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楼8楼闹矛盾,9楼住户躺枪被震楼3年:一场邻里纠纷引发的“噪音悬案”

哇噻热点速推 2025-04-22 17:58:04

【一场持续三年的“低频震动噩梦”】

“一到晚上就嗡嗡响,像工地打桩机一样,连地板都在抖。”广州黄埔区保税社区某小区的9楼住户支先生,已经忍受这种规律性的低频震动声近三年。原本是楼下7楼和8楼的矛盾,却让他成了“夹心饼干”。

支先生回忆,2021年7楼一位住户因与楼上邻居长期争执搬离小区。此后,每到深夜,规律的震动声就从他家地板下方传来,“声音不大,但穿透力极强,震得人脑壳疼”。他多次下楼排查,发现7楼住户家中长期无人居住,但震动声却“准时出现”。更诡异的是,去年11月民警介入后,噪音突然消失,但今年3月底又“死灰复燃”。如今,支先生和妻子不得不考虑搬家:“再耗下去,人都要神经衰弱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场“无解”的邻里纠纷困局】

1.一场“远程报复”?7楼住户的“震楼器”疑云

支先生最初以为噪音来自楼栋设备,但物业检查后排除这一可能。直到他在网上发现一种叫“震楼器”的产品——这种设备能通过敲击天花板或墙体制造噪音,甚至支持远程遥控。他怀疑,7楼住户正是用这种方式“隔空报复”8楼。

记者调查发现,电商平台确有商家隐蔽销售“震楼器”,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一名商家直言:“装好后用手机就能控制,就算人不在家也能让楼上睡不着。”支先生分析,7楼住户可能将设备固定在天花板,并通过远程开关制造间断性噪音,“这样既不留证据,又能长期折磨楼上”。

然而,这一推测始终无法验证。居委会和派出所多次联系7楼住户,但对方拒绝配合调查。由于无法入户取证,各部门只能以“调解”为主。支先生无奈道:“我们连对方的面都见不到,更别提解决了。”

2. 40分贝的“合法噪音”?法律与现实的矛盾

为证明噪音存在,居委会曾带分贝仪上门检测。结果显示,支先生家中的噪音大部分时间不超过40分贝,8楼住户家刚过40分贝。根据《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夜间室内噪音限值为45分贝,这意味着该噪音“未超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法律界人士指出,分贝值并非唯一标准。广东秉甲律师事务所李赫男律师解释:“如果噪音具有规律性、持续性,且明显干扰正常生活,即便不超标也可能构成违法。”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孙宇昊律师补充:“根据《民法典》第288条,相邻权纠纷中,只要存在‘故意制造妨碍’的行为,受害者即可起诉。”

然而,现实中的难点在于取证。支先生虽能提供录音,但无法证明噪音源头;8楼住户因长期受扰,家中只剩业主一人居住,也拿不出更多证据。“我们总不能撬开7楼的门吧?”社区工作人员坦言。

3. “躺枪”的9楼:邻里矛盾为何总让无辜者买单?

在这场纠纷中,最无奈的是“与世无争”的9楼住户。支先生告诉记者,他曾试图与7楼、8楼沟通,但双方态度冷漠:“7楼觉得我们多管闲事,8楼说自己也是受害者。”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近年来,因邻里纠纷引发的“震楼器”报复事件频发,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案例比比皆是。上海某小区曾有一户居民因楼上孩子跑动声太大,连续三年使用震楼器,结果整栋楼12户人家集体起诉。北京一位社区调解员透露:“装震楼器的人往往自己也受不了噪音,最后闹到两败俱伤。”

支先生的遭遇折射出城市邻里关系的脆弱性。现代住宅的隔音缺陷、缺乏沟通的冷漠心态,加上“以暴制暴”的极端思维,让一桩小事演变成持续数年的拉锯战。

4.破局之路:技术手段与法律手段如何双管齐下?

尽管困境重重,但专业人士认为仍有解决空间。

技术层面,支先生可联系环保部门或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噪音频率、振动幅度进行专业分析,并与普通家电(如洗衣机、空调)的振动数据对比,形成证据链。若发现异常规律(如固定时间启动、间隔一致),可进一步佐证“人为制造噪音”的嫌疑。

法律层面,律师建议支先生联合8楼住户提起相邻权诉讼。根据《民法典》第294条,法院有权要求7楼住户配合调查。若对方仍拒绝,可申请强制执行入户检查。此外,若证实7楼使用震楼器,其行为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最高可处500元罚款。

但这一切的前提仍是“证据”。支先生已开始记录每日噪音出现的时间、强度及身体反应(如失眠、头痛),并收集其他住户的证言。“哪怕最后只能搬走,我也要留下记录,防止更多人受害。”他说。

【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这场持续三年的“震楼悬案”中,7楼住户为泄愤付出空置房屋的代价,8楼家庭被迫分居,9楼无辜躺枪准备搬家。当邻里矛盾演变成“互相伤害”,没有一方能全身而退。

0 阅读:0
哇噻热点速推

哇噻热点速推

时事资讯 快速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