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古街新生续传文韵

中国城市报 2024-09-10 18:32:39

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人在街上走,船于水巷游”特色景观。王建中摄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发展的缩影。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江苏省多项经验做法被推荐,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一片片历史街区、一座座传统建筑、一条条古老街巷……触摸古城的脉络肌理,感受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相互交融,江苏省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并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创新历史文化保护机制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人这句赞叹,“置顶”苏州千年。南宋时,摹绘平江府即今日苏州城的《平江图》出世,图中所见“水陆并行、河街相邻”之格局延续至今。

跨越千年、古城缩影,时空上的巧合往往意味深长。

探寻名城保护的苏州实践,要将目光聚焦在古城保护修缮、活化利用的历史中:1982年,苏州被列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苏州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是“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现代化新区”;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以此为契机,苏州启动了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先导试验性工程;2009年,苏州平江路入选全国第一批1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成立;2018年,《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施行;2020年,苏州市姑苏区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

从“不大拆大建”到尊重历史遗存“修旧如旧”,从“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到“延续城市文脉”,贯彻实行的古建筑保护理念,带来的是苏州古城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新变化。而这也是江苏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缩影。

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织密系统保护“一张网”,江苏省率先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体系。近年来,江苏省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规及技术规范,建立并完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体系,有效推进了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在内的各类历史文化遗存资源保护利用,推动了历史文脉延续和地域特色彰显。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11月,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决定》,并于2024年3月1日施行。这是全国首部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地方性法规。其聚焦机制政策等重点需求,坚持问题导向,以“小快灵”的立法方式针对性满足当前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所需,为江苏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江苏省积极探索保护利用并重的工作机制。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用于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2009年至今省级财政累计下达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约6.4亿元,有效推进地方保护工作开展。

长期以来,江苏依托省内高校院所和行业专家,借助国内知名专家与团队力量,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专家团队,从多方面多角度持续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及实施管理提供专业指导。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质量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还面临不少挑战,需要在保护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建造技术、建造工艺、建筑材料存在断代缺失情况;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一方面资金投入多、实施周期长,一方面社会资本参与的渠道不畅通,目前各地主要由政府或政府平台公司负责保护项目实施,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步伐

江苏省扬州市仁丰里一条主巷南北贯通,15条支巷向东西两侧延伸。保护范围达到12.07万平方米的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如同鱼骨,保存着扬州城最古老的城市空间肌理。

曾经,仁丰里街区内居民居住条件相对较差,几代人同住一套公房,几家人同挤一个大杂院;老街小路狭长,坑洼的土路、蛛网般的线缆,让这片古老的街区显得破败不堪。

自2013年起,仁丰里先后经3次改造,通过管线下地、重铺青砖等措施,重新恢复了古街面貌。巷子深处布满“微更新”的巧思——富有生活气息的墙画,精心布局的绿植和设施等,都洋溢着浓厚的文艺气息。历经10余年的渐进式微改造,如今的仁丰里街区不仅保留了古老的风貌和韵味,更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与生机。相关部门对街区业态进行把控,清理淘汰黄沙出售、门窗制作、废品收购等商铺,由街道收购租赁沿街民房,并将之淘换成特色民宿、古琴传习所、盘扣制作店等文创业态空间。

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光亚认为:“仁丰里的改造,是自下而上保护、利用、传承的工作,它的显著特点是以居民为本,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保留了原来的生活形态,让街区焕发新活力。”

老旧街巷通过更新改造焕发新生机,如今在江苏,有更多文化空间融入城市肌理的实践范本,江苏省无锡市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便是其中之一。

“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京杭大运河流淌千年,在无锡穿城而过。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47.74万平方米,至今保留着“一河两街”的空间格局,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不可移动文物6处,历史建筑60处。

近年来,无锡市对古运河两岸的重点文物与传统民居分级分类活化利用,实现可持续改造。同时注重突出自身文化底色,大力开发运河沿线的“世遗价值”。作为江南千年文化绵延生长的见证,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以百年工商业文化为基础,系统打造窑群遗址博物馆、茂兴面粉厂等新型场馆。这些场馆和特色展览沿着运河“串珠成链”,集中展现了运河文化、工商业文化、水乡人居文化等的丰富内涵。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江苏省首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发布,为省内各地顺利进行城市更新提供了许多借鉴和参考。

新兴业态迸发新活力

江苏省宜兴市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是紫砂文化的发源地,在明清时期是陶瓷产业主要的集散商埠。据了解,蜀山古南街的保护修缮最大限度地保留维护了其明清以来延续的紫砂陶制作、生产、贸易集散地属性,在此基础上搭建紫砂产业活态发展平台。

改造更新后,蜀山古南街不同时期的紫砂工业遗存、遗迹被保存下来,一批紫砂名师故居、名店旧址被活化利用为紫砂工作室和展厅,不断吸引年轻陶艺工作者回流创业,现代工艺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持续哺育紫砂匠人和陶工,实现了历史文化和传统产业的协同发展。前店后坊,一把壶、一杯茶,让老街又生动鲜活了起来。

自2020年5月起,蜀山古南街每周末固定举办陶瓷文创市集——蜀山·陶集,整合各类优质业态商家超过200家,累计吸引游客超过10万人次,大幅度提升蜀山古南街的影响力,成为新的“流量密码”。

集聚人气活力,历史文化街区如何持续提质升级?朱光亚解答:“历史文化街区除了提升基础设施及服务水平之外,还要探索街区的多样活化利用方式,不断丰富历史文化街区的各类业态。”

近期,江苏省商务厅发布江苏省步行街改造提升典型案例,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入选。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作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近年来,平江路商户集聚了苏州市优秀文创类品牌企业,呈现出文化与商业有机融合态势。手工服饰、戏曲演艺、茶楼咖啡、特色餐饮、客栈酒店等多种门类业态的聚集,成就了平江路作为“老苏州、慢生活”的典范。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根据街区资源特点和基础,开发重要节点景点,打造特色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并整合景区内的遗产资源,以传统文化传承为诉求,充分调动居民和游客的参与,每年定期举办“平江晒书节”“跨年盛典”“冬至大如年”等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形成一个集文化旅游、非遗展示、传统工艺等于一体的文化盛宴,以鲜明的品牌诉求和文化内涵凸显街区典雅的文化气质并吸引大量游客广泛参与。

科技赋能也让传统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欢迎,一大批特色文化产业也开启新应用、新体验、新消费模式。今年6月1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平江九巷——趣玩Walk”体验活动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举行。专业的步行装备、时尚的趣玩角色、经典的人文考题以及神秘的盲盒宝箱,让参加活动的30组亲子家庭沉浸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旅游场景中,深切感受数字化景区旅游项目的魅力。

“统筹保护与发展就要处理好保护、利用、传承、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保护是前提、是条件,传承是目标,合理利用是手段,可持续发展是传承的最佳路径。”朱光亚表示,要将历史文化街区和整个历史城区的复兴联系起来,不仅要适当留住原居民,还要引进新的居民,让历史城区有烟火气。相关部门要从政策制定、融资、策划、开发和管理多个层面采取措施,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永超

0 阅读:6

中国城市报

简介:用专业视角发掘新闻,城市观点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