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乡回不去的童年

梦幻织星河梦 2025-01-10 14:29:02

今天晚饭后出去锻炼身体,听着手机里播放的《朝阳沟》选段,想起了故乡已经远去的爸爸,想起小时跑上十几里,追看电影的情景,想到回不去的故乡 ,回不去的童年,心中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爸爸是一个率直、强硬的人,有一个忽然得了一种病,偏头疼难忍,我当时才二十多岁,领着爸爸郑州济南北京前后看了十年病,最先查不到病因,后来确诊鼻咽癌,通过化疗和放射治疗,不疼了,当时认为病好了,到他59岁时,又开始痛了,当时爸心里清楚,是鼻咽癌又复发了。这次让他去北京济南说什么也不去。在曹县人民医院住了一段时间,正赶上医院基建拆迁,院内病房紧张,让我们搬了几次住院的地方,又加之疼痛没有好转,爸说什么也不在医院住了,坚决要回家。可能在医院里,有种预感,坚决要求:“不治了,送我回家!”

最后,他劳顿一生,最终回归乡野,如树根般,埋入泥土,留下枝桠般的儿孙在人间,感受阳光雨露,经历风雨吹打。我们把供品端出摆好,点燃黄纸,跪下,磕头,儿孙齐齐跪下去……风吹田野的声音,像是爸爸爽直又坦荡的给我们说话。听着清风低语,听鸟鸣虫啁,听万物生长发出的极细小的哔剥声,延续着与泥土割不断、舍不下的浓情。

手机里播放的拴保《朝阳沟》选段,又把我拉回了现实。豫剧《朝阳沟》太好了,一曲《朝阳沟》,经典咏流传,豫剧现代戏的一座丰碑。她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华夏文明,也为豫剧的发展传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依据,豫剧《朝阳沟》是现代戏中的里程碑式作品,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情节,即使到了今天,其中大部分唱腔仍被广为传唱。《朝阳沟》是一部成功的农村生活喜剧。它在中国现代戏的历史上具有的独特的品味,也拥有着特殊的地位。该剧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于郑州,编剧杨兰春、导演杨兰春、许欣,音乐设计王基笑、姜宏轩等,舞台美术设计关朋。魏云饰银环,王善朴饰栓保。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电影。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豫剧《朝阳沟》入选“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朝阳沟》还被许多剧种移植过,如京剧、评剧、吕剧、眉剧等都有不同的呈现。全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唱词活泼生动、风趣,节奏明快。剧情围绕银环下乡落户劳动一事展开矛盾冲突,情节多以生活故事为主,非常富有人情味,以生活化的特点抓住观众,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北方农村的新风貌。其中几个唱段优美精彩,至今仍被豫剧爱好者津津乐道。如银环的:“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栓保娘、银环妈、二大娘的轮唱“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心里话”,还有栓保的“自从你写信要下乡”等唱段,至今传唱不衰。

“豫剧《朝阳沟》拴保: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相处之中无话不谈,我难忘你叫我看董存瑞,你记得我叫你看刘胡兰,董存瑞为网民粉身碎骨,刘胡兰为祖国热血流干,咱看了一遍又一遍,你蓝笔点来我红笔圈,我也曾感动得流过眼泪,你也曾写诗词贴在床边,咱俩个抱定了共同志愿,要决心做一个有志青年,你说过党叫干啥就干啥,决不能挑肥拣瘦讲价钱,你说的话你讲的话,你一字一句全忘完,想想烈士比比咱,有什麽苦来怕什麽难,你要远走你就走,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

“银环:走一道岭来翻一道沟,山水依旧气爽风柔,东山头牛羊哞咩乱叫,我挪一步我心里头添一层愁.刚下乡野花迎面对我笑.至如今见了我皱眉摇头,强回头再看看拴保门口,忘不了您一家把我挽留,你的娘为留我把心操够,好心的李支书为我担忧,小妹妹为留我跑前跑后,拴保你为留我,又批评又鼓励严格要求,这是我下乡时走过的路,在这里学锄地我把师投,那是咱挑水栽上的红薯,这是我亲手锄过的早秋,那是你嫁接的苹果梨树,一转眼就变得枝肥叶稠,刚下乡庄稼苗才出土不久,到秋后大囤尖来小囤流,社员们发奋图强乘风破浪,我好比失舵的船顺水漂流,走一步看一眼我看也看不够,挪一步一滴泪气塞咽喉,回家去见了我的同学朋友,我有何言去应酬,走一步退两步不如不走,千层山遮不住我满面羞,我往哪里去我往哪里走,好难舍好难忘的朝阳沟,我口问心心问口满眼的好庄稼,我难舍难丢,(合)朝阳沟今年又是大丰收。人也留来地也留,走一道岭来翻过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一行行果树一道道堰,那个梯田层层把山腰缠,劳动网民用双手把山河打扮,多少汗水浇在里边,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断,往上看通到跌水岩,十里大渠流清泉,旧社会咱山区十年九旱,吃水更比吃油难,,牛满坡羊满山像彩色照片,小杏儿像蒜辫把树枝压弯,解放前寸寸土地主霸占,解放后党领导才有今天,那架山为什么削掉一半,修水渠用石料叫它把家搬,在学校怎见这壮丽画面,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王银环我成了公社社员,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走一道岭来翻一道沟,山水依旧气爽风柔,东山头牛羊哞咩乱叫,我挪一步我心里头添一层愁,刚下乡野花迎面对我笑,至如今见了我皱眉摇头,强回头再看看拴保门口,忘不了您一家把我挽留,你的娘为留我把心操够,好心的李支书为我担忧,小妹妹为留我跑前跑后,拴保你为留我,又批评又鼓励严格要求,这是我下乡时走过的路,在这里学锄地我把师投,那是咱挑水栽上的红薯,这是我亲手锄过的早秋,那是你嫁接的苹果梨树,一转眼就变得枝肥叶稠,刚下乡庄稼苗才出土不久,到秋后大囤尖来小囤流,社员们发奋图强乘风破浪,我好比失舵的船顺水漂流,走一步看一眼我看也看不够,挪一步一滴泪气塞咽喉,回家去见了我的同学朋友,我有何言去应酬,走一步退两步不如不走,千层山遮不住我满面羞,我往哪里去我往哪里走,好难舍好难忘的朝阳沟,我口问心心问口满眼的好庄稼我难舍难丢,(合)朝阳沟今年又是大丰收,人也留来地也留。

在艺术的长河里,在时光的流转中,真正的经典永不褪色。除了作品自身的艺术魅力,《朝阳沟》六十年常演不衰,与一代又一代“朝阳沟人”的热爱与守护分不开。舞台上的精彩瞬间,由台下诸多不为人知的日夜打磨累积而来。“经典大家唱”,四代朝阳沟人齐聚一堂呈现了这场豫剧盛会,《永远的朝阳沟》为经典的传承和弘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人说,当你经常回忆往事的时候,表明你开始慢慢变老了。人在成长的途中,难免会受到委屈,挫折,痛苦,压抑,悲伤,迷茫,等等难过的事情。每当这个时候,人们通常会去逃避问题,会去回想童年美好时光。因为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记得中学语文课本里,曾经有一篇文章这样写的——当你去回忆你痛苦的往事的时候,你会得到一种忧郁的甜蜜。有时候想一想,真的是这样子。

童年世界里,一切都是简单单纯的,五彩缤纷的——绿油油的田野,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就连路边的野草野花也仿佛跟你打招呼微笑。

但是,遗憾的是人总会长大,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变化,生活每天都在变化,有时候变好,有时候变坏,父母亲人一天天变老,时光一天天变快。

少时读红楼梦,里面写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那个时候不同生活为什么这么残酷,经历了岁月,历尽了人事,方知的确如此。

从上学开始到工作,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步一步地离家乡越来越远。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故乡想必都是宁静祥和、风景秀美的地方吧。乡音,多么亲切呀。家乡的事,家乡的土地,菜园,树木花草,河水沟渠,野草野花。。。都是那么的亲切呀。每个人都有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那个地方,一定就是故乡——是一个时刻想回去又一直回不去的地方。

逢年过节回老家,曾经记忆里的乡村也都变了样。走在故乡的路上,看着儿时熟悉的人,也多皱纹满面,白发鬓鬓。故乡陌生了。走在熟悉的村庄,曾经我们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多半不在村子里。路上冒出来的那些小孩和嫁过来的媳妇都不认得。曾经的房子没有了,起来的是二层、三层小楼;偶尔存在的几处老院子,由于长时间没有人住,也都荒芜了许久,杂草横生,墙院都塌了。在楼房的衬托下,这些老屋子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是那么的破败潦倒,就像我一样。“这个江湖已经不是我们所待的那个江湖了。”

回不去的故乡,回不去的童年,回不去的人,可是心中仍然有个角落是永远属于这个魂牵梦绕的地方。每当累了,受委屈了,就会想起故乡来。虽再也不是童年的故乡,再也不是童年的人,可是在这里却有童年的味道,有童年的记忆。只不过,他们也和自己一样,都成大了,成老了,变了模样。可是我的初心还在,就埋藏在这片土地里,会伴随着我,直到我也老了,走不动了,坐在地里,走在乡间田野边,给小孩子们讲故事、聊天。

叶落归根,候鸟回巢,大雁南飞,游子思乡。多年未回故乡的我早已归心似箭,天蒙蒙亮就奔去了火车站,列车渐行渐远,车窗外的白杨飞快的往后退,听着舒缓的音乐静静地望着窗外发呆,而此刻脑海中对于故乡的记忆,却只剩下几幅残存的画面……

对于我来说,故乡是一个魂牵梦萦的地方,一个栖息心灵的处所,在那里,可以寄托我的思念与牵挂,可以毫无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感。那里没有烟雨江南的温婉多姿,没有塞北大漠的豪迈粗犷,没有繁华都市的富丽堂皇。有的只是简朴的一砖一瓦,普通的小桥流水人家。故乡的风景三面环水,记忆中的太行堤仿佛高大的神灵,守护着家乡的村庄。从村里极目处望,满眼碧绿无穷尽。

近处的是浓翠的,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小时候的我们,仿佛一群“野孩子”,整天在林间地头上蹿下跳,爬到树上捉迷藏,跑到人家的瓜园里,被别家养的狗撵着,跑转眼间,原来这么多年已经过去了……

远处的太行堤于我而言一直是朦胧的,我从未见过它的真面目,他的下半部分被前面的树覆盖,堤尖却又被树笼罩,整个大堤仿佛就像一个隐士,只留下一个虚幻的勾描。儿时总想翻越那座堤,看看堤那边是什么样子。但还未迈开探秘幽静的步伐,却已离开故乡。

村庄的另一面被一条小溪环绕着,曲曲折折环抱着村庄流淌。小塘岸边的有一堆大大小小的洞,这应该也有着我们儿时的杰作,挖螃蟹、捉小鱼、逮泥鳅,说不定就从哪个洞里摸出一条黄鳝来吓了自己一跳。小溪两边的小路上是大片的草地,小时候的我们总是光着脚丫子在上面撒欢打滚,小草和野花也很任性,仿佛跟我们较劲似的,踩了长,长了踩,到最后还是我们输了,直到我走的时候它们还是一片生机勃勃。小溪的尽头是一个小湖泊,我们都叫它“任堂水闸”,夜间的水面被月光照应的波光粼粼,微风让水面开始摇荡,水面的寒气与远处隐约的大堤交相辉映,水边偶尔有人拿着灯走过,远远的只有一个红点,颇有“江船火独明”之感,这幅水墨画至今我还深深的记在脑海里,从未忘记。

儿时的村庄不是很大,只有百十几户人家,不到半个小时就能绕上一周。小时候一群小孩子在外面疯玩,一玩就是一整晌,到了吃饭的时候不知道谁在家里面喊上一嗓子,就磨磨蹭蹭的跟着小伙伴随便跑到家里吃一口,再接着出去玩儿,大人们忙着田里的农活,今天我帮你除个草,明天我帮你插个地瓜秧,日子过得清闲,却又很安逸。

而这次,我带着探秘幽静的步伐回来了。十几个小时的车程一点也没让我觉得很累,用了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村里,可是陌生的一切让我望而却步。清清的太行堤被挖成了平地,记忆中绿色的水面,被填平变成了田地,草地终于是向水泥认了输,再也生长不出来;一望无际的农田被房屋所替代,再也找不到老屋的一砖一瓦;连绵的大地被从中间劈开,修了一条通往远方的路,仿佛这条路走了就永远也回不来了;没有田可种的人们整日用打麻将来消磨时光。在村里走了几步忽然感觉很累,坐在地上休息,才发现再也不是那柔软的草地,而是冰冷的水泥……

故乡并非人间仙境,却独独留住了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再也找不到的记忆。自己也终于明白了爸妈常说的那句话:心之所栖即为家。所有的一切只是:因为怀念,所以美丽;因为再也不见,所以一生痴恋。

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文革,长在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大概都有这种相似的感受:走在背离故乡的道路上,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才搬出老宅或离开乡村,不过几十年而已,如今住家在大城市的人,一般都回不去小城市,无论那里人情多温暖。住在在小城市的人,也都回不去乡村,无论那里风光多诱人。人在环境中嵌入,被环境吞没,按环境指引的方向思考,以环境允准的方式释放欲望。好也罢,坏也罢,反正回不去了。以发展、以未来、以更好的名义,背井离乡的我们,内心的各种秩序被太仓促太轻易地重新规划,摧毁,重新建起,然后再也回不去了。

当你回到家乡,你会慢慢发现,自己一直思念的不是家乡,而是回不去的童年,故乡还是故乡,少年早已不是那个少年,但我依然热爱这片土地家乡小河。

我逐渐地相信了这世上一切都是缘分一场。对我来说,十七岁外出上大学离开父母后,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工作之后,故乡更是只有冬,再无春夏秋。这个“冬”,常常是红通通、闹哄哄的,因为通常只有春节前后几天。于是,每隔一个冬,再见到的父母,脸上的皱纹又深了几痕,两鬓也新添了银丝缕缕。在父母身边的日子少之又少,我多么希望他们与我一起生活共度岁月。出门四顾茫茫,没有一个朋友,空气污染指数越来越高,它的城市尺度越来越大,交通状况也令人生畏。我真不知道如何挽留年我的老母,我不能强留他们过他们无法过的生活。那是为了一份亲情与另一份亲情的告别,虽圆了儿女情却终究是人生中的不尽意,他们会觉得终究是辜负了那片哺育过他们的土地。

为了儿女的缘故寄身异乡,在人生的后半场不得不与魂牵梦绕的土地告别。于是,我们只有隔着千里河山相望,忍受着心中柔情与思念的来往辗压。我恨自己半生漂泊,离乡别井,换了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在这个世界上离父母越来越远,看父母的次数越来越少,和父母说话越来越来疏离。随着年岁增长,我常常陷入日暮望乡的惆怅。偶尔有几天空闲,汽车高铁,千里返乡,陪母和弟弟小住几日。茶余饭后,总要殷殷地打听一些亲朋故旧的近况,但事实上许多人在心中早已面目模糊。说来我在异乡居住的时间,早已超过了在故乡生活的时间。岁月已在我与故乡之间留下了一条鸿沟,我为这种阻隔感到懊恼万分,再也不能回归童年时的关系,彼此相依相偎,彼此亲密无间。

我不想安慰自己,人生本就是这样的。一代代年轻人离开了故乡——自己人生的起点和原点。多年之后,说起千山之外的故乡,好像只是拥有幼时的寥寥回忆,可那个地方确实是故乡,父母子女两代人跨过岁月的洪流共同经历过的地方。多年前那条流淌在家门口的河流,这么多年过去在心中已冲刷出或深或浅的沟壑,而多年前就已搁浅在心灵之岸的童年伊甸园,已成为再也回不去的梦中之地。

这样的故事,不仅仅是属于我的故事,它也是属于许许多多背井离乡人的故事,是中国当代社会进程的一个缩影。无论你在帝都的CBD工作,还是在某个工地搬运砖石,我们都是望乡的孩子,可原乡已经回不去了。一个急剧发展的社会,关于家园的梦想,一次次被匆匆割刈,每个人都被时代裹挟而行,有所丧失有所承受。

只在在午夜梦回的时候,可以看到在时空的对面,有一片无片无际的金黄麦田。麦花香里,点着灯的老屋,铺着乌黑瓦片。门静静地虚掩,一个你住在里面,留着当时时兴的剪发,梳着童年的羊角辫……回不去的童年,回不去的故乡。

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很多时候,都在回忆着童年,回忆着过往!

尤其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就那样静静地想着,那些久远的往事!

童年,是美好的,因为单纯,因为快乐!童年是快乐的,因为美好,因为单纯!

那是一个没有欲望的年代,那时一个纯真的年代,睁眼闭眼,都是美好的向往!我们可以没有钱,没有玩具,但我们有快乐!

那些年,故乡还很穷!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柏油路!冬天家里没有空调,没有地暖,甚至没有小太阳。夏天亦如此,没有空调,甚至没有电风扇,然而,我们仍旧过得很洒脱,过得很快乐!我们冬天可以玩冰,玩雪,夏天可以去河里洗澡游泳!

我们快乐着我们的快乐,我们幸福着我们的幸福!

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作业,放了学回家,不是去放羊就是走在放羊的路上,不是去割猪草就是走在去割猪草的路上!那时候的天很蓝,那时候的水很清,那时候的夜晚可以清楚的看到漫天的繁星!

然而,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都已经消失了!

我们仍旧行走在前进的路上,却再也回不到童年,再也回不到故乡!

回不去的故乡, 回得去的童年,近日我看到一本散文集,看到书名《再见,小时候》,就让我怦然心动了。原来,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的散文集啊。他写的一切,都是我非常熟悉的童年故事。一本书,能触动人,能感动人,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的。牛耕先生的《再见,小时候》,写的不仅是童年趣事,更是一代人的记忆。我相信任何一个年代的人,看看文章的标题,就会生出无限的感慨。

令我高兴的是,书中有作者写的一篇后记。一般的读者,是不大注意前序和后记的。当一个人自我的修行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就会格外注意一本书的前序和后记。序,一般是对书的评价,导读,或者写人,或者写文。和作者很熟悉的人,会写人。和作者不熟的人,会写文。我们常常会被钱钟书的一句话误导,鸡和蛋的比喻。其实,没有作者,何来的文字。人文或者一致,或者分裂,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收获。我阅读作者的后记,是想读读作者的感慨,内心的真实。这种后记,和获奖感言差不多,意义重大。作者的创作动机、创作感受、创作认识、创作恪守的原则,以及指导思想等等,都会一览无余。

作者的后记,深得我心。它是一篇美文,而且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美文。没有人生阅历的人,写不出这样深情而又睿智的文字。作者说:童心不泯,快乐常在。倒是暗含了德国作家凯斯特纳关于童心的认识,他认为一个葆有童心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我想作者是一个率真的人,是一个很有感染力的人,是一个能给人阳光和温暖的人。更重要的是,写童年,没有童心,文字便无趣。即便有深刻的人生哲理,那也不能深刻到哲学家的程度。如果给儿童看,童趣就更重要了。从后记中,我得知作者是出过一本书的,还赢得了不少赞誉。“觍着脸”一句,让我哑然失笑,作者率真、谦和、自信的神态跃然纸上。作者的勤奋,心态,人生态度,满满的正能量。我这里说的正能量不是指主旋律,而是指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

“小时候,我们总以为,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长大后,我们才明白,回不去的是故乡。小时候,看周围有人就哭,没人就起来;长大后,看到周围有人就起来,没人才哭……人生这场旅行,无论我们走多远,我们的起点,永远都是童年。”

读到这样的文字,我拍案叫好。我想,如果现在我还是小学生的话,我一定会把这些话工工整整抄在自己的摘抄本上,归类为“格言警句”。城市的孩子,是没有故乡感的。从作者文章的目录中,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作者是出生在乡下的。小时候和长大之间,隔着岁月宽阔的河流,短短几句话,作者的沧桑之感,人生经验,写作的智慧,都融汇在凝练的文字之中。我很想和作者握握手,因为我们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码字。我们还都有一颗童心。在此,我已经把作者引以为知己了。

读完后记,便迫不及待想阅读书中的文字了。热爱生活的人,都是有心人,都有很多故事。但是,作为一个作家,更重要的还有一点:表现技巧如何?带着小小的疑惑和好奇,我走进了作者的文字世界。

我无法形容自己阅读的感受,我似乎能看到作者写作时的状态,似乎能看到作者写作时候的情绪变化。作者富有感受力和表现力以及感染力的文字,让我激动,让我欢呼。让我开心,让我愤怒,让我惊喜,似乎这些文字是我写出来的,似乎这些事情是我经历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一幅幅温馨温暖的童年画卷,在我眼前如此清晰地拉开了。我不得不说,作者是一个很率真的人,对生活的展示几乎是原生态的。我也佩服作者的魄力和胆识,像我这样搞专业的(我是指以此为生,多有拘谨和顾忌),缺乏作者的豪情和豪气。我从来没有见过甘蔗林,第一次看到作者烤着甘蔗吃,真是涨知识了。作者小时候,真是一个淘气的孩子,是一个好奇心特重的孩子,尤其是“娘娘腔”,一开始就引起了我的兴趣。没想到,一直到最后,他都是书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此刻,我觉得牛耕先生已经不是作者,不是作家,不是写文章的人了,而是一个热情而又热心的导游,我是一个观光客,他带着我,如数家珍一般让我参观他的家乡,让我见他的亲人,让我看他的田野,看他小时候的游戏,看他的校园,看他的老师和同学,看他的兵乓球,看他校园的钟……的确,我被带入了,深深地沉浸在我遥远而熟悉的童年所经历的一切。

文学是写人的,传达人生经验,传达社会经验,表达感情,唤醒记忆,传承美好。牛耕先生的文字,正是对文学准确的诠释。我喜欢散文这种文体,实际上我们的现代文学的繁荣,一直到当代文学,最强盛的还是散文。因为散文有人间烟火气,是真实的,可以直接表现一个人的品质,品德,人生观,平易,让人有亲近感,所以,我对散文始终情有独钟。牛耕先生抒写的童年,情感真挚,激情澎湃,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正是我所喜欢和欣赏的作品。而且,我认为这种文字一般是面对大众读者的,而不是小众读者。学生读了,大有益处。这不仅是代际传承,让孩子们知道父辈们的历史,而且更能让孩子们珍惜当下的生活。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乐观的性格,豁达的人生态度,都是当代孩子们应该具备的品德。而对于孩子们的写作,更有直接的帮助。比如说,作者是如何选材的,作者如何结构的,如何布局谋篇的,作者如何观察生活的。阅读完这些文章之后,我以为,别人夸奖他的已经不是溢美之词了,而是客观的事实,他的自信来自“腹有诗书气自华”,自身有过硬的写作技巧。

读了书上的文字,如果让我用关键词总结,我觉得从儿童文学这个专业写作和评论的角度审视,作品具有:童情,童心,童趣。正如作者在后记上所言:一代人有一代人成长的天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河流。他的成长和记忆是很多人的集体成长和集体回忆。但我更想说的是,有一些永恒的东西,是穿越时空的,比如真善美,比如亲情,友情,师生情,这些东西是永新的风景。

我家在一个叫崔庞庄的小村上,我在窗前可以看到一片片的麦田,那地方同时也成了我躲避母亲追打的乐园。不知为何我经常在午饭前让母亲生气,当我看到他举起拳头时,立刻夺门而逃,跑到了我的麦田。躺在麦子之上,忍受着饥饿去想象那些美味无比的油条和白馍。那些咬一口就会流出肉汁的包子和饺子,它们就是我身旁的麦子做成的。这些我平时很少能够吃到的、在我饥饿时的想象里成了信手拈来的食物。而现在我饥肠辘辘。

我一直那么躺着,并且会入梦乡。等我睡一觉醒来时,经常是傍晚了,我就会听到母亲和二大伯三爷的喊叫,他们到处在寻找我,喊叫的声音随着天色逐渐暗淡下来变得越来越焦急。这时候我才偷偷爬出麦田,站在田埂上放声大哭。

我父亲星期天回家满足了我吃白馍的要求,他会让我爬到他的背上,让我把眼泪流在他的脖子上。

乡愁一词有些许凄美,只有背井离乡的人才能体会乡愁的滋味,淡淡的哀伤中夹杂着一些用心才能感受的美,离开故乡越久,乡愁就越浓。海外的游子说:乡愁是一张归航的船票;在外打拼的游子说:乡愁是一趟回乡的航班或列车;我说乡愁是童年那青涩的美好回忆,是回不去的童年和那些人和事。提到乡愁,不得不说一说我的故乡。

我的故乡,绿水青田,我家屋前后种着几棵桃树和梨树,村子的周围是成片的树林,树是种地以外的唯一经济来源。

故乡是我儿时的摇篮,而曹县城是我向往的天堂,因为它有多得数不清的商店,有我在故乡无法学到的知识、文化。父母亲总是鼓励我好好学习,怂恿我走出农村,希望她的孩儿爬出摇篮迈向远方。

当走在柏油路上的双脚不再粘满泥土,城里的喧嚣和熙攘的人群取代了故乡故乡的鸟叫蝉鸣,而我却像随风飞行的风筝,无论飞得多高、多远,总有一根线紧紧地系在故乡那头,让我无忧地翱翔,拥有更广阔的天空,飞得更远。

我清晰地记得初中时写的一首关于故乡的诗歌,那是我第一次写故乡:

故乡啊!故乡, 绿树成荫,排排瓦房。故乡啊!故乡,儿时的天堂。 醒时泪两行,月圆之夜思念您呀! 抓一把异乡的泥土哟!辗转反侧梦回故乡。 嗅不出您的芬芳。弯弯小河东流去, 一别故乡成永恨,片片秋草黄。无处话凄凉。 年迈的阿妈杵着杖,侧耳聍听蛙声响, 守望在村旁。微风拂面阵阵麦香。 当年三个弟弟的大哥我呀!沉甸甸的金谷穗, 已远离他乡。

大伯二伯爸爸三爷,永远远离我在他乡。 故乡啊!故乡,村东头厐家的俏阿妹哟! 美丽的地方。赤脚站在田埂上。 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牧归的牛铃儿声声响, 为您插上腾飞的翅膀。羊肠小道笛声扬。 医疗有了新农合,生活已小康。妈妈煮熟了米饭, 村村通公路,亲亲唤儿郎。 宾客如潮来至四方。故乡啊!故乡日夜思念的地方。在外游荡的孩子啊!想回到您的身旁。用我的勤劳和智慧,为您再添新衣。

回不去了,真的回不去了,所有美好的东西,只能在心中凭吊,回得去的故乡,回不去的童年,只能在梦里看见那个在太行堤林海寻觅希望的少年,狂奔在那片种下希望等待收获的麦田里。梦醒后才发现,岁月这双无情的手正在将我心底深处最美好的东西撕裂,那么无情却又那么真实。

少小离家,我游走在不同的城市,故乡早已淡出记忆。尤其近年来,就更少回去了。清明节都回乡扫墓。以往,他们想着我忙,并不勉强随行,我也嫌路上颠簸,便找理由推脱。而这次,我有不容拒绝的坚定。

长途车颠得厉害,我有些晕车,朝窗外望去,目光追赶着田间几株稀落的杏花。

我四下眺望,一时愣在那儿,人至中年,却不认得回乡的路,我不免颇有些尴尬。

一眼望去,母鬓间都生出片片白发,恍若秋日苇塘中的芦花。而故乡, 像是老人沟壑遍布的憔悴的脸,陷在时光深处,找不到当初的模样。

这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了,我一次又一次透过被岁月淘洗的记忆,试着去拼接、还原那个真实的、有温度的故乡。

记忆里,树是村子的灵魂。满塆种着桃树、杏树、桑树等,但凡有点空地,都被栽上泡桐、洋槐、杨树、榆树,塘边还有大片青茂的树林。

我家老屋门前,有扬树,有柳树。是父亲在时栽下的。

隐约记事起,家乡春长雨水多。雨一下起来,就跟天漏了似的,淋淋沥沥,恣意流淌,河沟、大坑、水渠,都溢满了水。村子几乎成了汪洋中的小岛。

村东有口塘,塘里种上荷花,第二年,青碧的荷叶就挤了半塘。

母亲常到塘边洗衣服,棒槌一下一下,“梆”“梆”敲着。

塘边有株粗大的紫藤树,紫藤花开时,宛如一片紫云。我喜欢坐在藤条上荡秋千,仰头向上看,好似荡进云彩里。

在树的护佑下,水的滋养下,村庄古朴中透出几许灵气。

春日的清晨,村民在鸟儿的嘀啾中醒来,去田间劳作。傍晚时分,再徜 着花香缓缓归来。

这时,放羊的孩子也回来了,他们又跑去河沟里、水渠里抓鱼。

乡里人的心,简朴而天真。到田里做活,屋门从不上锁,也没听说谁家丢过东西。

做饭时,若少盐缺醋,便去隔壁借来。飘荡在村庄上空的炊烟,在相互凝视中袅袅起舞。

不知何时起,“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的景况一去不复返了。村中 的树成片成片被砍,壕沟、水渠里填上了土,连塘里的水也干了。

前几年回乡,我绕塘而行,怎么也找不到那片紫藤花云。我有些恍惚,感到原本稀薄的童年记忆,兀然可疑了起来。

回到老家,已近中午,轻轻一推,半掩的木门敞开了。

踏着青砖走进院,那两棵树一树桃红一树雪白,虽非早年的那株,却带着熟捻的气息。有风吹来,片片花落。我伫立在树下,凝望着一地单薄清软的花瓣,心里充溢着难言的深深的忧伤。

墙边数行竹,竹下卧着只猫,光影斜落下来,碎金般洒在它身上。窗下一排排破损的瓷盆、豁边的瓦罐等,里面装土,种上了花,红红绿绿的一片,透着俗世的欢喜。

“有个小院子就是好!哪像城里,住得跟鸽笼没两样。”我感叹着。话音刚落,印开婶从外面走来,惊喜地说:“晓得你们是要回来的,我在焐饭,没听见你们进院,快进屋吧!”他们靠着勤勉,在前几年翻盖了新房子。

爸爸是一个率直、强硬的人,有一个忽然得了一种病,偏头疼难忍,我当时才二十多岁,领着爸爸郑州济南北京前后看了十年病,最先查不到病因,后来确诊鼻咽癌,通过化疗和放射治疗,不疼了,当时认为病好了,到他59岁时,又开始痛了,当时爸心里清楚,是鼻咽癌又复发了。这次让他去北京济南说什么也不去。在曹县人民医院住了一段时间,正赶上医院基建拆迁,院内病房紧张,让我们搬了几次住院的地方,又加之疼痛没有好转,爸说什么也不在医院住了,坚决要回家。可能在医院里,有种预感,央求我们:“不治了,送我回家!”

最后,他劳顿一生,最终回归乡野,如树根般,埋入泥土,留下枝桠般的儿孙在人间,感受阳光雨露,经历风雨吹打。

在爸爸的坟前,我们把供品端出摆好,点燃黄纸,跪下,磕头,儿孙齐齐跪下去……风吹田野的声音,像是爸爸爽直又坦荡的给我们说话。听着清风低语,听鸟鸣虫啁,听万物生长发出的极细小的哔剥声,延续着与泥土割不断、舍不下的浓情。

我吃惊、诧异,面前似有一扇窗缓缓打开、穿过岁月的蒙蒙烟云,看到遗失在时光巷陌中的自己。而我人生某个阶段的“成长密码”,寄存在那些老人的记忆里。他们如村中的一棵树、一块石或一堵墙,都是乡间流年的见证者。若哪天,他们消失不见了,我到哪里去找寻呢?

炊烟远去,灶台被燃气灶取代,面对四婶热心张罗的一大桌饭菜,却再也品不出故乡的味道。

牧童不见了,落日斜晖,坡上羊群,成了美丽虚幻的剪影。

村中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有人用攒下的钱,在村中盖起气派的小楼,门上却挂着沉重的大锁。

他们匆匆来去,将空荡荡的房子,和漫无边际的孤独,留给老人和孩子。

我年幼离开家乡,本以为对故土的思念,像滴入水中的墨,洇染开来,渐渐转淡。却原来,乡愁,与生俱来,是一枚印刻在身上的鲜明胎记,是一生抹不去的温暖记忆。

或许,多年前那个夏日,我踏上北去的列车,就已注定了这样的结局。

故乡之所以令人难忘,是因那里的鱼鸟草木,见证过一段忘情岁月。而今,记忆就这么断了,故乡渐渐消逝在岁月的拐角处。

如果把文学比喻成一座山,它无疑是许多人心中的喜马拉雅山;如果把文学比喻成一朵花,它应该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彼岸花;如果把文学比喻成一个地方,它一定是许多人魂牵梦绕的故乡。

对于我而言,文学是故乡映在心田的影子,是寄托情感的信仰,文学与故乡如同量子纠缠一样无法剥离,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以文学的方式向故乡致敬。

我所说的故乡,不是大大小小的城市,而是实实在在的乡村。在文学的田野里,故乡是一眼汩汩涌动的泉,滋润着绿色的草木。是故乡,让我的双脚沾满泥土,接通地气。故乡在,人生旅途便有了回望的方向,身为游子,发出的每一封亲笔信才不会无法投递。

说来惭愧,我对故乡的印象大都与味道有关。味道,是引领我回到故乡的最好路径。

白饽饽,黑饽饽。在我的故乡崔庞庄,人们将馒头称为饽饽。每年的腊月二十九,母亲总是要和面蒸饽饽,蒸出的饽饽数好后,整齐地码入铺着干净白布的扁篓,然后将扁篓高高吊在房梁上。这样做看似是怕小孩子嘴馋偷拿,其实主要是防止猫狗和老鼠“染指”。母亲蒸的饽饽分三种。一种是纯白面的,数量很少,个头却大,上面有胭脂红印花,除夕之夜用来供奉祖先。另一种里黑外白,看上去是白饽饽,掰开看馅儿才知里边是黑面。黑面不尽相同,好一点的是麸子面,更多的是荞麦面,大都用来招待亲友,至少看上去养眼。另外还有一种是供家人吃的黑饽饽,大都是黏而难吃的地瓜面,总是在嗓子眼踢胳膊蹬腿不愿意往下走,要借助汤水才能下咽。饽饽分三色是没有办法的事,当时农村的口粮主要是地瓜和地瓜干,小麦因为产量低很少种植,即或种植,交足公粮后分给社员的也所剩无几,白面便成了稀罕物。

农村重习俗,延续了不少祖上的规矩,比如除夕之夜接年,十五晚上送年,时辰是万万不能错的。那个时候最盼望的是送年。送年之后,墙上挂的家谱便完成了节日的使命,父亲会将家谱卷起来收好,母亲则将供桌上的白饽饽放到锅里熥热,然后切成馒头片分给我们。母亲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吃相,会露出甜甜的笑容,她不吃这种馒头片。她说吃吧孩子,上供的饽饽里有祖宗的福气,吃了学习会格外有劲头。懂事后我才知道,母亲是舍不得吃,才故意撒了一个善意的谎。白饽饽香甜的味道已经镌刻在我的心头,现在,每次走过商铺看到新出屉的馒头,我都会下意识地停下脚步,嗅一嗅那种久违的麦香,因为这是故乡的味道。

三十多年后再回农村,说起当年的白饽饽、黑饽饽,年轻人都睁大了眼睛不相信会有这等事,因为白面馒头早就成为家常主食。抓饼,如果问故乡的哪一道美味最好吃。

提到故乡,总有说不完的话,故乡是我文学中永恒的“原乡”,生于斯、长于斯,没有理由不歌于斯。

回不去的童年 ,一段失落的过往 无忧无虑,小时候的我们总是乐观向上。生活也逐渐变得紧张和繁忙,我们开始发现自己身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回不去的童年,一段失落的过往。无忧无虑,小时候的我们总是乐观向上。生活也逐渐变得紧张和繁忙,我们开始发现自己身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禁想起那段纯真美好的童年时光,却又无法回到过去,这时候。讲述一个失落的过往,本文将以回不去的童年为主题。童年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在我看来,虽然绚烂但却短暂。总是感慨万千,每当我回忆起那段时光时。每天都陪着我玩耍,家里有一只小猫咪,那时候。和它在一起时我感到无比快乐,我还记得它那柔软的毛发,灵动的眼神和好玩的动作。

我想起爸爸,每次想起小时候。给我力量和勇气,他总是用温暖的手掌抚摸我的头。我会想起小时候的一些欢乐时光,在我最难过的时候。尽情享受着生命的美好,他和蔼可亲的给我讲故事,讲外面的见闻,讲人生哲理。时间过去了,然而,我们不再是那个快乐无忧的孩子。面对的是繁琐的生活压力,重重的生活,我们长大了。那时候我总是会被欺负和孤立,我的青少年时代并没有那么美好,这使得我对童年充满了留恋和遗憾,每天都要面对种种挫折和心理压力。

我发现自己总是回不去那个纯真美好的年代,长大之后。我不再能够回到过去,仿佛是一扇门永远被关闭。唱歌,我们一起做游戏,跳舞,我还记得那些小伙伴。我感到非常孤独,可是现在他们都离开了我。去看看那些曾经发生的一切,我总是希望能够回到过去。也许那时候的我比现在更加快乐和自由。这些东西仿佛都消失了,我曾经有过许多理想和梦想,但是长大之后。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前进,我开始迷茫。

仿佛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方向,我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曾经那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已经消失在时光的长河中。它可以让我们重温过去的点滴,回忆是一种美好的东西。但是有时候也会让人感到伤心和失落。小时候的我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梦想。一名教师,比如成为一名科学家,一名医生。这些梦想仿佛已经变得遥不可及,可现在。我们一起度过了那么多美好时光,我常常会想起那些玩伴。他们现在都在哪里?也许他们和我一样感到失落和迷茫。

享受生命的美好,我渴望回到那个纯真无邪的年代。必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可是现在我却无法逃避现实。我们的童年永远都是最珍贵的记忆,不管我们走到哪里,我明白了,无论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让每一个时光都变得更加珍贵,我们需要珍惜每一个拥有的时刻。我们都应该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在每一个纪念日,感悟人生的真谛。要让自己去创造更多美好的未来,我们不应该总是留恋过去。都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无论什么时候。

岁月不在,岁月流逝。也可以让我们感到失落和迷茫,回忆可以带给我们欢乐和心灵的慰藉。但可以珍惜现在,我们无法回到过去。要好好把握,每一天都是一份礼物。但我们仍然需要那份童心和纯真,即使我们已经长大成人。坦诚和善良,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都是孩子,保持着纯真。我们再也回不去那个美好的童年时代,岁月流转。永远不会消失,回忆会一直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棉衣在不知不觉中穿在了身上,杨树的叶子也早已落尽,更别提那路边枯黄了的野草,在冷风中萧瑟——冬天真的来了。

喜欢在每个清晨早起,到田野去,为的不仅是锻炼身体,更喜欢一赏这冬日的故乡。若是气温足够低,外面便是一片冰霜,路两边的野草和杂陈的庄稼秆是白的,田野里新翻的泥土是白的,一切都在一种安静中静等一天的开始,一个冬日的开始。

跑过一阵之后,站在太行堤顶,这时太阳将从东边喷薄欲出,那遮挡不住的金光已洒在整个村庄。炊烟升起来了,缭绕在屋顶,弥漫在空中。经过一家的门前,惊扰起几声狗吠,早起的人们已经三三两两,有上班的,有送学生的……太阳完全露了出来,与晨雾交相辉映,狗吠声渐渐淹没,鸡鸣此起彼伏,这时,村庄的一天便开始了。

当下正是腊月份,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每看到此番景象,便总有一种感觉,又好似一种期待,期待某个节日的来临,不消说,那便是春节。

是的,一切都在预示着春节的到来,正如冬日安静祥和的村庄,正如集市上日渐增多的年货和人群。在这样的气氛中,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怀念过去的春节,小时候的过年。

我的家乡在鲁西南,我们这代人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的农村还比较贫穷,正是在那样的年代,过年,便留给了我深刻的记忆和美好的向往。

回忆起童“年”,第一要务便是吃。过年了,当然要吃些好的,丸子、白馍必不可少,相较于如今人们的不以为意,那个时候却是孩子们重要的食物,一年到头也捞不着痛快地吃几回。当然,本地的风俗还有炸丸子,炸肉等为过年待客准备的饭菜。这项“工作”是很重要且很受到父母重视的。一般在除夕的前两三天,做馍,炸丸子便开始了。

这个时候我总是在一旁祈求父亲的“施舍”,父亲总是在“给!”的严厉声中丢给我一个丸子并附带着说:“还没熟,不是不让你吃!”

过年准备的肉菜在一个冬天过后基本消磨殆尽,那个时候虽然穷苦,倒也在苦中快乐着。

童“年”的我们在吃上费一番精力之后,在别的上面似乎就减了一点兴味,如果说还要期盼的,那便是穿了。

我们家人口多,日子过得自然不如人家,再加上父亲照顾比我们更穷的亲朋,大伯二伯和供我们上学欠了一些债,就更加困苦了。但是过年的时候,父亲总还是想方设法给我们准备新衣服。不是去给我们买现成的衣服,而是去集市上截几尺布,交予会裁缝的妈,让她给我们做新衣服。在我还更加幼小的时候倒没觉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就觉得那花花绿绿的布穿在身上老不自在,男孩子应该穿绿色的,当时时兴穿军装上衣。我大姐夫生哥那时刚从部队转业,我闹着爸爸用一块做衣服的兰布,换来了生哥的军装上衣,一直穿了近十年,上学走亲戚穿上,爱惜的很。

在我与母亲抱怨后的几年,债务终于还清了,日子好过了以后,我也终于穿上了更多的衣服。

吃完,穿完,过年当然也要玩。早时人们的工作少,过年一大家子便都聚在家里,吃年夜饭,拜年,走亲访友。当然,小孩子在这期间是要收压岁钱的,压岁钱在我们这里叫“磕头钱”,就是年幼的给长辈磕头拜年,然后长辈给的钱。虽说是磕头钱,但是我们这里从来没有人磕过头,但是压岁钱一分也没少。我总是把我收到的压岁钱放在我的枕头底下,做了干什么的计划,可是总是没有花多少的时候,就被母亲“收缴”充了学费。

童“年”的记忆颇多,总是在今天把我唤回。我时常想起与小伙伴们放鞭炮的场景,点上芯子立马撒腿就跑;我时常想到年夜饭姐姐还在时一家子的场景——那个时候才叫热闹;我时常又感觉身处大雪纷飞的冬季,几个小孩穿着破棉袄,在胡同、大街奔跑;新年晚会的看点也颇多,人们在哈哈一笑中,便是一个年……童“年”的许多记忆又在时光里淹没了,回忆童“年”,不单单是想过那时候的年,更是一种简单而快乐的生活吧,一种真正的童年。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早已不是过去,人们不用等过年的新衣,不用等过年的压岁钱,更不会只有在过年才吃点好的。我已有好多年没有看过父亲杀鸡了,更不会再穿妈做的衣服,压岁钱也随着学业的结束戛然而止了……

眼下又是一个冬天,将要临近春节时候。如今的春节较以往发生了诸多变化,因为社会在发展,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们安居乐业。回忆童“年”,不是生活在过去,算是一种忆苦思甜。如今的年味虽然式微,我们更向往过去的年,在这种矛盾中,我当然更愿如今的盛世。

远处传来哔哔剥剥的鞭炮声,是人们在进行祭祀或者婚礼,路边停放的汽车多了起来了,我知道那是另一种过年的景象了……

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很多时候,都在回忆着童年,回忆着过往!尤其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就那样静静地想着,那些久远的往事!童年,是美好的,因为单纯,因为快乐!童年是快乐的,因为美好,因为单纯!

那是一个没有欲望的年代,那时一个纯真的年代,睁眼闭眼,都是美好的向往!我们可以没有钱,没有玩具,但我们有快乐!

那些年,故乡还很穷!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柏油路!冬天家里没有空调,没有地暖,甚至没有小太阳。夏天亦如此,没有空调,甚至没有电风扇,然而,我们仍旧过得很洒脱,过得很快乐!我们冬天可以玩冰,玩雪,夏天可以去河里洗澡游泳!

我们快乐着我们的快乐,我们幸福着我们的幸福!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作业,放了学回家,不是去放羊就是走在放羊的路上,不是去割猪草就是走在去割猪草的路上!那时候的天很蓝,那时候的水很清,那时候的夜晚可以清楚的看到漫天的繁星!

然而,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都已经消失了!我们仍旧行走在前进的路上,却再也回不到童年,再也回不到故乡!“我是一个很念旧的人,总在不同的地方怀念着不同的故事。我是一个爱回忆的人,总在记忆里翻找着那些泛黄的过去。可是,有些记忆却注定是留不住的,就像有些人注定是会离开的。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情绪经历,静静地好享受让自己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里,好想让自己浸泡在那过去的时光里不出来。那时的一草一木、一个人、一些事、或者就是一个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很多人喜欢回忆的是自己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很多人喜欢回忆的是自己的学生生涯因为那里有他们的勤力、充实和目标笃定的生活,很多人喜欢回忆的是他们和初恋情人一起的日子青涩简单美好,很多人喜欢回忆的是自己结婚前自己单身时的寂寞宁静时光,很多人喜欢回忆的是结婚那些年有孩子有家务琐事羁绊的那些吵闹喧嚣的日子……总之,回忆是挡不住的,回忆尽管会带来一些伤感但是很多很多人却喜欢这种痛的滋味,忽略过这隐隐的痛感,沉浸在回忆里的整个过程是那样的温馨美好。

我总是想,人为什么会伤感怀旧呢?一个人如果过度地喜欢沉溺在过去又是为什么呢?一些人有保留过去物件的习惯,老人尤其占多数,他们喜欢把多年以前的照片粘贴好时常拿出来看一看、摩挲摩挲,他们喜欢把孩子小时候玩过的、用过的、穿过的衣物留起来,把自己几十年前结婚时用过的一面镜子,一把梳子留到今天。

因为那些过去里有他们的快乐,有他们努力后的成果,有他们永远的人生记忆。为什么人总喜欢怀念过去。

人类作为一种具有记忆能力的生物,始终无法脱离过去的影响。比如,当我们经历某些美好的时刻、收获某种成功、结束一段感情或是离开一个地方,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回忆和怀念,久久不能自拔。但为什么人总喜欢怀念过去呢?这一问题涉及到诸多因素,可以从情感、心理、社会文化和生理角度进行解读。

一是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人们怀念过去的主要原因之一。回忆过去会激起人们的不同情感,如快乐、幸福、温馨、感动等,这些情感可以带来满足感。此外,人们在回忆过去的同时,也会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因为那个时候自己处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之中,有着独特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背景,这种感觉让人们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

二是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也是导致人们怀念过去的重要原因。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在回忆过去中得到一种安慰、缓解情感压抑的方式。一些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回忆那些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从而获得自我肯定、应对压力和调节情绪的效果。 另外,许多人发现,每次回忆过去,他们都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为此改进自己。

三是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人们的怀念习惯。 人们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对死亡、时间和不同年龄段人的职责和作用等问题的看法会对人们的怀念有深远的影响。在一些社会文化中,老龄化和家庭价值观促进了怀旧的情绪体验。然而,对于一些经历巨大变革的社会来说,回忆过去是与保持身份认同有关的。

四是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是导致人们怀念过去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神经学研究表明,回忆过去会激活脑海中的旧信息或情感,从而激活其中心底层的快乐或忧虑。而这些情感状态会在记忆中的持续时间里散发出来,从而增加自己神经系统的主观效能。而且,在某些疾病的情况下,回忆过去可以成为一种治疗手段。比如,老年痴呆症患者通过回忆过去,可以改善认知能力,增强心理健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