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跨界联名,才能既有销量,又有声量?

餐饮界 2023-09-27 20:23:18

前不久,瑞幸与茅台联名推出的酱香拿铁一夜“刷屏”,又过了一夜,短视频,自媒体、社会化媒体...,从不同角度争相“热议”,可谓“名利双收”,既赚了品牌的声量,又赚了产品的销量。

紧接着,霸王茶姬与KEEP,薇诺娜与MANNER,奈雪与周杰伦等一系列跨界联名相继推出。

毫无疑问,餐饮圈的跨界联名,俨然已经掀起一波热浪。

但纵观餐饮圈的跨界联名,要么是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与各种IP的跨界联名,要么是集中于茶饮品类的“流行玩法”。

为什么?

跨界联名,要么有名又有钱;要么有足够的门店规模;要么产品融合的速度相对较快,比如:喜茶与FENDI的包装融合,瑞幸与茅台的原料融合。

那么,对于绝大多数餐饮品牌,如何才能做一次既有品牌声量,又具产品销量的跨界联名呢?

01着眼用户思维,做产品型跨界联名

跨界联名的玩法和方式有很多种,品牌战略型、事件周期型、联合促销型、产品共创型......,纵观餐饮圈近些年较为成功的跨界联名,要想既有声量,又具销量,产品型跨界联名是首选。

原因何在?

这个道理很简单:产品是品牌的核心载体,而销量一定来自于跨界联名的那款产品。只有产品型跨界联名,才最有可能既有声量,又有销量。

为了得到一个限量版可达鸭,疯狂购买指定套餐;为了拿着FENDI包装的喜茶拍照,就去尝试购买一杯喜茶;为了开盲盒,不停吃吃吃......

▲图源:左:网络海报截图、右喜茶微信公众号

但为什么上述的产品型跨界联名没有创造出瑞幸与茅台“单品首日销售542万杯+,单品销售额1亿元+”的销售数据呢?

核心原因:不是瑞幸和茅台的品牌号召力更胜一筹,也不是瑞幸的预算投入高于其他的跨界联名,而是胜在产品型跨界联名,胜在瑞幸与茅台的产品型跨界联名,不是停留在产品包装层面,也不是产品套餐+促销礼品层面,而是产品型跨界联名的最高境界 - 基于原料和口味,推出有内涵的联名产品。

更为值得经典收藏的是:着眼用户思维,制造了强烈的冲突反差,咖啡是“醒”,茅台是“醉”,再延伸到瑞幸与椰树的跨界联名,也是制造了“土与潮”的混搭冲突。

再来看其他行业的经典案例:大白兔与美加净联名推出的“大白兔奶糖润唇膏”,锐澳鸡尾酒与英雄墨水联名推出的“墨水鸡尾酒”不管是有情怀的回忆,还是借势国潮的消费文化,抑或是“咖啡与酒”“可以喝的墨水”的冲突感,都是着眼用户思维的产品型跨界联名,尤其是有内涵的联名产品。

当然,产品型跨界联名,操作难度高,筹备周期长,研发/打样/生产/质检等一系列环节,合作过程中的不可控的因素也相对较多。

02选对跨界伙伴,就成功了一半

做跨界联名,选对伙伴很重要。并不是名气越大,就越好。

基于对餐饮和非餐行业跨界联名的经典案例研究发现:选对合作伙伴,3个关键点,至关重要。

第1个,行业地位要对等。中国有句俗语叫:门当户对。跨界联名的双方在各自行业/领域,要有对等的地位。不管是瑞幸与茅台的联名,还是过往麦当劳与优衣库,肯德基与华为等等,都基本遵循了这一个关键点,这也是跨界联名双方能够“共赢”的基本前提。

第2个,目标人群要匹配。在瑞幸与茅台联名的热议中,关于“茅台为什么不跟星巴克合作?有这样的段子”:喝瑞幸的人,都做地铁,而喝星巴克的人,都开车。虽然,这只是一个话题段子,但恰恰说明了,目标人群匹配的重要性。比如:麦当劳和肯德基在寻找网络游戏的IP联名,无论是麦当劳与魔兽/王者荣耀的合作,还是肯德基与阴阳师的合作,都会选择目标人群所喜爱的网络游戏进行合作。

第3个,消费行为要顺当。简单理解,就是围绕餐饮企业的消费场景,选择跨界联名的伙伴,从而,让用户体验更顺畅。通常情况下,可以从餐前、餐中、餐后三个场景进行合作伙伴的寻找,重点考虑“吃喝玩乐行”这五个方面。麦当劳与小黄车的跨界联名,就是相对经典的案例。餐前或餐后两个场景,对应出行方式;再比如李先生与某视频品牌的合作,旅途出行中,“吃饭+视频+免费流量”简直是“顺的不能再顺”的绝配。当然,在这一个关键点上,瑞幸与茅台的跨界联名,并没有体现。

03把跨界联名,作为一场事件营销,而不是产品促销

瑞幸与茅台推出“酱香拿铁”,之所以能够“名利双收”,还有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把跨界联名作为一场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的核心,就是要奔着“现象级”而去,要有铺垫、发酵,爆发和收官,要能够制造并引发用户“共鸣的话题”,从而,用最少的投入,带来更大的效果产出。

从前期话题铺垫,上热搜到销售的爆发增长,再到引发全网的“刷圈和自媒体热议”,瑞幸与茅台,只用了3天。

一方面,“互联网记忆时间”越来越短,话题不仅要抓得准,资源投入的节奏感更重要,如果曾经的资源投入节奏是“532”,那么,当下的资源投入节奏是“721”,才更有可能打造出“现象级”的事件。

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在前期铺垫形成话题,那么就要在后期收官制造出与用户共鸣共创的话题。瑞幸发布酱香拿铁之后,茅台要做巧克力的消息,也冲上了热搜,甚至要“牵扯”出茅台与蒙牛的冰淇淋,牵扯出瑞幸与椰树的椰云拿铁,这或许就是用户送给品牌商“意外的惊喜”,这也是事件营销的魅力所在。

抛开跨界联名,曾经的肯德基卖串串,麦当劳/肯德基纷纷推出夜宵,都是形成与用户共创的话题,有话题,才会有流量,甚至“自带流量”。

同样的预算投入,是花在折扣上,还是花在话题的制造或推波助澜上?这就是值得餐饮品牌思考的。

当然,这就是产品促销和事件营销的区别所在,不仅是思想意识的问题,更重要是对操盘手和操作手法的考验,尤其是话题的塑造和内容的打磨,在“信息碎片化”和“互联网记忆短暂化”的当下更为重要。

从流量为王到内容致胜,事件营销已成为餐饮品牌的必需品,而跨界联名(异业合作),不仅能够为餐饮品牌的事件营销,输出有效的内容话题,制造声量,而且能够为餐饮品牌带来实际的销量。

不管是已具备条件的餐饮品牌,还是实力尚不足的餐饮企业,大有大的做法,小有小的门道,从商圈内的跨界联名,到城市级的跨界联名,再到区域级或全国级的跨界联名,都需要“尝试”,更值得“拥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