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73d4c5375138c84fd12bfd45418ceda.jpg)
好像我到上幼儿园的年龄才从外婆家回到父母家生活。
现在回想起来,对于一个那么小的孩子,重新回到父母身边的感受不知道是怎样的?会不会有重新建立信任的困难?
因为还有一直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妹妹,我又是如何面对与妹妹同处,分享父母的爱?
我在记忆中没有感到亲疏差异,也没感到与父母的疏离感。
我注意到一些小细节,我与妹妹相比有一些更加敏感的特征,比如:挑食(不能吃肥肉、鸡皮、鱼肚子等油腻的食物)、容易被蚊子咬(家里四个人在一起,我总是那个被叮很多蚊子包的人)、容易过敏(那时经常到田里玩耍或帮忙,我的皮肤会突然起疹子发痒......)
而妹妹则是很皮实,也不挑食。
我的敏感特质现在看来是有功能的。
父母和妹妹都会很照顾、迁就我。比如把肥肉夹掉,给我瘦的半块。如果我在家,准备馄饨、团子的馅料,我妈也会买更瘦的猪肉。
他们都是如此真诚和自然,我享受特权的过程是理所当然、心安理得的。
这种被照顾、被包容、被爱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也许正是在这些点滴小事中,我的“特殊需求”检验到了他们的爱是无私的,是可以被信任的,跟他们的关系是稳固的,不容易破裂。
除此之外,我父母很在意公平性。在所有的事情上都会强调我和妹妹的公平对待。
得到一个饼、一个苹果,会平均分成两半给我们。
他们也没有强调姐姐要让着妹妹,给妹妹更多好处。
这种“一碗水端平”的思想抹除了是否在他们身边长大的区别对待的可能性。
妹妹也是很好相处的,不会仗着年龄小而多吃多占,反而经常迁就我。
有些寄养归家的孩子会很难建立与父母的信任关系,甚至埋下心理问题、人格障碍的隐患。
梳理完这些,我看到了父母做得好的部分,尽管他们只是小学毕业,却有着朴素的、温暖的家庭相处之道。
我感到非常幸运。
而如果妹妹换做弟弟,我怀疑我爸是否还能一碗水端平。
所以,我更加感到非常幸运。
也许你会想,为什么要将过去的事情翻出来进行这么多的思考?
回想的过程就是看自己需求的过程,哪些需求得到了满足?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看到了,就放下了,就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