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有羽绒制品过冬,古代在宋朝前连棉被都没有,又是如何过冬?

小岛知风 2024-11-29 13:21:42

最近不仅寒潮来袭,媒体还频频爆料出“羽绒骗局”,羽绒制品生产厂家以次充好,用丝绒、飞丝、黑心棉等填充物冒充羽绒填充到羽绒服或羽绒被里,这也提升了很多人对羽绒制品的购买谨慎性。

其实我们现代人已经很不错了,有羽绒服、羽绒被、棉袄、棉被、空调、暖手宝、壁挂炉、暖气等等防寒措施,可以说现代人的过冬防寒措施是丰富多样而且还都很保暖,相比于古代人,我们现代人简直幸福的不要不要了。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一直到北宋末年棉衣棉被才得以普及,在北宋末年之前,古人是没有棉衣和棉被的,更遑论羽绒服和羽绒被了,即便现今用黑心棉、丝绒、飞丝等劣质填充物填充的衣服,如果北宋末年之前的古人能有这样的劣质填充物羽绒服都会视为珍宝。

要知道地球气候是逐渐变暖的,也就是说古代的冬天气温远比我们现代冬天的气温还低,在没有现代这些保暖物品甚至连棉衣和棉被都没有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呢?

古代冬天的温度低的超乎现代人想象

古代的冬天严格的来说与我们现代感受的冬天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其实我们现代的冬天完全可以算是比较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了。

中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就曾对中国历史五千年以来的气候做出过总结,竺可桢先生总结出中国历史五千年来共经历了四个寒冰期,这四个寒冰期共计将近1500余年。

西周时期中国发生了第一个寒冰期,史称西周寒冰期,这次寒冰期大约从公元前1000年持续到公元前850年,共持续了大概150多年。

按照《竹书纪年》的记载,当时是“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按照《孟子》中记载则为“驱虎、豹、犀、象而远之”。

这意思就是说当时的冬天连牛和马都被冻死了,江河湖海都冻成了冰,老虎、豹子、犀牛、大象这些大型动物都被冻得被迫迁居,可以想见当时的冬天有多么冷。

东汉初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发生了历史上第二次寒冰期,史称东汉魏晋南北朝寒冰期,这次寒冰期大约从公元初年持续到公元600年左右,总共持续了500多年。

按照史料研究表明,东汉魏晋南北朝寒冰期时的冬季气温普遍要比我们现代的冬季气温低2-4摄氏度左右。

在《晋书》中记载,公元333年至336年的三年时期,在辽东湾西北岸至东南岸一带的海水连续三年全部冻成冰。

按照南北朝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在所著的《齐民要术》中记载,当时草木发芽的时间普遍要比我们现代晚了半个多月。

海水都被冻成冰,草木发芽都比现代延迟了半个多月,这就能看出那时期的寒冷程度有多厉害了。

宋辽金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第三次寒冰期,史称宋辽金寒冰期,这段寒冰期大概从公元1000年持续到公元1200年左右,总共持续了大概200年左右。

宋辽金寒冰期要远比西周寒冰期和东汉魏晋南北朝寒冰期冷得多,按照史料记载,在这段寒冰期内,北方基本在九月份就开始普降暴雪,华北的梅树都不能生长成活,尤其是京杭大运河处于南方的苏州段居然经常结冰,这是之前都没有出现过的事情。

还有更厉害的就是按照记载,在公元1111年太湖居然被冰彻底封住了,一直持续到次年三四月份时才逐渐解冻,太湖沿岸的橘树当年则全被冻死,这一年之后,黄河与洞庭湖也逐渐开始成常态化冰封。

想想连相对暖和一些的江南地区都能被冰封住,那时候的冬季气温得有多么冷。

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第四个寒冰期,史称明清小冰期,这段寒冰期大概从公元1400年持续到了公元1900年,总共持续了大约500年左右,也是距离我们现代人时代最近的寒冰期。

按照气象研究表明,在明朝中期时北京的年平均气温要比现代低了3摄氏度左右,据史料记载,在明孝宗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时,从九月份开始淮河流域地区就开始普降暴雪,而降雪会一直持续到次年二月才停止。

在清初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冬季温度要比现代低了7摄氏度左右,可以想象在明清小冰期时,当时中国的冬季有多么寒冷。

要知道我们中国形成以文字记录历史始于商朝时期,从商朝至今是3600多年,而竺可桢先生总结出的这四个寒冰期就共计1500多年。可以说中国的寒冰期几乎占据了有文字记录历史的将近一半时间,而没有形成文字记录历史还有1000多年,那时候有多冷恐怕竺可桢先生都无法考证了,所以古人面临的冬天环境之恶劣要比我们现代人残酷多了。

古人的过冬防寒设备

对于古代的平民百姓来说,其实每一年的冬天对他们来说都是一场残酷的生存考验,要知道古代的物资远不如现代这般发达,一般平民百姓是十分缺乏保暖防寒的物资的,每一年的冬季对他们来说那真就是一场生存考验。

在古代是没有羽绒服的,甚至连棉袄和棉被都是在北宋末年南宋初期才开始普及的,棉花种植大概在南北朝时期由印度河流域传入中国,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普及。

当时棉花只在偏远苦寒地区种植,没有得到大范围种植,所以产量也不多,只有一些达官贵族才有条件去购买棉花制作棉袄棉被。即便后来棉花种植在北宋末年开始大范围普及,可是棉袄棉被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也算是奢侈品。

古语讲究“穷过夏,富过冬”是有道理的,夏天是穷人最喜爱的季节,而冬天则是要看财力来过冬了,古代富人过冬的防寒设备其实并不比现代人少。

古代的有钱人在棉花种植传入中国后,就已经认识到在冬天用棉花制作棉袄和棉被来抵御严寒天气了,当然,制作棉袄和棉被这些只限于一般的有钱人,真正的达官贵族更钟爱皮草御寒。

现代东北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欢在冬天穿一身貂,那是既时髦又御寒,而现代东北人钟爱貂不是没有道理的,那是因为这种衣服在古代那就是达官贵族的身份象征。想想在东北那种苦寒地区一套貂就能过冬,所以可以想见古代达官贵族为何钟爱皮草过冬了吧。

中国人喜爱皮草过冬的习惯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在那个时期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就已经知道通过射猎动物身上的皮毛制作成衣物来过冬了。

皮草的保暖性能是非常不错的,而且优点也非常多,非常适合在苦寒地区过冬穿着,但是它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很难获取。

动物的皮毛都是靠打猎获取,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因此对于靠打猎获取动物皮毛对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人来说难度比较大,所以皮草在古代是非常奢侈的过冬衣物。

因此皮草在古代只能是达官贵族才能消费起的衣物,比如宋代大词人苏东坡在《江城子·密州出猎 》中就写过: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东坡在北宋那可是典型的达官贵族人群,他就是穿着貂裘过冬,这也能说明貂裘这类皮草在那时候是达官贵族才能消费的东西,所以一般的平民百姓在当时肯定是买不起皮草的。

古代的富人除了有皮草和棉袄过冬之外,其实富人也有类似于现代的羽绒服,在唐朝时期古人就已经知道往衣服里填充动物羽毛或蚕丝来抵御风寒,而且他们还知道填充这些要比棉袄更能御寒。

但是这种填充动物羽毛的衣服有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古人处理不好羽毛中的异味,这就导致这些填充动物羽毛的衣服异味比较严重。

因此达官贵族一般也不爱买这些衣服,而由于这种衣服的造价成本比较高,普通平民百姓也买不起,这种衣服在当时只能是一些不太讲究的土豪暴发户才会买,市场消费面并不是很广泛。

在唐朝之前平民百姓买不起皮草买不起棉袄和棉被,想过冬那就只能靠身体硬扛了,通常南方人会多穿一些加厚的粗布麻衣,但是南方毕竟气温要比北方高,南方人多穿几层粗布麻衣还能扛得住,那北方平民百姓怎么办呢?

当时北方的平民百姓就会想办法往衣服里添加一些填充物来加厚衣服,而这些填充物则是五花八门,现代人所知道的劣质羽绒服里面填充黑心棉、丝绵、飞丝这些填充物在古代那都算是好的了,当时的古人往衣服里填充的有柳絮、芦花、麻絮等等,这些填充物在古代来说还算是不错的填充物了,经济条件差的人就只能填充茅草了,在古代单衣叫粗布麻衣,加了这些填充物的衣服的衣服就叫袍子。

而古人填充的这些东西其实保暖效果非常差,但是填充了这些东西也比没有强,至少也能挡一挡寒气,这些是唐朝之前古代平民过冬的衣物。

到了唐朝之后,历经了大唐盛世,这时期中国人口暴涨,生产力也直线提升,这时候古人又发明了一种很适合平民百姓过冬的衣物——纸裘。

纸裘顾名思义就是用纸做的衣服,现代人听起来肯定觉得不可思议,用纸做的衣服竟然能过冬御寒?其实唐朝的纸裘算是一种织物,纸裘的主要原料为丝绵和藤纸,这两样东西本身非常具有韧性,经过古人的技术加工处理能起到很好的防风效果,而且纸裘还可以用水洗涤,最关键的是成本低廉,很适合平民百姓购买。

那时候不光有纸裘还有纸被,甚至这两样东西在达官贵族中也很受欢迎,苏东坡就曾写过::纸被欺毡厚,茅檐笑瓦温。底日深无事,高眠不出门。

据史料记载,在北宋初期,四川曾发生自然灾害,当时朝廷赈济灾民就曾一次性发放过十万件纸裘,可以说纸裘在唐宋时期是备受平民百姓喜爱的过冬衣物。

除了纸裘之外,蓑衣也是古代平民百姓钟爱的过冬衣物,唐代大诗人柳宗元就曾在《江雪》中写过: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按照诗中描写,在江山飘雪的寒冬,老翁穿着一身蓑衣就行了,可以想见蓑衣是古代平民百姓的过冬必要衣物。

蓑衣是用蓑草和稻草编制,穿上蓑衣披上斗篷再带上斗笠,这就是古代平民百姓的过冬衣物了,蓑衣实用性能非常全面,夏季能抗雨水,冬季能抗风雪,实用性非常全能,而且价格低廉,是古代性价比非常高的过冬衣物。

平民百姓的衣服尚且如此,那么盖的被子自然也不会太好,古代有钱人会盖棉被或者填充丝绒的被子,那么平民百姓只能盖布衾了。所谓布衾其用料和粗布麻衣差不多,南方以葛为主,北方以麻为主,填充物则以芦花、柳絮、茅草这类价格低廉的东西为主。

布衾的保暖性能非常好,造价成本也低,因此很受平民百姓欢迎。但是布衾也有一个让人痛苦的缺点,那就是用的时间越长会越薄,保暖性能越差,还变得很僵硬。

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过: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就是形容布衾使用多年以后又冷又硬。

在床上铺的褥子上富人也是可选种类繁多,比如棉褥子或者丝绒褥子,甚至还有填充羽绒的褥子,但是穷人就只能选择相对低廉的东西了,通常古代穷人更多的是铺干茅草当褥子,干茅草质地松软,防潮效果还很好,晾晒也方便,最关键的是价格便宜,这也就成了穷人首选床垫。

这是古人在穿着方面过冬的设备,除了穿着古人还会在多方面考虑过冬因素,在建造房屋时,古人要求必须坐北朝南,这样才能保证房屋日照充足,也会在冬天使得屋子内暖和一些。

还有古人虽然没有暖气,却早已知道生火取暖,富人用木炭生火取暖,穷人则拾柴生火取暖。而且古人还发明了火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古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土炕的保温效果来生火取暖过冬。

还有被动房技术,现代人都认为被动房技术是德国发明,其实早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初具被动房技术了。

古人在建造房屋时会故意采用一些特殊材料把房屋墙体加厚建造,然后再利用火炕取暖的原理,保证房屋内热量不会很快流失,从而达到保温效果,同理夏天用冰炉也能在屋内制造清凉的温度,比如故宫中的暖阁就是这种建筑,但是这也只限于富人才能享受到。

古人还发明了不少小玩意来御寒,像我们现代的暖手宝在古代也有,古人称之为暖炉,是一种非常小巧且方便携带的小手炉,炉内没有明火只有炉灰,罩上一个加厚的保护罩就能起到保温加热的效果。

除了手炉,古人还有被中香炉,这个被中香炉外表为圆形,内中有两到三层同心圆,最里面为半球形炉体,主要利用陀螺原理使它无论如何运动都不会让里面燃烧的香料洒出来,这种香炉既有香味还能取暖,通常都会用来暖被窝。

不过,不论是手炉还是被中香炉这些都是富人才有资格用的东西,穷人肯定是消费不起的,所以就这么来看古代富人的过冬取暖设备并不比我们现代人差很多,只不过古代富人比较少,穷人是很难得到这些东西的。

写在最后

所以古代才会有“穷过夏,富过冬”的说法,其实不论现代还是古代,过冬防寒保暖还是得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富人的过冬御寒方式多种多样,穷人就只能靠一些廉价物品来过冬了。

同样道理,现代人也是如此,经济相对富裕的人可以选择购买几千甚至上万的羽绒服,而经济条件差的人,就只能去购买几十或者二三百的羽绒服了,他们也许不是不知道买的是假羽绒服,而是他们的经济条件只能支持他们去买假羽绒服。

相对古代人来说,每一年的冬天对于穷人都是一场残酷的生存考验,虽然现代人没有古代穷人那么惨,但是对于现代一些经济并不富裕的穷人来说,每一个寒冬对于他们也算是一场比较残酷的生存考验。

0 阅读:52

小岛知风

简介:杂家一枚,爱好摄影、旅游、文学、越野,天南海北都爱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