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觉得诸葛亮病死五丈原,那是古今谋士里最让人遗憾的事儿。但其实啊,朱元璋谋士刘伯温的离世,可比诸葛亮还让人忍不住叹息。
谋士一般就两种遗憾。像诸葛亮那种,遇到明主刘备,能尽情施展才华,可天下大势已经差不多定了,就算他费尽心血,也没法改变最终结果,只能带着遗憾退场。还有一种呢,就是像刘伯温这样,遇到明主,帮着打下天下,可到该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却被小人算计,最后抱憾而终。
你还别说,刘伯温和诸葛亮的人生经历还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诸葛亮生在乱世,不想跟前朝那些腐败的人同流合污,就跑到山里隐居。刘伯温也一样,他生在元末,元朝朝堂那叫一个腐朽,他受不了,三次坚决辞官,最后也成了山野隐士。三国时,刘备四处打仗多年,一直没啥大起色,三顾茅庐才把诸葛亮请出山。元末的时候,朱元璋也是征战好久,领地一直没咋扩大,也是三次诚恳邀请,才把刘伯温请出来。两人一出来,就给主公制定了夺取天下的战略,帮着主公快速发展,建立起稳定的政权。而且这两人都对奇门术数很精通,民间到处都流传着他们的“传奇故事”。
不过他俩也有很大差别。在蜀汉阵营里,诸葛亮那可是头号人物,刘备对他都特别敬重。可刘伯温呢,在夺取天下之前,朱元璋对他那是相当宠信,可天下打下来之后,他的地位就一落千丈。而且他地位下降和“功高盖主”关系不大,主要是被同僚给压榨了。
刘伯温这一生,好像和“做官”就是八字不合。在元朝的时候,二十岁出头,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就靠着自己的天赋考中了进士。要知道,到了朝代末期,科举基本都成了公卿贵族揽权的工具,没点真才实学根本不可能考上。可就算刘伯温满腹才华,有治国的本事,元朝也只把他派到南方边陲当一个小县丞。在那个乱世,七品知县都没啥实权,更别说八品的小县丞了,说话做事都得看当地豪门乡绅的脸色。
刘伯温可受不了这个,他觉得不管啥时候,都得遵守律法。于是就把县衙里积存很久的冤案都翻了出来,凭借自己一目七行、过目不忘的本事,从一堆复杂的线索里找出真相,把不少罪魁祸首抓了起来。按说这是为民除害,应该得到表扬吧?可在那个乱世,大部分官员都想着怎么和豪绅勾结捞钱,根本没人替老百姓考虑。结果刘伯温就被其他官员频繁针对,还有人想设计陷害他。他一气之下,就辞官回家隐居了,再也不想朝堂那些事儿。后来元朝又邀请他两次,可每次都因为同僚倾轧,最后没能继续做官。
直到天下大乱,朱元璋请他出山。虽说帮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武将不少,但真正把握大方向的,一直都是刘伯温。像脱离小明王势力,尽早自立为王打出名号,还有力排众议坚决抵抗陈友谅,这些事儿里都有他的功劳。
刘伯温这人对事不对人,可李善长作为同样的谋士和文官,却经常针对他,甚至好几次想害他。但刘伯温从来没说过李善长坏话,还觉得他有做大事的心胸。朱元璋遇到难决定的事儿,都会问刘伯温的意见,他也会客观分析,如实回答。可时间长了,朝中那些没得到提拔或者受了挫折的臣子就开始猜忌他。
刘伯温跟李善长、胡惟庸的矛盾最大。建朝初期,李善长当宰相,这人有点能力,但嫉妒心强,还爱拉帮结派。刘伯温查到李善长手下人贪钱,直接就给杀了,李善长怎么求情都没用。后来胡惟庸要当丞相之前,刘伯温私下跟朱元璋说胡惟庸对大局掌控不好。也不知道咋传出去的,胡惟庸知道后,一上任就开始各种针对刘伯温。当时刘伯温身体不好,经常得卧床休息。胡惟庸带着“名医”来“探望”,还留了几副“治病良方”。结果刘伯温吃了药,不但没好,反而腹痛难忍,不到三个月就病逝了。
临终前,刘伯温给两个儿子留了四句遗言。第一句是尽快交书,因为朱元璋知道他精通奇门术数,等他死了肯定会追问,说不定还会杀了学这术数的人。结果刘伯温刚死,锦衣卫就到刘家把藏书都拿走了。第二句是遗书别马上给皇上,怕胡惟庸在遗书上做手脚,等对方势力小了再说。第三句是在朝中别自作主张,啥事儿都得向上汇报。这三条都应验了,刘伯温死后,锦衣卫经常来刘家调查,胡惟庸也想借着体恤的名义扳倒刘家人。还好他两个儿子按遗言做,没让胡惟庸抓到把柄。
可最后一条遗言,他儿子没遵守,那就是尽快远离朝堂,别再掺和这事儿。他大儿子刘琏因为职位高,被胡惟庸陷害,最后跳井死了。二儿子刘璟在朱棣发动靖难的时候,指责朱棣篡位,也被杀了。
都说算命先生能算别人,算不了自己。刘伯温就是这样,算了一辈子命,却没算到自己会被小人算计,郁闷地离开人世。他给儿子算出了逃生的办法,可儿子们不愿意离开官场,最后都丢了性命。大家说说,要是刘伯温能再活一次,他会怎么做呢?又或者,他的儿子们要是听了最后这条遗言,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