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之盐》讲述了关于爱情和成长的故事,影片的骨架建立在男主和父亲的关系上,父子之间微妙的情感流动贯穿全片。父亲的教导影响着加瑞尔的人生态度和爱情观念,让他相信:爱情是生活的理由。
爱情是加瑞尔创作的另一条线索。德国女歌手妮可是加瑞尔创作的新起点,两人在60年代末相识,后来一起生活了近十年,合作拍摄了《内心的伤痕》《高度孤独》《水晶摇篮》《各种起源的蓝色》等七部电影。
《内心的伤痕》是一部令人难忘的前卫电影杰作,加瑞尔为拍摄这部电影来到妮可喜欢的沙漠,她在一片荒芜中嚎叫,横移运动镜头展现无垠的荒漠和陷入痛苦的女人,妮可为这部电影创作的音乐是其歌手生涯最好的唱片之一。
这部电影不仅是加瑞尔的杰出创作,更是妮可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的绽放。
《秘密的孩子》是加瑞尔从实验电影转向叙事的开始,讲述的故事就是一名电影制片人Jean和女演员Ellie相遇,在茂密的树叶后面,只能模糊地看到女人的眼睛和男人的背影,“你叫什么名字?”,“Jean Baptiste,你呢?”,“Ellie”,随即切换为全景。
当中景镜头摇回这一场景中,两人在接吻,之后的全景画面中,男人和女人牵着手从树的后方走出。
片段化的呈现如同记忆和梦境,就像随机拾取的私密的生活片段,沉默的长镜头里有缓缓的情绪流动。Ellie 带Jean去见她的孩子,扮演小男孩的克里斯蒂安·帕夫根正是妮可与法国演员的孩子,由Delon的母亲抚养。
与妮可一样,Ellie有一个孩子,也曾沉溺于d品,加瑞尔与妮可的私人情感在其中若隐若现。妮可还参与制作了加瑞尔 1985 年的影片《她在阳光下度过的岁月》的音乐。
1988 年妮可去世,两年后上映的《我再也听不见吉他声》是加瑞尔献给妮可的电影,相见、分离,一同陷入d品,困窘的生活,爱情的消逝,男人组建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最后由男人的妻子告诉他,女人在伊比萨岛骑车旅行倒在路边去世,妮可也是如此。
加瑞尔在80年代有了自己的家庭,家庭也成为加瑞尔的创作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我再也听不见吉他声》中扮演妻子的布里吉特·希就是加瑞尔的妻子。
后来,儿子路易·加瑞尔和女儿艾斯特·加瑞尔出生,加瑞尔成为一名父亲,儿子和女儿也成为他创作的新起点。
路易踏入影坛的第一部影片,同时也是加瑞尔与编剧马克·查罗登科合作编剧的第一部电影《回吻》,开启了一个转折点。
加瑞尔的父亲、妻子、孩子以及他本人演绎了与各自身份相对应的人物,年仅六岁的路易斯扮演片中的孩子,加瑞尔的妻子布里吉特·希饰演妻子,加瑞尔本人饰演丈夫。
他在影片中也是一名导演,早期主演《阿内莫娜》的阿内莫娜在这里扮演另一名女演员,加瑞尔的父亲也以父亲的角色出现在影片中,与加瑞尔探讨人生。
影片一开始是作为演员的妻子质问丈夫为什么拍摄讲述他们婚姻生活的电影却让另一个女演员来扮演自己,质问他是否爱自己,丈夫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影片的进程由一个个生活片段、一点点情绪的堆积、一张张特写的面孔推动。
加瑞尔从丈夫、父亲、儿子的视角展开对事业和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感情的探讨,女人混淆了电影与生活,男人用电影去逃避生活。
男人和女人,丈夫与妻子,导演与演员,他们在这些身份中不断变换,相互诘问,有时荒谬,却相当诚恳。
加瑞尔把生活的细节放入影片,让生命中的亲人和爱人演绎故事,或者就是他们的真实生活。
电影和生活界限模糊,成为两个相互交叉的层次,生活给予了电影创作的灵感,电影也对生活产生些许影响,他以生活的态度演绎电影。
电影也在充实着他的生活,两者不能一一对应,也不能彻底割裂,而始终处于互相碰撞、互相生成的过程中。
鲜活的生命体验让他的影像充满了生命力,加瑞尔的创作始终向生命敞开,而不是自我封闭。父亲是加瑞尔创作的起点,与生命中的女人的相遇触发点点灵光,与儿子和女儿的合作让影像中有了更为复杂的情感流动……
这些影像与影像之间、身体与身体之间,共同组成不同而又相互交叉的系列。
我们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加瑞尔的作品风格在前后有着如此大的不同,而不必将其创作历程割裂来分类概括。
无论是超现实主义的神秘影像,还是现实主义的平淡日常,都促成了加瑞尔影像的具体实践,与他人的相遇不断构成加瑞尔创作的新起点。
加瑞尔的创作从未背离自我,而是在不断肯定身体的力的生成,肯定身体与身体相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