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点个关注呗,方便日后继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也方便大家一起谈论。在这里感谢大家的多多支持,您的支持就是写手的最好动力。
文:肆言 编辑:肆言2001年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新增院士的选拔,时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创始主任的饶毅参选,遗憾落榜。
落榜后的饶毅公开发布一则声明:此生不会再参选院士,并暗示院士选举有内幕,对曾经有过海外做教授经历的是全面打压。
该言论一出很难不引起各界人士的讨论:此人是谁胆敢质疑中科院?
要知道中国科学院是中国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难不成他觉得自己比中科院还要牛批的存在?
中科院其实不然,一些关注饶毅的网友们贴心的称他为:学术界的打假斗士。
他的好朋友施一公评价他是:一位忧国爱民的科学巨匠,坦坦荡荡的正直君子,敢于说话的当代鲁迅,不拘一格的半老顽童,注定会在历史上留下他的影响。
那么饶毅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他又和中科院有着怎么样的矛盾呢?下面让我们走进他的人生故事,相信你会有新的看法。
饶毅饶毅,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是清朝举人的后代。因此饶毅一出生就拥有着比同龄人浓厚的家庭教育氛围。
他的父亲饶伟华是一名医生,年轻时曾去国外深造,学成归来后在江西设立第一个ICU和国内较早的分子研究所。
在父亲的影响下,饶毅也对医药事业充满极大的兴趣,在1978年考取了江西医学院。
不过江西医学院只是一所普通本科,进入学校后饶毅下定决心一定要考取名牌学校的研究生,于是在大学期间苦心学习,全身心的投入到医药研究之中。
为了接近学术领域的前沿,他在闲暇时间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不知不觉之间他已经远超同龄人的眼界和思维,同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983年饶毅如愿考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圆了自己的名校梦。
就读期间,饶毅在教授的帮助下研究海量文献,也确定了他一生的专业方向—DNA和神经系统。当时国内的分子生物学发展还十分落后,为了进行更为深入地研究1985年饶毅前去美国深造。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这一去就花费了22年的时间。
幸运的是求学之路较为顺利,饶毅在国外拥有极为丰富的资源拱起学习。在毕业之后他凭借自己的科研成果受邀前去华盛顿大学任职,42岁时被美国西北大学高薪聘请为神经科学终身讲席教授。
可饶毅并未有留在美国的打算,他更想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做一些贡献,用他的话来说如果所学的知识不能为国家所用,那将毫无意义。就这样饶毅回到了国内。
不少人对饶毅回国的举动十分钦佩,把他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郭永怀、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回国相提并论。
钱学森对此饶毅公开表示:“大家千万不要给我扣上报国的帽子,我认为在和平年代我的作为还不足以与钱学森等科学家可比较,更别提精忠报国了。”
饶毅是一个不喜欢被别人贴标签的人,不管好坏,他觉得自己做某些事不是为了给别人看得。
可不管他的出发点是什么,事实证明他的回国确实给国内的科学界带来一定的帮助。
回国后饶毅于2007年受邀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一职。
饶毅担任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入职后他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如果我们想要建设处世界一流的学校,那我们一定要参照国际标准去要求它,而并非国内标准。
于是他立刻叫停了北大长久以来的“大教授培养小教授”模式,打算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接班人,这样可以避免多方竞争,同时还能提高实验室的业务水平。
可有些人对此却不买账。
2008年饶毅提出要关停一个木本植物发育生物学实验时,遭到一位退休教授的极力反对。老教授公开发帖批判饶毅:不要把基础科学赶尽杀绝。
木本植物发育生物学实验对此饶毅略显无奈,只是关闭一个实验室怎么就把基础科学赶尽杀绝了呢?
不过既然老教授提出意见,他并未动用自己的权利强行关闭实验室,而是把所有的利弊摆在大家面前供其选择,最终多数人站在饶毅这边实验室得以成功关闭。可因此也得知了老教授。
事后他找到老教授说明缘由被拒之门外。
饶毅从没想过回国之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并非学术研究,而是人情世故。
中国社会一直以来存在着极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这反而让习惯直来直去的饶毅十分困惑,因为说真话不知不觉间就会莫名得罪很多人。
中国社会的人情世故不过后来饶毅想明白了,无论他怎么做都不会得到所有人的满意,还不如朝着自己觉得正确的地方去努力,别人的想法终究是别人的。
2010年饶毅与施一公在《科学》杂志上联合撰文,批判国内科学界滥用经费的问题。
文中写到:近年来国内科研经费一直保持着匀速增长的态势,但现有的科研氛围是不健康的,很多科学工作者只是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考虑,因此经费并未用到实处。
该言论一出毫无意外饶毅两人又无形中得罪了不少同行。这是他们首次在公开场合批判国内科学界的乱象,当然他们也为此承担了一定的后果。
饶毅于施一公2011年中国科学院评选院士,原本饶毅与施一公的呼声是最高的,可到结果却是两人竟双双落选。
这种结果毫无疑问引起了饶毅和广大网友的质疑,为此人们纷纷向中科院提出质疑。
饶毅也在新增院士名单公布后发文日后将永远退出院士竞选,并为自己的好友施一公鸣不平。在他看来自己可以什么都不要,但好友绝对担得起这份荣誉。
此事过后两年施一公成功当选中科院院长,而饶毅好似看淡了一切并没那么在意了。当媒体问他为何不参与院士竞选时,他淡淡说了句:不做院士依然可以昂首挺胸。
放弃院士头衔的饶毅于2018年作为共同发起人设立了“科学探索奖”,2020年又发起了“科学和医学公共传播基石奖”。
饶毅设立科学探索奖当脱离了那些人情世故,饶毅发现好像研究也变的更为纯粹了。毕竟他回国的目的本就不是为了荣誉,而是为了推动国内神经及脑科学领域的发展。
等生命科学院改革持续到第6年的时候,饶毅又做出了一个让行内人不解的决定:辞去院长一职。
对此有人觉得他飘了,有人认为他怂了。对此饶毅的答案是:改革不能只改革别人,不改革自己。
他认为的是所有的改革坚持到最后,如果主持改革的人不被革职是不成功的。要不然这个人有私心,或者就是他对自己的改革没有信心。
饶毅请辞或许是与别人的想法不同,行政职权在他这里不是荣誉更像是一个枷,他并不喜欢别人称他为院长。
在摘掉院长的头衔之后,饶毅似乎轻松了许多。他偶尔会和朋友小聚,也会时不时的发表对现在科学界的看法,吐槽说依然怀念过去那个能办黑板报的年代。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叫着朋友办起了网络黑板报—公众号,并为它取了一个很有深度的名字—知识分子。
同时他还开设了个人公众号“饶议科学”,他希望可以通过网络把最好玩的想法传递出去,让大众一起领略科学的有趣之处。而这个个人公众号也成为他后来的“打假阵地”。
饶毅创办公众号打假2007年7月,饶毅在“饶议”公众号上洋洋洒洒发表了四篇文章,矛头直指华大基因ceo尹烨。
尹烨是一位拥有400万粉丝的知识大V,经常用一些方便易懂的语言将神经科学理论普及大众,因此十分受到网友的喜爱,粉丝群体也异常扎实。
饶毅的文章发表后立刻引起网友的热议,因为他在文章中指责尹烨的视频主要是为了推广产品而向大众传播的伪科学。
就益生菌产品而言,整个学术界都没有研制出能够临床应用的药品,因此现在市面上推行的类似药品全部属于假药。
华大基因ceo尹烨事情在网上发酵后,尹烨积极认错并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对饶毅回应了四个字:多谢指教。
当然饶毅并非是看尹烨粉丝群体多而故意找事,我们翻看饶毅以往的言论可以发现,他出言并不针对任何人,更加关心科学。
因为他自身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部分有心人利用大众的盲目性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2023年7月13日,“饶议科学”又一篇《感谢上海法院:二审驳回耿美玉上诉》的文章再次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
感谢上海法院:二审驳回耿美玉上诉该事起源于2019年耿美玉团队联合绿谷制药在饶议负责编审的《细胞科学》杂志上发布了一篇名为关于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研究成果。
由于这篇文章存在明显的漏洞,因此被饶毅判定为造假。就这样饶毅被耿美玉告上了法庭,后来经过法庭审理认为该行为属于学术批评并不违法,因此耿美玉的诉讼请求被法院驳回。
之后耿美玉团队还是不服再次提起上诉,直到今年7月法院再次驳回她的上诉,维持原判。
虽然被告上法庭,可饶毅的打假行动仍旧在继续。
今年8月8日,他又再自己个人公众号发文《为什么中科院蒲慕明该被批评—近亲繁殖可能全国第一》点名揭露了中科院某位教授的学术研究问题。
点名揭露了中科院某位教授的学术研究问题。此文他直截了当的指纹中科院:如此极端的行为,难道没有人脸红吗?有人为此负责吗?
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曾说过:“真正的科学是可以提高人民的自觉性,不科学的东西则会加深人民的迷茫。
也许看热闹的观众看完事情的经过会一笑而过,他们永远不会明白饶毅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找别人的麻烦吗?他是在为了整个人类而战斗啊!
2015年饶毅受邀在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段演讲,演讲稿共5分钟,可期间却有9次被学术热烈的掌声所打断。
饶毅受邀在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段演讲演讲稿是他自己撰写的:“请原谅我不敢祝每位毕业生都能成功,幸福。因为历史的记载着有人走向成功是付出良知为代价的,有人幸福的基础是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之上的。
在饶毅的价值观里,成功不是人活在世上的唯一意义。那至于怎样让人生更有意义呢?对此饶毅也没有确定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追求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所有的答案一开始都是模糊的,只有自己一点点去做假设,去论证,没有人能为你的一生所规划,除了你自己。
开讲了饶毅如果一定要给人生一个建议的话,我想他在2016年《开讲了》现场演讲中的一段话十分恰当:做一个用大脑思考的人,做一个有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