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两堂夹一房,家破人也亡”,说的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蜗牛春秋文化 2024-08-02 03:08:38

《论语》中孔子评价子路时说:“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这是孔子孔子认为子路的学问尚且没有达到“登堂入室”的程度。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者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在成语登堂入室当中,出现了“堂”和“室”,在中国古代,堂,室,房,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有一条俗语当中就出现了“堂”和“房”,这句俗语就是“两堂夹一房,家破人也亡”,我们在探讨这条俗语的同时,也能够深刻理解堂,室,房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别。

两堂夹一房,家破人也亡。

要想弄明白这句俗语的真正含义,首先就要弄清楚什么是堂?什么又是房。

堂,正房,高大的房子,古代官吏办案处理政务的地方。我们在影视剧当中,经常看到县太老爷端坐于大堂之上,衙役分列两边,忽听得县太爷高声喊到:“升堂,带人犯”。通过这简单的实例,我们就能清楚的明白,堂的功用。后来,堂这个词,也被百姓借用到住宅的房屋当中。

室,古代供人寝卧的房间,一般在堂的后面,人只有步入堂以后,才能进到卧室之内。

房,《说文》中有这样的解释:房,室在旁也。这里就非常明确的指出了房的准确位置。也就是在室的旁边。房可以用来住人,也可以放置杂物。所以说,房不是东厢房或西厢房,而是和堂房相连的房子。我们这里把在室之旁的房屋称之为“耳房”。耳房相较于正房来说略矮。

弄清楚了堂,室,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接下来说一说什么是两堂夹一房。

为了更加容易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家庭,此前住的房屋一直以来都是堂,室,房这样的构造布局。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逐渐长大成人,即将娶妻生子。这个时候,问题出现了,一处住房显然不能满足原有家庭成员加之儿媳和新添的孙子辈的人居住。此时怎么解决这种房屋不够住的情况?有些家庭庭院够宽,于是乎,折中的办法就出现了。与原有住房平齐的方向再新建一处住房,且与老房子紧密相连。这处住房也有独立的堂和室,以此来保证儿子,儿媳,孙子有足够的生活空间。这貌似是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解决了住房不足的问题,又不用拆老房子,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资金和空间的充分利用,花最少的钱,解决最大的问题。

等新房子建成以后,新房子和老房子之间有低矮的耳房存在,就形成了一种古人不喜欢的庭院建筑。新旧结合的房子构造布局就如同汉字“凹”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两堂夹一房”。

那么,形如“凹”字形的房子,古人为什么会认为“家破人也亡”?

一,古代风水学方面的理解。

在古代,无论是建房选址,还是设计房屋的构造布局,即便是门口的尺寸,甚至窗户的尺寸,都要合乎一些风水方面的要求。否则就认为是不吉利的。

而新旧结合的房子,共处一所庭院,形成“凹”字形的布局结构。古人就认为是非常不吉利的。

古人就认为,庭院讲究的是藏风聚气。气不聚,也就不聚财。从庭院门口进入庭院的气,会首先汇聚到堂屋。这样才会形成聚财而不漏财。而形成“凹”字形的“两堂夹一房”的独特建筑,且共处于同一所庭院。从庭院门口流入庭院的气,多数都会从“凹”字形建筑的凹陷处流走(也就是耳房的位置),导致即便有财而不聚的情况。

即便有少部分的气没有从耳房处流走,也会一分为二,一部分流向老房子,一部分流向新房子。此时一处宅院,就形成了两股气,这两股气因流入的新旧房子不同,导致气在某些方面会存在一些差异。这也就导致这两股气产生了冲突与矛盾。相互之间对抗,彼此消耗对方的能量。间接的就会导致这个家庭矛盾常常有。

二,古代的建筑风格。

古代的房屋,堂房居中,高大,彰显堂房不可撼动的核心地位。可两堂夹一房的独特构造,就和古人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分歧。本该居中的位置是堂房所在地,却被相对低矮的耳房所占据。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建筑理念,显然是不能被古人所能接受。

三,生活中的矛盾。

一处庭院,建了两处堂房,分别居住着年轻人和老一辈的老人。无论是在生活理念,作息时间等诸多方面,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新旧两股力量,你看我的做法不对,我还看你的做法不对呢。所以,导致相互之间,争吵不断,矛盾不断升级。

俗语“两堂夹一房,家破人也亡”,有着古人封建的认知,但同时也有新旧两股力量共存时的冲突与较量。这就如同代沟一般,相互之间,各自出生的年代不同,接受的知识传承也有差异。互相看不顺眼,也就在情理之中。一个家庭,要想把生活经营的红红火火,齐心协力,才是王道,整天吵吵闹闹,鸡飞狗跳,这样的家庭,想飞黄腾达那想必是非常艰难的。

0 阅读:0

蜗牛春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