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一场牵动全国目光的“订婚强奸案”在山西省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迎来终审判决。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男方席某某因强奸罪获刑三年。这一结果不仅被央视等权威媒体转发,更因男方母亲在舆论场中的荒唐辩解和证据链的完整曝光,引发社会对婚恋关系与法律底线的深刻反思。
案件始于2023年5月,席某某与女方通过婚介所相识,三个月后订婚。按当地习俗,男方支付了10万元彩礼并承诺婚后在房本上添加女方名字。然而订婚次日,男方在婚房内强行与女方发生关系,女方当晚报警。这场纠纷历经两年诉讼,从“骗婚勒索”的谣言四起,到证据曝光后的舆论反转,最终以司法公正为受害者正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舆论风暴”到“铁证如山”,案件为何引发全民热议?】一、争议焦点:订婚关系能否成为性行为的“免责金牌”?
案件初期,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质疑女方动机。不少网友认为:“都订婚了,发生关系很正常”“女方没受伤,怎么算强奸?”甚至有人猜测女方是为了索要彩礼和房产加名而“设局”。这种观点背后,折射出部分人对法律的无知与陈旧观念的根深蒂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法律明确:性同意不可推定
法院在判决中强调,无论双方是陌生人、情侣还是夫妻,性行为的合法性都取决于是否获得明确、自愿的同意。本案中,女方在交往初期已明确反对婚前性行为,事发时激烈反抗(手腕淤青、烧毁窗帘、电梯内呼救),事后立即报警并拒绝与男方和解。这些细节构成完整的证据链,彻底击碎“订婚即默许”的谬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男方家属的“三大谎言”
席某某母亲为儿子辩护时抛出三大争议点:
“搂搂抱抱不算强奸”:声称监控中男方拖拽女方只是“亲密举动”;
“女方骗彩礼”:指责女方收钱后反悔,却隐瞒彩礼已退还的事实;
“电话录音是误会”:将男方承认“强暴”的录音曲解为“强抱”。
然而,法院调查显示,女方早在2024年便将彩礼退还婚介所,而男方家属拒不领取;电话录音中,女方母亲质问“你是否强暴了我女儿”,席某某连续回应“嗯嗯,对对”,结合行车记录仪和DNA证据,谎言不攻自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证据链解密:床单上的精斑与“处女膜”争议
案件中最具冲击力的证据,是现场床单上检测出席某某的精斑及双方混合DNA。尽管辩护方以“女方处女膜未破裂”质疑强奸既遂,但医学专家指出,处女膜是否完整与性行为是否发生无必然联系。法律上,只要存在违背意愿的性接触即可构成强奸罪,无需以生理损伤为必要条件。
监控视频还原暴力现场
电梯监控显示,女方逃离房间后,席某某强行将其拖回;婚房内被烧毁的窗帘、挣扎痕迹与女方身上的淤青,均印证了暴力胁迫的存在。审判长特别指出,这些物证与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形成闭环,彻底排除“自愿”可能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舆论反转:男方家属的“三板斧”为何失效?
案件发酵初期,席某某家属通过社交媒体散布不实信息,将女方塑造成“骗婚惯犯”,甚至公开女方隐私,导致其遭受网络暴力。这种“舆论三板斧”——打感情牌、污名化受害者、混淆关键证据——一度误导公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司法介入扭转风向
二审期间,法院依法训诫席某某母亲侵犯隐私的行为,并主动释法:
“订婚不是性同意”:法律从未赋予婚约关系特殊性权利;
“彩礼纠纷无关定罪”:女方退还彩礼的事实驳斥“勒索”谣言;
“舆论不能替代证据”:强调司法独立性与证据的客观性。
随着央视等官媒转发判决结果,舆论迅速转向,更多人开始反思“受害者有罪论”的荒谬。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社会启示:高额彩礼与性别平等的深层矛盾
本案背后,暴露出传统婚俗与现代法治的激烈碰撞。席某某家属多次强调“给了10万彩礼”,试图将性暴力与物质交易挂钩。这种思维,正是“彩礼捆绑权利”“男权至上”观念的缩影。
畸形婚恋市场的警示
专家指出,高额彩礼催生了“买卖婚姻”的扭曲心态:男方认为“花钱娶妻”便可支配对方,女方则被物化为“财产”。本案中,女方坚持拒绝婚前性行为却遭暴力侵犯,恰恰说明物质承诺无法替代对人格的尊重。
法律与习俗的博弈
审判长在判决书中呼吁:“用法治思维破除错误观念,让文明成为共同追求。”这一表态,不仅是对个案的正名,更是对“订婚强奸案”背后社会痼疾的宣战。
【司法正义照亮迷雾,理性思考方能破局】山西“订婚强奸案”的终审落幕,不仅是一场法律的胜利,更是一次全民法治教育的契机。它告诉我们:
法律不承认“习俗特权”:任何关系中的暴力都是犯罪;
证据才是真相的基石:情绪化站队只会伤害无辜者;
尊重女性意志是文明底线:彩礼与婚约从不是侵犯权利的借口。
此案留给社会的,不仅是三年刑期的判决,更是对婚恋观、性别平等的深刻拷问。正如央视转发时所言:“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