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张学良都抱着十分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促进了国共合作,是历史的英雄;另一方面,很多人看不起张学良的私德,觉得他犹豫懦弱。尤其是在东北与日对抗中,张学良没有学到张作霖一点优点,甚至没有守住上一辈留下来的资源,全都留给了日本人。
张学良张学良在面对日军时,遵循不抵抗原则,把整个东北拱手相让。更可怕的是,他不仅放弃了东北,还把很多武器装备、工业生产线都留给了日本。那么,张学良在撤退之后,到底留下了多少武器呢?张氏父子的家底到底有多厚,我们可以从奉军的空中力量中窥得一角。1919年,张作霖势力已经越来越强,成为说起名字就要抖三抖的人物。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代军阀,张作霖早已收起了鲁莽,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在张作霖和国际接轨时,他敏锐发现,英、法的空中力量是远胜于他们的,张作霖萌生了打造一支属于他的超强空军的想法。
但是张作霖觉得自己没文化,这个事还是要问一下大儿子张学良。对于组建空军这件事,张学良十分积极,一再向张作霖表示,现在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空军是有必要的!在张学良的建议下,张作霖很快从当时的国际武器装备公司购入了一大批飞机。当年世界的生产力可不比现在,所有装备都贵得很,张作霖这是花了大钱。如此财大气粗,引起了各地军阀的震惊,要知道空军并不是买几架飞机就可以的。除了装备,还有培训飞行员,建造场地,组建飞行学校,这些加起来都是大工程。但张作霖有钱,他不在乎,把空军组建的事项全权交给了张学良。
张学良在这件事情上十分积极,不仅跟进购买飞机等事项,还同时安排修建机场。1921年,奉军就开始以沈阳东塔作为大本营,修建了约7平方公里的机场。到了1925年,奉军又再次修建了一个比沈阳这个还大的机场。在培训空军飞行员上,张学良更是不遗余力,用他老子的钱不断砸。先是修建学校、聘请大量外籍专业教练,后又选择年龄小、学习能力强的学员去法国巴黎留学。可见,在发展空军力量上,张氏父子是真的花了大精力、大价钱。除了购买装备,张作霖还花了大量金钱培训飞行员,送其去外国留学,学习系统的飞行技术。这一切,一是张作霖宠爱长子才敢这么花钱,二是张作霖是真有钱。
毕竟这一笔一笔,全都是钱堆起来的,从这笔金额的投入就可以知道张作霖手上可支配金额并不少。张作霖能有这么钱,和他的发家以及在东北的经营有关。在东北时期,张作霖大量建立商号开展商业活动,还投资了如银行等机构。在短短十几年,就从一穷二白变成富甲一方。这其中,有张作霖个人胆大心细、聪明机警的原因,也和东北这块肥沃土地有关。同时,张作霖的发家也称不上光明,他当过土匪搜刮了大批财物,又与日、俄、清政府周旋。这样的人,肚子里装得不知道多少金银珠宝,全都留给了张学良。
有钱有权,还有武装力量,张学良本应该利用这些自己先天的优势抵抗帝国主义。可是,1931年9月18日,当日本发动骇人听闻的“九一八”事件时,张学良却在北京优哉游哉地看戏。当张学良得知日本发动战争时,他也没有选择抵抗。奉系的兵全都在张学良手里,他还有整个东北可以当作根基。张学良仅仅只需要集结一部分兵力,完全可以给日本一点好颜色看。但手握数张大牌,张学良全都不出,把东北拱手相让给了日军。同时,张氏父子在东北建立的种种工业生产线、武器装备,也都留给了日本人。要知道当时奉系在东北已经发展了很多武器,这些武器甚至可以武装数十个师!
而张学良不说把这些武器带走,连损毁都没有做,对日本可谓是“极其大方”。日本则借我国东北的这部分资源,急速发展,在武装自己的力量后对我国进行很大的图谋。因此也有人说,后面日本人打中国的三分之一弹药,都是张学良留下来。这句话表露了人民群众对东北沦陷的悲伤,对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的愤怒。而在张学良不抵抗政策背后,还潜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1928年,发生了一件张学良毕生难忘的事情。他的父亲张作霖被卷入到一起爆炸事件,突然离世了。
而这一天,正是张学良的生日。那是农历四月一十七,张学良作为奉军少帅,摆了很大一桌宴席,这时的张学良志得意满、满面春风。不料,却突然传来他父亲被炸伤,性命难保的消息。而宴席上还有很多大人物,为了稳定局面,张学良只能强忍悲痛。等张学良跌跌撞撞赶到时,早已无力回天。这一天给张学良造成了特别严重的心理阴影,每当他想起父亲躺在病床上忍受痛苦,而他还在开心地举办宴会时,他就心如刀绞。因此,这件事之后,张学良再也不愿意过生日。作为奉军首脑,张作霖的离开给奉军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幸运的是,张学良早已成人,可以独当一面,接过父亲的基业。
但是在情感上,张学良还是难以接受,他在心里给日本记上了一笔。因为张学良知道,正是父亲不愿意做傀儡,日本才安排了这场爆炸事件。在日本妄图蚕食中国时,张作霖是个最注重私利、八面玲珑的人。因此,张作霖一直凭借着自己的军事力量在与日周旋。随着张作霖越来越强硬,日本人便使出了谋杀这样的手段。张作霖从与日如胶似漆,到反目成仇,张学良是一清二楚的。因此,他对日本并没有什么好感,而随着张作霖的离开,奉系军难以控制,张学良也未曾实现对日的复仇。
即使张学良掌握着奉军部分精锐,但是失去了父亲的庇护,他的现状也是举步维艰。除了要与日周旋,张学良还要与南京那边的势力周旋,张学良是心力交瘁。一方面,张学良并不热衷于战争,另一方面,很多军阀都投靠到了蒋介石这边。最关键的是,张学良为保父亲基业不落到日本手里,必须寻找更大的势力。为此,张学良在多方考虑下,最终选择了投靠蒋介石。听说了这件事,日本十分忧虑,本来东北就是囊中之物了,但是张学良这一把操作打的日本人措手不及。日本还特意派遣人来“慰问”张学良。
张学良在心里冷笑,对日本代表不留情面地说:“现在就是这样了!”日本人也没有办法,只能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东北落在蒋介石手里。其实,张学良也并非多喜欢老蒋,但是在当时非此即彼的情况下,选择国民党对于张学良来说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然而,张学良也没有想到,局势很快就超过了自己的控制。首先是张学良名不副实,空有少帅的名头,但实际上东北军和东北工业最后都落入了蒋介石手里;其次,在抗日上,蒋介石只是说的好听,当日本发动战争时他命令张学良放弃抵抗。
同时,以蒋介石、张学良等为首的军阀武装对日本都是轻视的。尤其的老蒋把眼珠子都放在了共产党身上,根本听不见毛主席等共产党人再三向他表示的“抗日”之必然。由于失去对奉军的控制,以及错误的判断日本,张学良最终放弃抵抗。谁能料到,这一放弃令张学良几乎成为千古罪人,他在晚年数次提到当年在东北的所作所为,无不充满悔恨。有人说,张学良这一举动间接把中国推向了深渊。但不可否认的是,那时的张学良依靠蒋介石自主权并不够。同时,张学良没能识破日本的计策,只认为这是缓兵之计,短暂地“稳定事态”。
张学良对日本妄图求得不斗争的和平,不可否认深受他父亲张作霖影响。最开始,为了自己的利益,张作霖和日本展开了很多合作。为了表示这种合作的态度,张作霖对日本态度都比较好,甚至为了表示友好主动救济日本受灾群众。和日本交好给张作霖带来了一些短期收益,张作霖以日本作为跳板,扯虎皮拉大旗地又和英、法扯上了联系。同时,日本当时已经进行了一部分改革,科技发展还不错。张作霖因为和日交好,也得到了一点好处。
张作霖但是后期,日本扩张的企图心越来越明显,展露出侵占中国的意图。日本并不是奉系好的合作对象,它并不友善、更不诚实。尤其是日本以“租借”名义占用东北的土地,在东北上称王称霸时,张作霖感到自己的权益正在被日本蚕食,因此,张作霖也出现了一些抵抗日本的行为。张作霖首先实现政策、经济上的制裁,限制日本的种种行动,同时,不再允许日本进行“商租”行为。而日本对张作霖的态度也是微妙的,他们不愿意舍弃张作霖这支势力,想借用他发展自己的势力;同时,日本人又敏锐察觉到张作霖不像以往那么好合作了。
在权利的争夺下,张作霖和日本拉锯了一段时间。为了摆脱和日本的紧密联系,张作霖进行了一系列行动。首先,他在很多方面都尝试摆脱对日的依赖。此外,他还开发了其他渠道,不再与日本进行重大武器交易。可以说,张学良对日本的外交方式深受张作霖影响。而在“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也深刻认识到了蒋介石的顽固和短视,面对国家危亡,蒋介石竟然不先考虑抗日反而还叫嚷着“安共”。
西安事变1936年,面对日军的种种暴行,张学良无法忍受。他这次十分果断地用武力控制住了蒋介石,要求必须联合抗日。这件事足以证明张学良迷途知返,然而这也成为了他人生的巨大转折点。因为此事,蒋介石对张学良怀有怨恨,幽禁他长达几十年。甚至蒋介石逝世后,他还嘱咐儿子不要放了张学良。也因此,张学良辗转异国,再也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