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早熟”究竟有多可怕?地铁上发生的这一幕就是实证

西红柿妈妈 2025-02-13 07:21:48

现在许多孩子的发育普遍提前了,但家长对于孩子的“性教育”还很落后,所以导致有些早熟的孩子做出了瞠目结舌的事情。

01

“性早熟”究竟有多可怕?

像之前,一则发生在地铁上的奇事,在网上炸开了锅。

在一节地铁车厢里,一个小男孩直勾勾地盯着邻座的小女孩,眼神中还透露出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好奇与探究。

那个小女孩可能察觉到异样,然后她就换了一个位置,但没想到这个小男孩居然也跟了过去,还在她旁边做出一些极其不雅的举动。

大庭广众,小男孩就这样做,真是让人觉得很羞耻。

但没想到这组地铁照片传到网上后,居然有的人评论说“是小女孩的错,不该穿那么短的短裤!”

又是所谓的“受害都有罪论”,看着真让人生气,这明明就是家长“性教育”缺失导致的!

网友表示: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还是头回见!

可见,“性教育”如果做得不到位,对孩子的“毒害”有多深了。

父母要引起重视,不然哪天孩子犯罪了,后悔都来不及了。

02

为什么有些小孩会做出这种荒唐行为?

首先,“性早熟”的孩子越来越多。

不可否认,现在孩子吃的东西很多都有激素,在网络上看的视频有一些“不雅的暗示”,所以孩子青春期提前来到,生理上大多“早熟”。

而且他们的心理也更成熟,男女之间的事,他们之中有些读小学就知道了,不像我们那个时候普遍是“清澈的愚蠢”。

前段时间还听过“赶脚文化”,小孩子偷偷拍自己的私密照给人看,还有未成年人怀孕,真的太可怕了。

其次,父母没有及时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

有许多家长还是老观念,认为孩子还小,不需要进行“性教育”,或者羞于或不敢跟孩子提“性”,但这是大错特错。

通常来说,孩子在2-3岁就开始有了初步的性别意识,能区分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而到4-5岁,他们对性别差异的认知会进一步加深,开始好奇“男女身体结构会有什么不同”。

在这个阶段,家长如果不能及时引导他们认识性别的不同,不教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不能触碰”,那么孩子就可能会突破边界,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来。

通常,孩子就是靠“模仿”来学习的,他们可能看到过网络上那些不良、低俗的垃圾信息,还有看到过爸妈的亲密行为,这都会让孩子开始无意识地模仿。

03

如何预防孩子有这些错误的“性模仿行为”?

家长首先可以做的就是,让孩子尽量不要“早熟”,在饮食和孩子接触的媒体内容上,都要严加管控,让孩子远离“催熟”的一切事务。

当然重中之重,还是有针对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每个年龄段,咱们要教不同的东西,让孩子顺利过渡,既懂得保护自己,也能不触犯别人的隐私。

幼儿期(0-6岁)

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开始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产生好奇了。

①2-3岁,得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家长可以在给他们洗澡的时候,直接教他们身体器官的名字,男生和女生有啥具体的区别。

当然也可以通过玩游戏和看绘本等有趣的方式,来进行性别教育。游戏推荐《身体红绿灯》,而绘本推荐《小鸡鸡的故事》《乳房的故事》。

②4-6岁,得教孩子保护自己隐私部位:告诉孩子,除了医生和父母,不能让别人触碰,当然医生给孩子做检查,也必须由我们家长全程陪同。

咱们也可以经常和孩子玩相关模拟的场景,让孩子在玩中学会保护自己。

童年期(7-12岁)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对性的好奇进一步增加,由于他们认识水平提升,所以咱们在“性教育”方面,可以上点深度。

7-9岁,家长可以和孩子谈论生命的起源:比如人类的生殖过程,引导孩子了解生命诞生的科学原理;也可以让孩子看相关的科普纪录片,比如《精子历险记》就很不错,能向孩子解释清楚人类受孕的过程。

而且咱们还得给孩子制定相关的“隐私规则”:禁止向别人发送自己身体的私密部位照片,即使对方是同学和朋友也不行;如果遇到网友索要这样的照片,立即告知爸妈,还可以直接跟别人说“这是违法行为,已经截图报警了”。

这样能保护孩子,不受到伤害。

10-12岁,要提前教青春期的知识:比如家有女儿,妈妈要告诉她来“例假”的知识;而家有儿子,爸爸要教男生教他变声和相关隐私知识。

在情感方面,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对异性开始有好感了,咱们就要用“三棵树理论”解释好感(欣赏树+友谊树+心动树),孩子才能明显自己是欣赏对方成绩好、又聊得来而已,禁止孩子有危险的行为。

青春期(13-18岁)

此时的孩子身体快速发育,基本上第二性征已经出现了。

在教育上,我们需要和孩子深入探讨“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以及教他们如何正确处理对异性的好感,可以继续用上面所说的三棵树理论,让孩子树立健康的恋爱观和价值观。

当然家长可以分享相关的经历,引导孩子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变化,让他们明白这些变化是正常的,不必感到羞耻。

咱们也可以鼓励孩子阅读相关的科普书籍,组织家庭讨论,让孩子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再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建议。

当父母的确不容易,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教育孩子更好地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4 阅读:2254

评论列表

刘六六刘胖子肥子、

刘六六刘胖子肥子、

4
2025-02-14 08:47

归根结底都是教育本质出了问题,一味的求高分高压,忽视了其他

西红柿妈妈

西红柿妈妈

自媒体育儿达人,两个孩子的妈妈,教你更科学的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