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古墓中发现铜片,专家奉为珍宝,鲁班“祖师爷”人设翻了车

瑞知道史 2024-08-05 00:44:21

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队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古墓中发现了一块锈铜片,但这破破烂烂的薄铜片不仅被专家奉为珍宝,还让鲁班“祖师爷”人设翻了车!

湖北盘龙城遗址是一处真正的“沧海桑田”的古文明遗址,这里位于大别山余脉与江汉平原间的过渡地带,分布在盘龙湖、破口湖与府河之间的低岗上,三面环水。

3500年前,这里因为鱼米丰饶而养育了一支古代文明,但也因为洪水肆虐而被掩埋在淤泥下。这座殷商古城的再次重见天日,同样是因为一次洪水,这不得不说命运的神奇。

1954年夏天,武汉市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洪水,筑堤抗洪的民工在取土时意外发现了墓葬和青铜器。

之后,这里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的发掘、保护,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并奠定了盘龙城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源的地位,还成了2001年“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

但在珍贵的大玉戈、青铜大圆鼎、青铜钺、绿松石镶金片饰件等文物之中,一条薄薄的青铜片因为一个原因而备受关注。

这件小铜片,就是殷商的青铜锯,而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这锯的年代久远,再一次戳破了鲁班“祖师爷”的人设。

这件青铜锯是矩形,两边都有锯齿,中间还有椭圆形窟窿,整体的样子很像如今精细操作的小钢锯条,只不过是双面的。

而这件生产工具的出土,证明了早在商代,人们就开始使用金属锯了,这可比战国时期的鲁班早了上千年呢。

说起锯子,就少不了“鲁班造锯”的故事。相传,鲁班上山砍柴,被锯状的草叶割伤了手指,于是,鲁班深受启发,他发明了锯子。

不仅造锯,鲁班堪称最多面手的大能人。鲁班本名叫公输班,因为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所以被称为“鲁班”。传说中,鲁班发明发明了曲尺、墨斗、斧子、锯子、刨子、凿子、隐括等工具,而农耕过程中的石磨、碾子、锁具也是鲁班的创造,在军事上,鲁班也是创新小能手,研制出了钩镶、云梯等,甚至,鲁班还涉足于航空领域,根据鸟儿飞翔的样子研制出了木制飞机,不仅可以连续飞行三天不落地,还能载人……

也正因为种种发明创造,鲁班被后世尊为百工圣祖、建筑鼻祖、木匠鼻祖等。

但实际上,这鲁班造锯的故事纯属后人的臆断。在甘肃武威县齐家文化遗址,虽然没有发现锯子实物,却在一件玉器上发现了锯子半切的痕迹,而这件玉器年代在4000年前;1931年,山东省龙山镇历城县城子崖遗址出土了一把蚌壳做的锯子;青海柳湾遗址出土的史前文物中曾有一把小骨锯……

再比如,甲骨文中的“刖”字,断腿的位置有一只手拿着一个带齿的东西,那条腿锯掉,这就是商代的“刖刑”,通过这个字形可以确定,商代一定是有锯子的。退一万步讲,根据文献记载,春秋初期,齐国就使用“断山木,铸山铁”,所以这比鲁班制造锯子的故事早了200多年……

种种文物和文字、文献都证明,鲁班造锯根本站不住脚。

而且,鲁班不仅没有造锯,其他工具也大多不是鲁班的首创,例如,从商州遗址中城池的规整程度来看,古人已熟练使用了规尺等基础工具,这就打破了鲁班发明尺子的说法,而伞、撸板等更是无从考证……

那为什么人们都认为是鲁班的发明创造?

这背后原因,少不了中国百姓的对“英雄塑造”和“造神”的惯性。

大部分农耕用具都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件工具从滥觞到成型,一般需要经过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在生产实践中的改进,所以这些工具的进步,是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

但战国时期的鲁班心灵手巧,对于建筑、工程等都有一定的建树,还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奇书《鲁班书》,于是,人们就认为鲁班是能工巧匠的象征,而随着时间一长,鲁班的神秘面纱就形成了,人们因为思维惯性,就将任意一个重要发明,都归功于“超人”鲁班。

例如,始建于隋代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赵州桥这隋代的桥,和鲁班八竿子打不着,但人们仍旧认为是鲁班造的,这就是因为,鲁班的能工巧匠祖师爷的人设实在是太成功了,所以人们只要见到了什么新奇实用的发明或工程,都认为这是鲁班的手笔。

把无数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加以总结、集中,创造伟大的英雄人物形象,这是古代树立英雄和造神的方法,而鲁班虽然是一代能人,但我们投向崇拜的目光时,也应该更加理性,并看到鲁班背后那一群真正“心灵手巧”的人。

如今,这把锯子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吉最早的金属锯,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机会,您可以去看看呀。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3

瑞知道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