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美,一年四季美如画。春季,冰雪融化,春回大地,花红柳绿,草地上长满了五彩缤纷的小花!一群小燕子飞了回来,小蜜蜂和小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开心和快乐!
夏天,池塘里开满荷花,小伙伴们都下河游泳,水里鱼虾成群地游来游去,小河边都是人们欢乐的笑声。
秋天,满田的五谷就像是用金子铺成的地毯,果树上的果子都成熟了!天气每天都很好,老百姓的脸上都写满了“丰收”两个字。
冬天,满地都是洁白的雪,小朋友们在雪中玩耍,屋里屋外到处都是小朋友的笑声,许多小朋友家门前都站着一个个可爱的雪人。
我们的家乡这样美,如果你没发现,就用心仔细地看吧,早晚有一天,你会发现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我们的身边有多美!
经过历史的见证;经过风雨的洗礼;经过改革春风的吹拂,我的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乡过去的道路全是土,并且环绕曲折,一辆车过去,满天都是尘土;现在,柏油路铺到每家每户,交通四通八达,极其方便。
一阵春风吹过,走在乡间小路上,放眼望去,一片黄色。农民在世世代代耕种的黄土地上开始了春耕,播种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耕图。看,远处有一个不大的孩子在田里干活,把自己的汗水播撒在这片黄土地上,在阳光的照耀下,他的汗珠发出金色的光。难怪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快看,远处那是什么啊!哦,原来是农民兄弟养的家禽呀,它们正在狂奔着,仿佛边跑边大叫:“春天来了,春姑娘来了。”那两只小鸡好像在谈论:“春天来了,小草长起来了,我们又有了新鲜的食物。”
春风刚刚吹过,夏雨又匆匆来了。几天小雨的过后,走在泥泞的小路上。放眼望去,一片绿色,浩瀚无边,仿佛与碧亮的蓝天衔接,勾勒出一幅天地相接的水墨画。家乡为什么是绿色呢?哦!原来是农民种的小麦、玉米都长高了,绿油油一片。看,天这么热,农民还在田中刨地除草,汗水沾湿了衣襟,留到玉米的口中,玉米弯了弯腰仿佛在说:“啊!这汗水真甜,谢谢您,为我除草。”快看,远处正有一群小鸭擦着汗水,仿佛在说:“好清澈的水啊!我们下去洗洗澡吧!”随后一个个手舞足蹈的跳下了水。
秋高气爽,一阵阵秋风吹过,金色的叶子随风飘扬,落到地上,伟大地盖上一层厚厚的金垫,我走在这金垫上,放眼望去,一片金色。为什么是金色呢?原来是这个时候庄稼都熟了。农民高兴的嘴也合不住,够勒出一幅庄家丰收的画。庄家收完了,羊群可高兴了,说:“这次我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一阵寒风吹过,令人胆寒,又经过几天大雪的漂洒,家乡一片白色。走在厚厚的积雪上,放眼望去,上下一白,无边无际,勾勒出一幅含蓄幽深的画。雪花为大地无私地盖上一条棉被,树也穿上厚厚的棉袄,看,远处一个人正在蹒跚前行,步履艰难,后面跟着条可爱的狗,狗岁出衣号,仿佛在说;主人,我冷。那个人于是把狗抱入怀中,继续走。留下的只有脚印,勾勒出一片和谐社会的白描画。
我向往北京的繁荣,追求陶渊明心中桃花源的安谧,渴望范仲淹描写中的岳阳楼奇观,但更想留在我的家乡魏湾崔庞庄,享受家乡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十一前,记者在我的家乡曹县魏湾镇崔庞庄村一处荷塘边看到,荷叶油绿、荷花娇媚,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分外美丽。微风扑面时,传来阵阵清香,沁人肺腑,仿佛进入了“江南水乡”,让人在炎炎夏日感到丝丝清凉。
很难想象,这美丽的“江南水乡”,多年前还是一个废弃坑塘,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因没人治理,原来坑塘成了全村的‘垃圾场’,一到夏天,不光苍蝇、蚊子多,气味还十分难闻,严重影响到村容村貌和周边群众的生活。”村民崔继中说,“经过人居环境整治,坑塘变藕塘,建设了凉亭,春天看荷叶、夏天赏荷花、秋冬采莲藕,这里成了村里最聚人气的地方。”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硬仗”。近年来,魏湾镇严格按照上级要求,以“净环境、增绿化、提标准、严要求”为目标,不惜代价、不怕困难在全镇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集中行动。
“全村上下一盘棋,里外一条心,主动迎难而上,改善人居环境。”崔庞庄村党支部书记我的本家侄子林继超说,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在崔庞庄村拉开序幕。
推进户户通建设、道路两侧栽种各类绿化树木、粉刷文化宣传墙体、安装路灯、建设文化广场……崔庞庄村统一行动,形成网格化治理模式,扎实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村内人居环境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村民环境意识也跟着有了大变化。每天,村民崔继刚一起床就将自家房前屋后打扫一番,把垃圾倒入村里配备的分类垃圾桶里。他笑着对我说:“只有大家自觉维护村里的整洁,美丽的乡村新貌才能让人赏心悦目,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群众的幸福生活离不开生态宜居的美丽环境,同时也离不开手中的“钱袋子”。崔庞庄村在不断提升乡村“颜值”的同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近几年,我们按照上级要求,深入挖掘潜力,盘活闲置土地和空厂房,积极吸引群众返乡创业,吸引了一批小微企业入驻,不仅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而且带动了群众增收。”林继超告诉我。
村民崔继雷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在返乡创业政策的号召下,在村里成立了菏泽恒昌工艺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草、木、柳、家居用品生产与销售,通过多年发展,员工从几人发展到了几十人,产品也销往了全国各地。
“崔继雷是我们村最早一批返乡创业的人员,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们村的小微企业‘遍地开花’,企业虽‘小’,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却为村里带来了‘人气’,聚集了‘财气’。”林继超说,下一步,崔庞庄村将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努力走出一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走进曹县魏湾镇崔庞庄,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由党史学习、移风易俗、美德信用等元素构成的长廊,长廊蜿蜒,一步一景,直通小亭,人们三三两两聚集在小亭里。此时,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正在亭子里为村民讲解党的二十大精神。
曹县魏湾镇紧紧围绕“需求+理论+活动”的模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结合“亭廊新语”特色宣讲品牌,广泛开展基层宣讲宣教,扩大宣讲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宣讲“接地气”“冒热气”。
“这亭子就在广场上,又宽敞,夏天还能纳凉。自从广场建成之后,我们村的人没事就喜欢往这里转转,在亭子里坐坐。”崔庞庄村村民崔秀恩说道。
群众在哪里,宣讲阵地就在哪里。曹县魏湾镇以廊亭为主阵地,让广场上、树荫下,群众聚集的每一处都成为可宣讲场所,从过去的实践站台上台下宣讲转换成开阔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小亭子成为宣讲、议事、调解等功能于一体的百姓之家。
面对面讲理论
魏湾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依托宣传场所,用丰富的本土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为群众进行理论宣讲,让党的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特色宣讲阵地,群众既可以提问,又可以彼此交流意见。一次次深入浅出的讲解、一遍遍略带乡音的阐释,让农村群众进一步增进对政策方针的了解与掌握,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带来的新成就、新变化、新发展,不断增强农民群众为乡村振兴作贡献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原来听宣讲,就跟学生上课一样,我们也没兴趣参与。现在就跟唠家常一样,接地气。我们也能互相交流一下,这些理论也比之前好懂多了。”村民庞春敏说道。
心贴心听诉求
魏湾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积极开展“我为发展献良策”活动,问需于民,让小亭子成为民意收集的交流地,将群众意见和需求及时反馈给理论宣讲员,从而建立点单式服务,不断提升宣讲成效。人多的时候,志愿者们就在亭子里和群众聊天,听群众诉求,及时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村民认得我们的红马甲,看见我们,村民就会热络地上来和我们唠嗑,跟我们说最近有什么宣讲需求。”崔庞庄村包村干部王爱荣说道,“宣讲过程中,村民想听什么,也会主动提出来,我们就接过话题讲下去。给群众办实事,群众爱听什么,我们就讲什么。”
实打实解难题
群众缺什么就重点补什么,群众点单,宣讲团队就菜单式派送。曹县魏湾镇立足群众需求,选拔理论功底扎实、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党员,坚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就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解读,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引导群众把学习宣传贯彻新思想激发出的热情和干劲,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曹县魏湾镇依托理论宣讲新阵地,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打通宣讲“最后一米”,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目前,曹县魏湾镇依托“亭廊新语”已开展各类宣讲活动30余次,受众达到600余人。
魏湾镇位于菏泽市曹县西部,地处黄河故道,交通位置便利、农业基础牢固、生态环境良好。近年来,魏湾镇不断拓展思路,抓好基层党的建设,以点促面,稳扎稳打,逐步发展,打破传统思想壁垒和区域壁垒,探索创新工作机制,激发农村基层党建发展潜力,围绕乡村振兴党建示范片区建设工作认真研究部署,积极贯彻落实,倾力打造“三产融合、生态和谐”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以镇政府驻地魏湾村为中心,联合周边10个行政村,总户数4817户,人口20908人,党员485人,积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
软硬兼顾,夯实党建基础
为进一步促进示范片区更好、更快、更全面的发展,魏湾镇成立功能型党委,以镇党委副书记为功能型党委书记、10个村党支部书记为委员,带领全体党员在一线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力营造“党委高度重视、组织坚强有力、党员作用突出、工作特色鲜明、群众高度满意”的良好氛围。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创造为民服务良好条件,投资100余万元,按照“六有”标准(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对10个村级活动场所进行提升改造,配备桌椅100余套,高标准建设主题文化广场6个,着力优化服务阵地,提高办事效率。完善并坚持各项规章制度,营造创优争先良好氛围,建立区域统一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同步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基本制度,实施党建档案规范提升工程,推动村级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组织振兴,推动三产融合
乡村振兴的前提保障是组织振兴,组织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良好的党建基础,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和夯实党建基础,才能有效奠定坚固的发展基础。魏湾镇指导示范片区围绕乡村振兴、组织振兴、产业振兴,依托“万亩荷塘”湿地公园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建设,突出“鱼虾蟹、藕米茶、花景游”等地方特色,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发展,推动镇域一、二、三产业融合蓬勃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截至2023年6月,片区农业总产值近4700万元;农田林网近2万亩,丰产林6000余亩,林业总产值近700万元;规模养殖场达15家,畜牧业总产值400余万元,整体经济状况呈现良好发展趋势。“深挖特产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对辣椒、荷花进行深加工,研制辣椒酱、荷叶茶、荷花酒等特色农产品,现有个体工商户800余户,创造就业岗位3000余个,工业总产值达到9000万元。注重生态保护,打造张康村鹭鸟繁衍栖息林,形成初具规模的万亩林地生态片区,并结合周边村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张堂—张康—崔庞庄生态旅游观光带。
党建引领,实现民主治村
整合资源创建精品。魏湾镇在人力、物力、财力及项目安排上优先向党建示范片区倾斜,以项目建设为依托,着力打造高标准、精品化党建示范点,提升党建示范点建设水平。在示范片区内,整合农家书屋、扶贫开发、村卫生室、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资源,加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扩建力度,努力打造阵地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高标准、全方位、多层次、综合型精品党建示范点。党建引领综合治理。成立村红白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创建村级群团组织,创新基层治理体系,聘请为人正直、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党员群众,在化解邻里纠纷、文艺宣传、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突出作用,累计化解邻里纠纷15次,组织文艺宣传8次,跨村开展志愿服务28次。拓展基层治理新路径,片区内统一执行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议事程序,保障党员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同时,片区内建立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综合治理中心、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坚持“党建+文化”,以党建引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档升级文化阵地,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升文化软实力,强化文化意识形态的精神引领。
生态优先,做好文旅结合
魏湾镇地处黄河故道,有烟波浩淼万亩水域,铺天盖绿的万亩荷田。盛夏时节,荷花盛放,十里飘香,完美地向世人诠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佳句,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以其独特的开发优势和无穷的自然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魏湾镇以乡村旅游和生态建设为切入点,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发展优势,持续加大乡村振兴投入,将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不断完善村居基层建设设施,提升村容村貌,优化宜居环境。随着不断加大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保护,再加上当地群众环保意识不断提高,为鹭鸟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在万亩荷田的映衬下,白鹭成群觅食,将成为一道独特的人与鹭鸟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下一步,魏湾镇将依托万亩荷塘湿地风景区的田园风光和文化底蕴,整合自然生态资源、地方民俗、乡村景观等元素,致力打造成集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的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区,形成融合农、旅、文、商的田园综合体,打造“鲁西水乡”旅游品牌。
魏湾镇万亩荷塘:电商+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魏湾镇紧靠黄河故道湿地公园,水资源优势十分突出,依靠天然优势,建立5.4万亩的水库,盛产水稻、莲藕等特色农产品。曹县万亩荷塘水产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哲瑜是一名“90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对家乡有着很深的感情,在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发展,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定回家创业,并带领乡亲们走出一条致富路。
心念家乡 大学毕业返乡创业
张哲瑜,今年28岁,本科学历,山东曹县人,现任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万亩荷塘水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曹县万亩荷塘米业有限公司法人、曹县万亩荷塘生态园法人。张哲瑜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天然的深厚感情,2013年的他毕业于山东财经大学,毕业后不顾家人反对,放弃了在外发展的机会,选择回到他魂牵梦萦的老家魏湾镇,去实现自己的家乡创业梦。
曹县魏湾镇紧靠黄河故道湿地公园,水资源优势十分突出,依靠天然优势,返乡初期的张哲瑜利用黄河故道湿地种植莲藕、养殖大闸蟹,取得了不菲的收入,收获了返乡创业的第一桶金。有了资金的张哲瑜联合当地有种养经验的水产大户成立了曹县万亩荷塘水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探索出了一条水库水产养殖、优质高产新技术水稻、小龙虾立体混合养殖新模式的道路。
如今,曹县万亩荷塘水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成为集种植养殖、旅游观光、农产品开发、文创产品研发销售为一体,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多元化合作社,在实现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他也向个人梦想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创业成功 带领乡亲齐致富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张哲瑜的合作社事业蒸蒸日上,吸引了家乡乡亲们目光,纷纷来向张哲瑜请教。“我大学毕业返乡创业,不仅是为了让自己富起来,还要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而且在之前创业过程中,很多人都帮过我。”张哲瑜说道。
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张哲瑜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水稻种植面积1300亩,服务带动群众200多户,每户年均增收3000多元,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了有效连接。同时,张哲瑜还为附近乡村农民提供就业,带动就业150人,其中贫困户实现就业12人,帮助实现了贫困户的稳定脱贫。张哲瑜还注重吸纳老弱病残群体务工,雇佣五保户、贫困户、残疾人7人,实现了“一人就业、脱贫一户”,造福乡里的社会效应。
张哲瑜立足曹县魏湾大米、莲藕、荷花等特色资源,于2015年成立万亩荷塘米业有限公司,取得全县唯一一个水稻生产许可认证、注册“曹州万亩荷塘”“魏湾三库”“醉美魏湾”等17个商标,将魏湾大米做成礼品包装入市销售,在此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电商平台,让“万亩荷塘大米”顺利打入北上广等大中城市,每年年终这些大城市都会进购魏湾大米作为年货福利。
同时,张哲瑜注重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推进莲藕产业发展,将莲藕加工成莲藕罐头,将干荷叶、干莲蓬等制成干花摆件,将莲子制成莲子手串,将荷叶制成荷叶茶,荷花产品的效益大幅提高、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有效拉动了当地农民经济水平,在往年曹县举办的电商节上,这些万亩荷塘农特产品展示成为一大亮点,并取得了“曹县第一届电商节先进企业奖”。
张哲瑜荣获“2019曹县电商节”返乡创业之星
近期,曹县魏湾镇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安排,认真对照《曹县“千村整治、百村提升、春季绿化”集中行动实施方案》标准要求,以“净环境、增绿化、提标准、严要求”为目标,不惜代价、不怕困难在全镇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集中行动。
镇党委、政府第一时间组织镇机关全体干部、各行政村主要干部迅速召开“千村整治、百村提升、春季绿化”专项活动动员会,认真传达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部署,现场解读《实施方案》具体要求。
党委书记王爱华针对此次集中活动提出“严、真、实”三字工作要求及“快、净、高”三字工作标准,要求镇村全体干部务必对照《实施方案》细则对大街小巷、房前屋后、河内沟边等全方位区域进行整治提升,务必下真功夫、求实效果。要求各村抢抓春节增绿有利时节以最快的速度在提高标准的基础上对本村进行有效增绿。同时为进一步长效保持环境卫生,针对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专门研究制定《村规民约》,呼吁广大群众守护环境整洁、人人参与有责。
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建要求科级领导干部包片区、一般干部包村全部下沉到村指导各村对照《实施方案》开展工作,每天将工作开展情况形成书面报告报党政主要领导审阅,同时要求镇村干部随时反馈上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难题,当场解决到位,为工作推进扫清一切障碍,做好充分保障。严禁任何村、任何人拖沓、应付,私自降低工作标准。
连日来,王爱华、王建每天分别带队到各管区各村检查督导工作,现场指出各村存在不足和问题,当场交办到相关镇村干部,并限时复验,绝不隔夜。
此次集中活动中,魏湾镇将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效果使全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成效再上新台阶,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在魏湾镇见实效、结好果。
曹县魏湾镇:打造“醉美魏湾 荷你同行”文明实践展示带,以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不仅是陶渊明的诗,也是曹县魏湾镇崔庞庄的真实写照。走进魏湾镇崔庞庄,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乡间小路,路边成排的楸树郁郁葱葱。在村庄里,随处可见的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们忙碌着打扫卫生的身影。“这里原来是个穷村子。”72岁的崔秀明说道,“现在因为党的政策,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文化要复兴,乡村要振兴。曹县魏湾镇着力打造“醉美魏湾 荷你同行”文明实践展示带,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助推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崔庞庄的巨大改变,是整个魏湾镇发展的缩影,也是万千乡村振兴的缩影。
汇文明新风润人心
为更好服务群众,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魏湾镇47个行政村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覆盖。
晌午时分,魏湾镇董楼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正一片热闹。舞台上,广场舞、戏曲、相声、流行歌曲独唱等节目应有尽有,吸引广大群众前来观看,精彩的表演和欢乐的氛围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村村有好戏,点亮乡村生活。魏湾镇不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地方文艺宣传活动,扎根于本地文化,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如秧歌大戏、锣鼓唢呐、戏曲等特色表演,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承当地非遗文化。
“我们魏湾镇每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都有自己的专业文艺团队,除去传统节日,我们各村每月至少都要举行一次文艺汇演,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就有戏看。”魏湾镇宣传委员袁照民说道。
文艺汇演润人心,移风易俗塑新风。上午九点,年度孝贤人物表彰大会正式拉开帷幕。村民们都搬来了小马扎,来看一看今年的“红人”。
“这几个‘孝贤人物’在我们镇上出了名的孝顺,都是我们评选出来的。”村民王英说道。
为进一步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弘扬孝贤文化,魏湾镇开展孝贤典型选树活动,经过村、管区层层推荐、走访了解、审核把关、综合评定,最终评选出12名孝贤人物。这些孝贤人物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群众树立了典型和榜样,不断引领敬老爱亲、尊老爱幼的家庭文明新风尚。
与此同时,魏湾镇各村定期召开道德评议会,用道德评议的力量化解婆媳矛盾、邻里纠纷等难题;积极建立村规民约以及“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评选,持续推进丧事“一碗菜”,提倡丧事简办,着力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焕发新活力,共造美好家园。
创文化产业挖潜力
魏湾以乡村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乡村地区要立足于自身特色,培育本土文化品牌,不仅能让村民们在经济上富起来,也能提高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从精神上富起来。魏湾镇不断深挖当地产业潜力,鼓励支持本土文化品牌,涌现出了一大批本土企业家。
“董楼村结合党建+807工程项目探索出了‘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并借助互联网,大力发展农特产品电商产业。”董楼村党支部书记田明显说。
董楼村紧邻万亩荷塘风景区,地理位置优越,致力打造“荷花小村 魅力董楼”,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稻、莲藕种植和龙鳌虾、长江蟹水产养殖,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二产加工荷叶茶、故道香米、优质藕粉等优质农副产品。其中荷叶茶年产20吨,产值600万元,故道香米年产1万吨,产值5000万元。
魏湾镇人民扎根本土文化土壤,挖掘非遗经济价值,聚力打造“山东手造”特色展销区,大力宣传魏湾镇非遗文化及地方特产,主要展品有魏湾镇非遗手工柳编、魏湾镇辣椒酱、荷叶茶、鲁红辣椒酱、荷香园月饼等30余个种类,200多个展品。目前,魏湾镇现有国家级非遗条柳编、省级非遗老土布、市级非遗活鸡接骨膏、县级非遗藕粉制作、荷叶烹炸、荷叶饼制作等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建旅游乡村振经济
围村树林郁郁葱葱,十几只白鹭站立枝头,悠然自得。观鸟台上,游客与摄影爱好者络绎不绝,驻足欣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张康村总会呈现这样一幅景象。
魏湾镇因地制宜,依据本地村居特色,赓续文化基因,创建文明村旅,以万亩荷塘风景区辐射带动周围村居旅游业发展,不断推进各村居特色旅游景点建设,让文化落地,带动乡村振兴。
“之前哪有什么万亩荷塘和观鸟台呀,原来就是一个小池塘。现在,村里发展前景变好了,在家就能有收入,我们村在外务工的青年也都回乡创业了。”张康村村民田忠国说道。
以前,张康村是一片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的生态林。其优美适宜的生态环境吸引了白鹭、苍鹭等20多种候鸟在此迁徙、生活、繁衍、栖息。
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培植乡村旅游品牌,魏湾镇政府针对张康村制定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丰富树种计划,启动鸟类保护工作,同步打造张康观鸟拍鸟基地,建设包括游客接待室、观光室、观察拍摄窗口在内的观鸟台,先后被授予“菏泽市森林村居”“山东省森林村居”“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是灵魂。如今,曹县魏湾镇有国家3A级景区1处、国家级非遗产品1个、省级非遗产品1个、市级非遗产品1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1处、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展览馆1处,围绕“保、修、建、宣”等多项措施,魏湾镇大力保护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让文化落地,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中国各族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渐渐向小康迈进了,我们村子也在发生变化。
近年来,我们村民的生活与建筑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听奶奶说,我们这个村子以前是一个十分贫苦的小村,住房很缺乏。有钱的人家住的房子也都是用泥士夯成的,顶上用瓦片盖着,没钱的人家只能用泥浆糊上稻草做墙,用茅草做顶,每到冬天,寒风就从裂缝猛灌进来,用上各种东西填塞也不管用,到了刮风下雨的时候,房子里没有几处是干的,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是常事,要是遇上洪水那更可怕了,水冲进房子里来,房子不是被冲垮就是里面的东西全都被泡了。现在可不同了,一座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子拔地而起,人们住上了新楼房,用上了现代化家电,再也不用为突如其来的雨水担惊受怕,别提有多高兴了。
过去,农民种地靠天吃饭,受天灾虫害的影响,每年到收获时节粮食都所剩无几,除了上交的口粮,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每天干活回来,肚子饿得咕咕叫,也只能喝几碗粥充充饥……如今,农民再也不用为吃不饱穿不暖发愁了。国家不但不用农民上交口粮,还对种地的农民进行经济补贴呢!农民伯伯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科学种地,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了,不但自己能够吃饱,还有剩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卖,赚的钱可不少呢!大伙可都是贴了国家出台惠农政策的福啊!
不仅如此,现在的农民家庭富裕了,人们出行不再像以前那样只靠“11”型,两条腿丈量地球了,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车或摩托车,有的甚至连小车都买了呢,出行只要坐在车上,插上钥匙,把握好方向,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你想去的地方了,既方便快捷又省力呢!而且,大多数的人们还都买了手机,有的还加入了3G功能,沟通联络都十分方便。不管你在何方,只要轻轻拨通号码,一切都搞定。此外,彩色液晶电视在农家也不希奇了,人们坐在家里一按遥控器,就能了解国家大事,这才叫“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富裕点的人家,还买上了电脑哩!
还有呢,我们村原来那条凹凸不平,坑坑洼洼的黄泥路也换新装啦!以前,晴天,只要一有车辆从路上行驶过,路旁和行人总要换上尘装,因为车辆总会扬起一片尘土,远远看去就像空气中漂着一道黄色的烟雾,旁边的行人总要背过脸去捂住口鼻,可却满身粘满了黄色的尘土。雨天,车辆路过,坑坑洼洼的积水不时就给人们浇件“黄花衣”。如今,村子的那条马路已经铺成了一条宽敞干净的水泥路了,十分平坦,车辆行驶也方便多了。水泥路的一旁安装上了路灯,走夜路也安全多了……
家乡的变化真大啊!人人都在努力奔小康,人与人之间都追求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同构建美好的社会!
我的家乡在农村,那里一年四季都特别美丽,我很喜欢那里。
春天,那里的小树发芽了,小溪和鱼塘上的冰融化了,小溪还发出了叮叮咚咚的声音,小鸟站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来叫去,好像在对我们说:“春姑娘来了,春姑娘来了。”小草绿油油的,放眼望去,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小花也争先恐后地开了,这时勤奋的小蜜蜂飞过来,采着甜甜的花蜜。再深吸一口气,便可以闻到浓浓的草木气息。
夏天,绿树早已成荫,天气也开始变得炎热起来,麦田里变得绿油油,一阵风吹过,那油绿的麦苗就像是浮起了一阵阵的波浪。鱼塘上面长了荷叶、莲花,小鱼儿就在水面上吐泡泡,有的人就会在那大树下乘凉,清晨还会有人在树下打拳跳舞,或是在树下下象棋,打牌等等。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那时候的老家特别热闹,家家户户都有人在田里收麦子,也有人站在那里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枫树的叶子火红火红的,那一片片枫树叶特别像我们的手掌。天气也开始变冷了,有的小动物出来寻找食物,它们在树叶间快速的穿梭,然后左边看看,右边看看,寻找小果,不一会儿,他就找到了一个小果。湛蓝的天空上,一排排大雁向南方飞去,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
冬天,鱼塘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一阵北风吹来,雪花散落满地,白花花的,仿佛大地穿上了一件白色的衣裳。我们也穿上了大棉袄,在结了冰的鱼塘上滑冰,那是我们最喜欢的游戏。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我爱这片土地。
我的家乡虽然是一个小村庄,但有迷人的景色。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早晨,朦胧的迷雾渐渐散开,东方慢慢露出鱼肚白,新的一天开始了。村庄边上有一条国道路通往菏泽和郑州。国道路进来一点,两旁全是农民种的各种各样的蔬菜,有藕、小青菜、大白菜等。最文静的要数藕了。还没有成熟时,它总是静静地泡在水里,像一个水中仙子。它的叶子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一片挨着一片。金黄耀眼的油菜花随风摇曳,发出醉人的清香。旁边有一块肥沃的土壤,土壤上长着许多挺拔高达的玉米和许多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庄稼,它们探头探脑,看东望西,仿佛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小草好像也不想落后,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从土壤里钻出来,为小村庄又增添了一点春的气息。家旁边还有一口井,井水碧绿。我往里面一看,自己的脸到映在了井水的水面上,真有趣!“叮咚、叮咚……”是谁在弹琴?哦!原来是河里的冰融化了。
春,翠绿的季节,充满生机的季节—同夏一样热情,同秋一样迷人,同冬一样快乐。
我的家乡景色很美。每一年都不疲倦地播放着幻灯片:春之绿、夏之翠、秋之黄、冬之白。一边还要应和这绿林、晨光、落叶、飞雪……每一幅都那么富有诗意,优雅完美地将四季的美丽给勾画出来,给人们以精神的慰藉,心灵上的享受。能够让每个到过这里的人一生难忘这儿的美景。
我的家乡有和谐之美。生活在一个小村里,人们要相互交往,那这就少不了“和谐”这个词了。因为人们在生活稳定的前提下就有了更高的生活要求,和谐则是他们追求并向往的一个生存境界。和谐是人类发展的高潮,是一份辽远的心境,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人都向往它,而我的家乡正是如此。
我的家乡的人也很美。做生意的人知道讲诚信,因为诚是真诚无欺,信则是讲信用。平常百姓知道友善待人,关心他人,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儿女的知道孝敬、尊重长辈,因为百行孝为先,有文化底蕴的人知道要有良好素质,因为他们知道人要有修养,才能与人友好相处。路上的清洁工人会按时打扫好马路,各个岗位上的人也知道,做好本职工作,奉献社会。
我的家乡真的很美,这种美是我描绘不出来的美,如果你想要见识见识的话,那请到我们村来观光吧,真的很期待你们的到来。
山东省曹县魏湾镇谌庄村烈士陵园,从谌仓运的爷爷谌贻秋开始,谌家祖孙4代6人,接力为烈士义务守陵76年。
1946年8月,为策应中原野战军突围,配合山东战场作战,刘邓大军发起陇海战役。身为民兵的谌贻秋和当地群众积极支前,为解放军送弹药、抬担架。战场上,一位战士为掩护谌贻秋英勇牺牲。
在英雄的感召下,谌贻秋和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安葬了战场上牺牲烈士的遗体。为便于日后烈士亲人寻找,他们还为每名烈士立起木制纪念牌。然而在1948年4月国民党的一次扫荡中,300余名烈士的纪念牌被国民党军队拔除焚烧,许多烈士墓遭到破坏。国民党军队走后,谌贻秋和乡亲们修复被毁坏的坟墓,重新安葬暴露于地面的遗骨。由于墓地损毁太过严重,其中200余名烈士成了无名烈士。
“虽然烈士的亲人难以找到,但我们谌家人就是烈士的亲人。”谌贻秋当时下定决心,“英雄为我付出生命,我家世代为英雄守陵。”
一诺千金。此后的30多年,谌贻秋年岁渐长、身体多病,仍坚持为烈士墓清扫、除草、植树。1980年谌贻秋病故,56岁的谌洪起接过父亲的班,成为谌家第二代守陵人。烈士墓地旁郁郁葱葱的柏树林让一些人起了贪心,偷偷砍下树枝卖钱。为保护好百余棵柏树,谌洪起便在陵园内挖了个地窖住下日夜守护,一住就是4年。
1984年,谌洪起因病去世,他的大儿子谌业俊继承遗志,成为谌家第三代义务守陵人。当地政府为了支持谌业俊义务守陵,拨出专款和物资让他翻修住房和陵园。但是,谌业俊只收下一包刺槐树种子,播撒在陵园。每逢清明时节,洁白的刺槐花映衬着烈士墓碑,更显庄严肃穆。
2018年5月谌业俊过世前,专门嘱咐家人守护好无名烈士墓地。深知丈夫心意的周麦兰义不容辞接下守陵任务,即使身体被冠心病、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折磨,她依然坚持每天到陵园除杂草、擦墓碑,风雨无阻。2020年清明节期间,周麦兰在陵园接待参观者时,冠心病发作晕倒在岗位上。
周麦兰出院后,谌业俊的弟弟谌仓运对她说:“守护陵园的事以后就交给我吧。我会接着守下去,决不让谌家食言。”此后,谌仓运接过守护陵园的任务,并决定将来把这份重任交给儿子谌广福,让谌家子子孙孙把这份责任传承下去。
懂事的谌广福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中,深刻理解“世代为英雄守陵”的意义。他时常陪着父亲看守墓园,悉心守护烈士忠魂。
如今,在谌家四代人的接力守护下,这座烈士陵园已成为当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靠着谌家这本“活档案”,不少烈士亲属找到了亲人墓地。美丽家乡,可爱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