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救下25万中国人,如今子孙发出求救信号,中方的做法令人钦佩

史在没有弦 2024-09-16 02:55:38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在1937年的冬天,上海沦陷后,日军没有停止其侵略步伐,继续沿长江向西推进,直扑中国的心脏地带南京。这座首都对于国民政府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但面对日军的铁蹄,蒋介石是否应当坚守或撤退,成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的命运似乎已成定局,但这场决策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而南京的抗争又反映出了怎样的民族精神?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约翰·拉贝于1882年11月23日生于德国汉堡,家境贫寒,父亲是一名海员,经常远航,家中依赖的主要经济来源充满不确定性。在父亲因病过世后,家庭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由于经济压力,拉贝未能完成学业,他被迫中断教育,开始在早年学习会计技能的同时找寻工作以支撑家庭。

尽管生活艰难,拉贝始终对外国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使他在1911年毅然决然地加入德国西门子公司,前往北京分支机构担任会计及文书工作。这一岗位不仅满足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也为他日后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在1931年首次访问南京后,拉贝对这座城市的文化与风景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决定在此定居并为南京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成功筹集资金并建立了几所教会学校,这些学校后来成为了社区的重要教育基地。

到了1934年,拉贝已经移居到南京小桃园10号。由于其家人依然居住在北京,他便频繁地在两座城市之间往来,这也让他能够及时获取各地的最新动态。在南京的岁月里,拉贝逐渐融入当地生活,他的存在和行动日后将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不朽的篇章。

1937年,随着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地上肆虐,国内战火纷飞,蒋介石的政府尽管坚持以内稳为先,但战事却是一路失利。当8月15日日军飞机开始轰炸南京时,约翰·拉贝正处在北戴河度假。得知南京的悲剧,他坐立难安,沉思良久后,决定回到这座他深爱的城市,与之共患难。8月底,历尽艰辛,拉贝终于抵达南京。

到了9月20日,日本司令部通知所有外籍人士尽快离开南京。西门子公司也发来电报,对拉贝的安全表示极大的担忧,支持他撤离。尽管如此,拉贝选择留下。

拉贝认为,自己已经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年,身为一个正派的汉堡商人,他有道德责任帮助这里的人民。在他眼中虽然富人们已经纷纷逃离,但无数穷苦之人仍旧留在城中,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源逃离,甚至不知道去向何方。他感到,如果没有人站出来帮助这些最无助的人们,他们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灾难。

在他的带领下,拉贝在自家庭院内修建了防空洞,并在上方悬挂了巨大的纳粹党旗,利用其特殊身份作为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的保护色。这个举动在战火中为他和庇护的中国难民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安全保障。

拉贝日复一日的慈善行为很快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有一次两名日本士兵试图通过攀爬周边的大树来窥探防空洞内的情况,被拉贝当场发现。拉贝严词制止了他们的行为,明确告知自己的身份,并指出德国与日本是同盟关系,他们的行为是对同盟国的不尊重。日本士兵在确认了拉贝的身份后,无奈只得撤退。

在难民营内,拉贝的行为赢得了众多难民的尊重和感激。在这样艰难的时刻,他是他们的救星,更是他们心中的英雄。拉贝在日记中记录了这些经历,这些文字后来成为了战争罪行的铁证。

1937年12月13日,随着最后一位抵抗的士兵倒下,日军使用炮火摧毁了南京城的防御门户。这一天日军在南京城内展示了他们残忍的一面,带着一种可怕的满足感入侵了这个充满历史的城市,用极端暴力的方式宣告了他们的占领。

日本士兵在城中肆意妄为,对手无寸铁的居民进行了无差别的杀戮。城中的街道变成了屠场,许多平民成了日军练习射击的活靶子,残酷的场面难以言表。《拉贝日记》记录了这一天的恐怖:“中北路上满是尸体,城门外尸体堆积如山……处处可见滥杀无辜。

日军的暴行还未止步,他们的残忍也波及了无数无辜的女性。一天约翰·拉贝在南京的废墟中寻找生还者,一位满面悲痛的妇女跪倒在他面前,气喘吁吁地抓着他的衣角,带领他到一个破败的小屋。

里面一名日军士兵正对一名年轻女子进行暴行。拉贝大声斥责那名士兵,使用自己的德国身份作为盾牌。面对拉贝的怒吼,那名士兵不得不停手,留下一句嘲讽的新年祝福后离开。

那位妇女紧紧拥抱她的女儿,两人泪流满面。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拉贝,他意识到,尽管设立了避难所,但这远远不足以保护所有的百姓。他思索着如何扩大避难区,以容纳更多的求生者。

拉贝与在南京的其他外籍人士及南京政府官员进行了多次商讨,最终决定建立一个更大的安全区,并在其中建立多个避难所。随着安全区的建立,越来越多的百姓找到了避难之地,但城外的杀戮仍在继续。

拉贝的妻子多次电话催促他回到北平,并且一起返回德国。然而拉贝坚决拒绝,他知道一旦离开,那些无辜的人民将无人保护。每次通话后,拉贝都会深受感动,但同时更坚定了他的决心。

他走出居住的房屋,站在院子中,看着围绕他的人们,他们的眼中满是恐惧与求助。他安慰他们说:“不要害怕,我会留下来保护你们。”尽管他自己也不确定能持续多久,但他誓言尽最大努力。

在紧张局势不断升级的日子里,约翰不得不日夜寻找食物和资源以支撑安全区的运作。尽管如此日军偶尔会闯入安全区,试图绑架或骚扰女性。在一次意外撞见日兵潜入避难所的情况下,拉贝凭借果断与勇气驱逐了他们。

尽管面对重重困难,拉贝从未放弃,他通过各种方式与日本当局抗议,保护了25万人免受屠杀。他的日记记录了这一切,成为日后证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关键证据。

在一次紧急的抗议行动中,约翰·拉贝直接向日军指挥部发出控诉,要求停止对南京安全区的骚扰。此举引来了日军高层的关注,原田少将亲自接见了他。这位日本军官表面上表现得十分和善承诺会严加管束手下士兵,确保他们不再侵扰安全区,还口头上保证会遵守国际公约,声称日军将以“仁慈的态度”对待那些已经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

原田少将背后早已筹划好了一切,他的所谓“仁慈”不过是为了将无辜的中国士兵引出安全区,继续他们的屠杀。在他眼中正是这些顽强抵抗的中国军队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他们成了日军复仇的首要目标。

事实证明日本军方的承诺毫无诚信可言。即使后来他们名义上承认了安全区的存在,却屡屡违反承诺,仍然时不时以各种借口将安全区内的百姓带走,并对这些人施以极其残忍的酷刑。拉贝在日记中写下了他的懊悔,他深深自责,认为不该轻信日本人的话,允许他们带走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那些士兵原本该受到保护,却被日军残忍屠杀。

更为恶劣的是,日本士兵甚至公然要求从安全区中选出年轻女子供他们发泄。当拉贝不在安全区时,这一要求未能被及时制止,许多姑娘因此沦为了日军的受害者。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被日军带走的女孩们几乎没有生还的机会。南京大屠杀期间,据统计超过8万名女性惨遭日军蹂躏,其中包括年仅几岁的女童和即将临盆的孕妇。对于那些被带走的女孩们,她们的命运无从得知,许多人或许早已在日军的暴行中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这种不堪的兽行最终被公诸于世,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拉贝并未停下自己的努力,他不惜拿出自己的私人财产,为安全区的难民购买粮食。当日军接管了南京城的所有物资后,安全区内的20多万难民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危机。拉贝和国际安全委员会竭尽全力筹集物资,但存粮日渐告罄,而日军扣押了大批本该送往难民营的粮食。

当局面无法持续,德国政府最终要求拉贝返回国内。在即将离开时,南京市民送给他一块刻有感谢词的红绸布,以示对他无私奉献的敬意。拉贝带着深深的不舍与担忧,离开了这片他曾深深爱着的土地。

约翰·拉贝在返回德国后,拉贝心系中国多次致信给希特勒,揭露日本在南京的残暴行径,希望德国政府能出面干预,这些行为并未受到重视,反而使他因公开批评日本的行为而遭到德国官方的打压,最终被投入监狱。直到二战结束后,拉贝才重获自由。

出狱后拉贝已是年事已高,且因在中国的慷慨援助而一贫如洗,导致他和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只能靠采集野菜熬汤维持生计。1948年当南京市民得知拉贝的困境后,通过自发募捐,筹集了巨额资金以资助他,表达了对这位老朋友的深切感激和敬意。

1950年,拉贝在劳累中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为纪念他对中国人民的无私帮助,1997年,中国政府在获得拉贝家属同意后,将他的墓碑从柏林迁至南京,这成为了中德友谊和人道主义精神的象征,每年吸引无数中国民众前来缅怀。

到了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期间,拉贝的后代在德国遭遇重创,他们向中国大使馆发出求助,希望获得疫苗支援。中国政府基于人道主义精神,立即响应,向拉贝家族提供了必要的医疗援助。

约翰·拉贝的一生,虽然充满坎坷,但他对人道的执着与牺牲,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典范。他的精神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于正义和人道的追求,证明了无论是战乱还是和平时期,真正的英雄总能在人们心中留下不灭的光辉。

0 阅读:0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