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新石器文化遗址,发现较早,为何不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朴木说过去 2024-07-26 15:14:40

只有河南全境,尽在中原文化圈的包围中,河南最有资格代表中原和中原文化,同时辐射广义上的中原地区。

比如夏商周三代时期的中原地区,不等于三代时期江南地区。

说河南是中国文化发源地,不为过。

国家社会科学院在裴李岗住有工作队!裴李岗的考古,又是一个国家级的工程!对比9000年前的先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裴李岗出土的石器最为精致、工艺最为高超!

在9000年前的先仰韶文化中,裴李岗文化的文明程度最高!

谈中国文化,得从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谈起。约9000年前,一群可能来自淮河流域的农夫开始在彼时尚温暖湿润的舞阳贾湖建立自己的聚落,这也是中国境内时代较早的聚落之一。

中国考古确认:裴李岗文化遗址中距今7700年的小口尖底瓶,证实了裴李岗文化是仰韶文化之源。

裴李岗文化遗址中,竟然还意外地发现了一串距今30000年的驼鸟蛋壳链珠装饰品。对此,考古人只能感叹:属于意外!

裴李岗文化距今约9000—7000年,以郑州新郑裴李岗遗址为中心,分布在东至豫东,西至豫西,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的广大区域。

O2支北方人群距今约9000年前在河南发展出裴李岗文化;O2支南方人群距今约6800年前在湖南发展出高庙文化。

裴李岗文化的重要源头贾湖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了陶器、原始栽培稻及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成套农具,不仅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毕备,还发现了具有中华文明内涵的占卜龟甲、契刻符号、早期丝绸和中国最早乐器骨笛,标明了中华文明最初萌芽的时空坐标。

新石器时代是中原文化的萌芽阶段,包括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以及流传于中原地区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远古传说。

对应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之裴李岗文化,距今9000—7000年;伏羲、女娲的文化创造活动,处于渔猎时代,早于炎黄农耕时代。

目前,陕西杨官寨 遗址区,几乎四周都被城市的高楼或者工厂​所包围。资料上介绍的什么泾河台地之类,在这里根本无法体会,因为该遗址距离泾河还有四公里,这里已经是城市中心的一部分。遗址区四周高楼林立​,这里考古发掘后已荒置多年,但项目迟迟未见落地,为人诟病。 遗址区从东往西看,长度可能达一公里以上,这里要么是菜地,要么是杂草,再无考古大棚,还怕远处是否有大黄,于是不想再往西“深入​”。地表2米左右​的地质剖面,距地表一米散见灰陶片类,但数量稀少。形同虚设​的文保牌子 考古大棚只是其中一个很小、很小的区域,绝大多数地方为荒地,今人开垦种植了蔬菜,或者油菜。​

发现较早的姜寨遗址面积约1.8万平方米(已发掘约1.7万平方米)。距今约6000多年的姜寨遗址依然破败不堪。看不到任何遗迹,周围的垃圾如山,整条街都显得很萧瑟。作为“国保”单位,姜寨遗址没有给当地带来任何效益,反而制约了临潼县城北部区域的发展。 除了仰韶文化之外,姜寨遗址还有龙山文化的遗存,也被称为“客省庄二期”文化,距今大约4000年——但是,这个时期的遗存,堆积在遗址上层,所以破坏比较严重,只发现了少量的房址、灶炕、窖穴和墓葬等。

石峁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农耕为主,北方周边开始出现畜牧和农耕混合模式,刀耕火种会出现轮耕的情况,但黄土区相对周期要短,四千年已经完全摆脱了刀耕火种时代,而且已经出现了五谷。万年来一直是定居农业,游牧的出现是距今3000年以后,出现在农耕区外围,草原和驯化马的出现是其主因吧?

定居农业才有远征能力,否则朝不保夕忙着狩猎了,哪有精力远征呢?实际上的征伐都不远,几百公里应该是其极限了,而且不是一次性,都是分阶段完成的。

洹北商城位于殷墟保护区东北部,是商代中期的都城遗址,城址略呈方形,南北长2.2公里,东西宽2.15公里,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

安阳西北洹水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形成周边约36平方公里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

从1928年开始的殷墟考古发掘,至今已经历90多个春秋,是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

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一片甲骨惊天下的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拥有包括甲骨文在内的诸多重大发现,在中华考古史、中国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在通过甲骨文确定殷商历史的诸多学者中,罗振玉考释出大量甲骨文单字,提出了至今仍被学界遵守的甲骨分类,而且明确了甲骨文出自安阳小屯,判断甲骨卜辞为殷商王室遗物,小屯就是商代都城“殷墟”所在。

黄帝是多个族群记忆综合的产物。

周武王分封的时候,黄帝后裔是任姓的东部族群,说明周人那时候并未视黄帝为始祖。

按照祭祀对象来看,周人祖的应该是舜。先周是三里桥。

至于黄帝,至早春秋以前并无至尊的地位。

齐威王喊出高祖黄帝后,各方诸侯开始构建黄帝世系。

秦楚都把自己弄进颛顼这支,成了黄帝的正宗一脉。

炎帝也跟黄帝成了兄弟。

黄帝就成了各族共同的祖先是战国末期的事,稷下学宫那群人干的,后被司马迁搬了过去,黄帝原型应该是多个,各族心中有自己认为的黄帝,考古上不存在山东龙山一统中原,是中原本地文化融合大汶口形成了中原龙山,海岱地区自己演变出来的海岱龙山。

讲文化传承,从新石器以后的文化讲起,旧石器时代从考古上没有衔接的证据。

最早的中原,就是以嵩山为中心的地区,然后向四方辐射蔓延。所谓中岳、中原、中州、中华、中国是也。

河南中原地区一万年以来文化脉络传承有序,青藏高原文化得以发展是古羌人西迁带过去的,至早不过五千多年。

青藏高原现在都不怎么适合人类生存,中华民族怎么可能从那里跑来东迁呢呢?

成都平原屈指可数的遗址与河南中原几千上万的考古遗址。落后很多的成都平原考古文化不可能是华夏联盟,也不可能是夏商王朝,更不可能隔着千山万水与山东的东夷交往战争吧?

二里头来源于王湾三期和新砦。二里头青铜铸造是本地区独创的,这点是学界共识。二里头五谷丰登在中原龙山时期就存在了。夏的早期是新砦,中晚期是二里头,这点是学界主流观点。

38个古人基因说明河南中原地区人群"一脉相承"。

河南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

最近的古代DNA研究表明,与仰韶文化相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流域粟黍农业人群从河南中原地区向西迁徙扩散,通过甘青地区登上了青藏高原,向东北迁徙到西辽河影响了红山文化,向西南达到川滇地区。

从河南省渑池县鹿寺西遗址中,成功提取和测序了从西周、春秋、唐代到明清时期的中原地区38个古人的基因组,并将新测序的中原古人样本,与之前已发表的中原新石器时代古人和现代河南汉族基因组数据合并在一起,进行了跨时间尺度下的群体遗传学分析。

研究人员观察到,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中原地区没有看到明显的人群遗传结构的改变,并没有受到印欧人群、匈奴和鲜卑等北方游牧人群的显著影响,这与欧洲动荡的人口历史形成鲜明对比。

3000年来,在基因层面上,中原地区的人群仍然保持了主要特征的稳定性。

河南中原地区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并未受到其他文化人群基因层面的影响。

0 阅读:2

朴木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