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酒店点外卖,点出一家上市公司

邦鼎说商业 2025-04-26 15:08:51

“请把中间的位置留给我”,酒店住客搭乘电梯时,经常会听到背后传来“卡通”的机器人声音。

打开携程、美团App,酒店大多会在页面标注是否有机器人服务。曾经作为差异化服务存在的机器人,正在成为智能酒店标配。在社交平台上,更有许多不想出门,只想躺在床上点外卖的“懒人”“i人”表示,“不会住没有机器人的酒店,不想趿拉着拖鞋去前台取外卖”。

数年前,“非接触式送货”的需求,更进一步做大了酒店机器人赛道。资本的涌入,让数十家商用机器人企业短期内获得了数轮融资。

其中,深耕酒店场景的头部企业云迹科技,率先叩响了港交所大门,剑指“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这家服务于超过3万家酒店和100家医院的机器人企业,近期在港交所递表。

云迹科技成立于2014年,背后站着一众科技巨头,腾讯、阿里、联想、携程、科大讯飞等皆在其股东名单中,并前后历经了10轮融资,最后一轮云迹科技估值已高达40.8亿元。

不过,在机器人赛道火热,创业公司苦寻落地场景的背景下,酒店机器人也极为内卷。

根据云迹科技招股书,其收入由2022年的1.6亿元增至2024年的2.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3.2%。毛利则实现了64.6%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6亿元。但2022年至2024年,云迹科技也在3年中,累计净亏损达8.15亿元。

在招股说明书中,云迹科技提醒投资者:“我们可能无法于不久的将来实现或于随后维持盈利能力。”

01、用机器人省不省钱?

如今机器人厂商在向酒店推销产品时,话术多为:“一个机器人可以代替半个员工,能用五六年。”上海某酒店经理告诉《财经天下》,机器人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为酒店减少人力开支。

一台配送机器人或者清洁机器人,市场价多在2万~8万元。该经理表示,一台价格为2.4万元的服务机器人,大约可以充当半个门童、半个前厅经理、半个服务员。一台机器人大概能使用6年,折合一年花费约4000元。而一个员工每月的工资就要5000元起,一年至少花费6万元。

而配送机器人则需根据房量计算,一个机器人大约能服务50个房间。对于房间较多的中型酒店来说,通常需要购买2~3台。即购买一台机器人,两到三年内,大概可以回本。

对于酒店的另一大刚需——清洁,如更换布草、房间打扫等细致工作,机器人还无法胜任。而清洁大堂、走廊地面,机器人又难以满足酒店的“贴边”处理要求,很难进行应急清理和边角清洁,还需要人力再清洁一遍。

因此,酒店配送机器人的价格往往低于清洁机器人,销量也高于清洁机器人。

随着机器人赛道竞争日趋激烈,厂商价格战也正在全面开打。此前定价七八万元一台的服务机器人,如今基本已降到了2万元左右。

以云迹科技为例,廉价更是它的一大优势。首席产品官李全印曾公开表示:2016年云迹科技卖出的第一台酒店机器人售价13.6万元。到2023年,价格已经降到了3万元以内。

据招股书显示,云迹科技主打的产品“格格”系列,销量从2022年的1326台增长至2024年的6368台,平均售价从2.68万元降到了2.09万元。“润”系列机器人价格从2.32万元降到1.31万元。“UP”系列机器人价格更从2023年的5.42万元降到了2024年的2.23万元。

不过,不少酒店在采购机器人后发现,其设计功能往往过于单一,主要用于单向送货和清洁服务。在饭点高峰期,机器人配送时间较长,常引来住客吐槽。

酒店痛点不止于采购机器人,还要为部署它们付出系统改造和补救成本。目前,多数机器人的系统集成性弱,往往难以融入酒店的信息化闭环,日常维护和技术故障维护成本并不低。

特别是对于开业已有段时间的酒店来说,若想让机器人流畅运转,需要做好Wi-Fi信号全覆盖,坡度或台阶路线的改造,以及电梯梯控、客房内部智能终端系统适配等。

而酒店大堂的玻璃转门和玻璃墙,容易对机器人的激光雷达造成干扰,大多数机器人无法识别。因此,常会发生住客听到机器人在背后大呼“救救我”这类事件。

因此酒店从业者表示,机器人目前能替代的多是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可以减轻员工工作量,但无法彻底取代员工。

02、3万家酒店的护城河够深了吗?

虽然酒店机器人可以提供的服务还比较有限,但对机器人厂商来说,机器人的技术含量已经不算低。

一般来说,服务机器人主要运用了SLAM(即时定位和地图构建)技术、多模态人机交互、传感器、智能芯片、底盘技术等,产品的核心成本就是技术投入。以云迹科技为例,其研发成本占营收比重的40%以上。

资本对云迹科技的青睐,除了对服务型赛道的看好外,也因其技术实力一度占据了领跑身位。据云迹科技招股书介绍,其拥有多达979项专利,并参与了26项行业标准的制定。

2022年至2024年,云迹科技的营收分别为1.61亿元、1.45亿元、2.45亿元,收入主要来源于机器人及功能套件、AI数字化系统两部分。

2024年,云迹科技公司“机器人及功能套件”收入达到了1.89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77.2%。“AI数字系统”收入为5588万元,占营收的比例为22.8%。但据业内人士分析,云迹科技的AI决策能力多依赖于腾讯云的优化调度算法,以及阿里IoT设备的接入能力,还没有构建出独立的技术生态。

因此,云迹科技的收入也高度依赖着酒店场景。2022年至2024年,酒店场景为云迹科技贡献了70.1%、95.1%和83.0%的营收。

不过好在由于入场较早,云迹科技在酒店行业的市场份额依旧领先。

招股书披露,按2023年收入计算,云迹科技在中国和全球酒店场景机器人智能体市场份额分别为12.2%、9.0%,均位居第一。截至目前,云迹科技的合作伙伴已经覆盖了万豪、希尔顿、洲际、凯悦、温德姆、锦江、亚朵等知名酒店集团。

但在2022年前后,随着服务机器人行业迎来上升期。IDC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整体规模约13.8亿元,相比2022年增长17.6%。在资本热捧下,赛道竞争开始进入红海。

除了云迹科技,软银、饿了么投资的擎朗智能,如家、华住投资的优地科技,红杉中国、腾讯、美团投资的普渡科技,以及猎豹移动旗下的猎户星空等公司先后入场。主流企业多拿到了3轮以上融资,部分企业甚至融到了D轮。

而长期依赖于酒店场景,使得云迹科技与酒店行业的兴衰深度绑定,迟迟未能“两条腿走路”。自2021年获得D轮融资后,云迹科技没有再拿到新的资金。

招股书披露,2022年至2024年,云迹科技毛利分别为3927万元、3916万元、1.06亿元;毛利率分别为24.3%、27%、43.5%,毛利逐年提升。

但到2024年,公司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净亏损1.85亿元。2022年至2024年,云迹科技3年累计净亏损达8.15亿元。2023年,云迹科技的收入出现了同比下滑10%的情况。

因此,IPO募资对云迹科技来说已不容有失。实际上,这也是这家公司第二次冲击IPO了。2022年2月,云迹科技就曾接受过A股上市辅导,拟在科创板上市,但最终无果。

今年3月,云迹科技终止了A股辅导协议,转战港股。业内认为,这也是因港股对未盈利科技企业更为“宽容”的态度。

03、赛道饱和的内卷难题

商用服务机器人行业集体内卷的背景,不仅困扰着云迹科技,也让全行业都在面临盈利难题。

2022年7月,彼时已完成C+轮的商用服务机器人公司普渡科技CEO张涛发给了全体员工一封长邮件。邮件表示,公司为了“活下去”,将“对业务和团队做一次瘦身”。张涛在邮件中表示,商用服务机器人“全行业都未实现盈利,未达及格线”。

同期,猎户星空也向员工推送邮件,在信中列举了服务机器人行业中的“怪象”,比如利用资本的力量简单地扩张产品线、扩张销售队伍、打价格战、用激进的销售策略冲击账面销售额,关键时刻靠代理商冲业绩,预付款20%甚至10%就发货。

因此,尽管云迹科技在国内凭借先发优势,市占率处于领先地位,但面对焦灼市场,不仅有擎朗智能、优地科技等老牌竞争对手,优必选、科沃斯等厂商也频频“跨界”争夺蛋糕,云迹科技守土愈发勉强。

近期,猎豹移动旗下智能服务机器人公司“猎户星空”在视频号中发布,旗下酒店递送机器人“豹小递SLIM”在汉庭及华住酒店的使用场景,这也引发了华住未来是否会更改合作伙伴的联想。

为应对行业“内卷”,云迹科技开始了“降本增效”。在研发费用上,公司不断减少了投入。2022年至2024年,云迹科技的研发投入分别是6780万元、6940万元和5740万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42.0%、47.8%和23.4%。

2024年,其员工成本为1.3亿元,相较2022年减少了7038万元。向研发和人力“动刀”后,云迹科技的账面好看了一些,净亏损从2022年的3.65亿元降到2024年的1.85亿元。

但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1月31日,云迹科技账上仅有1.31亿元的现金及等价物,同期流动负债却高达20.23亿元,其中,“赎回负债”就占了18.81亿元。

另据招股书附录中的会计师报告显示,根据2025年3月订立的补充协议,赎回权于云迹科技首次向港交所提交申请日期前一日暂停,若上市申请被撤回或拒绝,或首次向港交所提交申请后18个月内未完成,赎回权将恢复;若云迹科技通过港交所的资格审核,赎回权将自动到期。

这也意味着云迹科技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市,否则将面临巨大的赎回压力。而就在云迹科技宣布赴港上市前一个月,其执行总裁、CTO林小俊宣布离职创业。云迹科技最终能否如愿登陆港股市场,目前也尚存未知。

作者 | 林小葵,编辑 | 李不清,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本内容来自财经天下WEEKLY

0 阅读:4
邦鼎说商业

邦鼎说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