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刘伯温不是北京城和紫禁城的建造总指挥

妙语又连珠 2024-08-02 00:30:40

北京的西四北七条,全长430米。明代称为泰宁侯胡同,因泰宁侯陈珪及其后裔传了9代14人,均为侯爷居此而得名。清代为避讳宣宗旻宁,也就是道光皇帝的“宁”字,改称泰安侯胡同,当然,泰山的泰也有写作一个大一个点的太庙太学的那个太的。说到这位陈珪,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对北京城可是有着大贡献的,因为,他是当年朱棣修建明朝北京城的总指挥。

那这位泰宁侯陈珪到底有什么功绩,会让明成祖朱棣这么信任,委以营造北京城和皇宫的重任呢?

他才是北京城和紫禁城的建造总指挥!

明永乐四年(1406年),皇帝朱棣下令建造紫禁城,负责建造这座宫殿群的总指挥是泰州人陈珪。因在战时屡建功勋,他被朱棣封为“泰宁侯”,去世后,又追封为靖国公,谥忠襄。他在故乡泰州还留下了“青蒲角上曹皇后,淤溪湖里泰宁侯”的民谣。

金国、元朝,都是以北京作为都城,朱棣在此基础上,扩建北京。那么,由谁来主持这项工程呢?答案是陈珪。史载:“建北京宫殿,以备巡幸,命泰宁侯陈珪、行刑部侍郎张思恭,督军民匠造砖瓦。”陈珪是总指挥,安远侯柳生、成山侯王通都要协助。

陈珪征战沙场数十年,何曾学过建筑,为何能担任总指挥呢?营造北京城,特别是建造皇宫紫禁城,阻力很大,尤其是淮西旧臣,他们不愿意离开南京,去人生地不熟的北方居住。

阻力大,意味着“总指挥”要面对雪片般的参劾,压力可想而知。陈珪从行伍出身,七十岁高龄还在厮杀,他的意志力可想而知。也许是看中了陈珪的这种“不服输,不妥协”的“老黄忠”精神,朱棣才让他担任总指挥,营造北京城,为迁都做准备。

朱棣没有看错,陈珪确实给力,“及营建北京,置缮工,命珪总其事。珪经画有条理,甚见奖重。”这期间,陈珪知恩图报,殚精竭虑。督查造砖制瓦,招募能工巧匠,挑选官员民工,规划营建紫禁城……井井有条,朱棣极为满意。

永乐十四年(1416)十一月,朱棣命令文武群臣集中讨论营建北京之事,紫禁城的建设步伐加快。与此同时,朱棣再次下诏,明确陈珪统揽整个北京城的建设。据《明史成祖本纪》载:“(十五年春正月)壬申,泰宁侯陈珪董建北京,柳升、王通副之。”接受这个任命时,陈珪已是83岁的迟暮老人。朱棣特地让安远侯柳升、成山侯王通担任陈珪的副手。

陈珪一直在北京监工,直到公元1419年去世,他没有等到紫禁城落成的那一天,这也是他一生的遗憾。可以说,征战沙场,陈珪冲锋在前,是一员悍将;营造北京,陈珪成了“总指挥官”“总建筑师”,完满完成任务。

1419年,陈珪病逝,享年85岁。1421年,永乐大帝朱棣颁布《北京宫殿告成诏书》,宣布正式迁都。他以北京作为京师;南京依然保留一套治国机构,作为明朝的留都。明朝开启了“天子守国门”的时代,陈珪功不可没。

参考资料

《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

《闾巷塔影 新街口街道街巷胡同史话》

《皇城遗韵》 陈溥 陈晴 编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0 阅读:0

妙语又连珠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