受伤,从一名排长逐步晋升为连长,再到更高的指挥职务。在红军时期,陈再道更是由于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其间陈再道的领导能力和战术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后续的战斗打下坚实基础。
改编为八路军后,他被任命为129师386旅的副旅长,旅长是著名的军事将领陈赓。与陈赓的搭档体现了陈再道在军队中的重要地位,也展示了他个人在战术和策略上的卓越才能。
在1932年徐向前和陈昌浩带领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出发,开始艰难的向陕西转移。这一过程中,红军面临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阻击,形势异常严峻。就在此时,红四方面军被追赶的国民党部队紧紧追赶至其后,红军处于四面楚歌之势。

陈再道
在这紧要关头,战火中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突遭敌军的猛烈围攻。陈再道得悉总指挥部陷入困境,他迅速调派精兵,对敌军进行了果断的反击,层层击退了敌军的冲锋,确保了总指挥部的安全。
战后徐向前深感陈再道的救援至关重要,他握着陈再道的手感慨地说:“没有你的及时支援,总指挥部的后果不堪设想。”这一举动为陈再道赢得了“护驾有功”的赞誉,并很快促成了他的军事生涯中的快速晋升。
陈再道不久后被提拔为团长,随后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多个防御战斗中表现出色,为其后的师长职位铺平了道路。尤其是在万源保卫战中,作为师长的陈再道指挥所在部队成为敌军的主要攻击目标。

八路军骑兵
在长达近一个月的激战后,他的部队成功抵御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为之后的反攻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徐向前对陈再道的战斗指挥能力赞赏有加。1940年,应八路军总部之命,陈再道被指派到冀南地区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在此期间陈再道与日军交战,还积极从事统战工作,与当地的不同社会势力进行沟通,逐渐稳固了抗日根据地的地位。
战后陈再道作为冀南纵队司令员,参与了多场重要战役,包括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随后冀南纵队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并最终更名为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领导下,陈再道率部南征北战,成为解放战争中的一名杰出将领。
1945年夏季,陈再道参与了在延安举行的中共七大,见证了党的战略方针制定。同年11月,冀南纵队更名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陈再道担任司令,开始了他的新篇章,1946年6月,国民党军大规模进攻中原解放区,触发了内战的全面爆发,陈再道带领部队投入多场激烈战役,包括佯攻豫北和定陶等关键战斗。特别是在龙固集防御战中,陈再道的指挥艺术被刘伯承和邓小平誉为全军学习的典范。

地方保安团
1947年初,为了配合山东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军的“鲁南会战”,晋冀鲁豫野战军启动豫皖边战役,陈再道指挥北集团成功吸引并歼灭敌军主力一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为了阻止国民党军对山东、陕北的进攻,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了豫北攻势,陈再道统帅第二集团在此次战役中共歼灭敌军超过1.2万人。
随着战略转向进攻,晋冀鲁豫野战军发动了鲁西南战役。陈再道统一指挥下的第二、三纵队在羊山集战斗中全歼国民党整编六十六师,捕获敌军中将师长宋瑞珂及其3000余名官兵。陈再道深感此战是其指挥生涯中最为艰难的一次,也是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1947年8月,陈再道领军突破多个关卡,深入大别山区参与宛西、宛东战役,对国民党统治构成直接威胁。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联合行动,进行了一场关键的战斗。

合照
在这次行动中,刘邓领导下的中原野战军的一、二、三纵队被编组为一个战斗集团,统一指挥权交给了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陈再道,作为第二纵队的司令员,虽然在个人资历和指挥能力上与其他指挥官如宋时轮、陈锡联相当,他却始终将大局为重,服从命令,与友军部队紧密合作,确保了战役的整体成功。
新中国成立后,陈再道继续在军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担任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及河南军区司令员。到了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在1967年陈再道不幸卷入了一场由多方面复杂因素触发的政治风波。
在这场风暴中,许多曾经的同僚为了自保而远离了他,但陈再道的老战友韩先楚在这关键时刻站了出来。1971年,在北京,韩先楚有幸与毛主席会晤,借机为陈再道辩解,并表达了陈再道愿继续为国家服务的强烈愿望。

合照
得益于韩先楚的力荐和毛主席的高度信任,陈再道在1972年被重新安置,任命为福州军区副司令员,重新获得了执行军事职责的机会。在福州军区,陈再道与韩先楚共事三年,期间他的经验和智慧对军区的发展贡献颇多。
1977年秋,陈再道的职业生涯迎来了另一个高潮,他被任命为铁道兵司令员。紧接着,在1978年7月26日,他终于洗清了多年前的不实之名,组织正式为他恢复了名誉。
在80年代初期,经过一系列政治调整和邓小平的亲自干预,陈再道被重新启用,担任铁道兵司令员。尽管年事已高,陈再道重返要职,立即重燃了往日的激情与热忱,全力推动铁道部的发展和改革,工作成效显著。

邓公
随着1982年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对军队体制也进行改革。中央领导决定进行历史性的百万大裁军,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铁道兵因其特殊性质和高度的牺牲精神,本不应成为裁军的首要对象,但仍难逃此劫。
对陈再道而言,铁道兵是部队,更像是他的家人。在他的领导下,这支队伍承担了建设任务,还在和平时期做出了巨大牺牲。许多官兵在苦难的环境中与家人分离,长年累月的艰苦工作使他们的生活状况艰难。陈再道无法面对即将到来的大规模解散,这是对他的军事生涯的否定,更是对这些忠诚部下的不公。
在裁军决策的关键时刻,陈再道毅然决定亲自去找邓小平,希望能保住铁道兵的命运。尽管他一生中鲜少为个人利益向任何人求助,此次却因大义凛然而行。但遗憾的是,邓小平坚持按照整体战略需要决定,拒绝了陈再道的请求,铁道兵最终在1984年正式解散。

1964年,陈再道将军与民兵握手
在1987年冷风中,陈再道回访了红安县参与庆祝“黄麻起义”60周年的纪念活动。纪念活动结束后,他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麻城市乘马岗乡进行一次深入的调查访问。
在这次访问中,陈再道特别关注了当地的教育设施。他走访了新村小学,一所建于1960年代的学校。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学校的设施已经严重老化,墙面剥落,木梁腐朽。看到孩子们在这样破败的环境中学习,陈再道深感不安,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必须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如果孩子们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如何能期待他们将来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来种地,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呢?”
这次回访后,陈再道回到了他的临时住所,但他仍旧无法平复心情,向随行的工作人员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看到这些孩子们的困境,我们这些经历过多少风雨的老一辈,怎能对得起未来的一代?”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立校庆典现场
不久后陈再道亲自回到村里,尽管已年近八十,但他积极与村干部一起选定了一个合适的新学校建设地点。意识到村庄经济条件有限,他主动联系相关部门,争取建设资金和支援。他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应,一所新的、设施完善的学校很快在村中落成,为当地带来了一股新的教育活力。
1993年4月,当陈再道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时,江泽民及其他军委高层亲自来到医院探望。在那里陈再道向江泽民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生活现状的担忧,并希望中央政府能关注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和老区的持续发展。
江泽民被他的忧国忧民的精神所感动,承诺会进一步采取措施。仅仅几周后,政府部门便发布了紧急通知,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并制定了具体的执行细则,这一年被称为“农村减负年”。

陈再道将军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人,图为他正与工作人员交谈
1993年,陈再道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当邓小平得知此消息后深感哀痛,他知道自己在陈再道心中留下了遗憾,邓小平曾公开表示:“对不起,陈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