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实力上来看,刘邦根本比不上项羽,因此有人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刘邦战胜项羽纯属运气,在玄乎一点说,天命难违,项羽败给了命运!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刘邦最后取胜,有哪些决定因素呢!
刘邦赢项羽纯属运气,这一种说法,要从两者最后一战说起。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最终的结果是,项羽带着28个手下成功的突围。按照他的计划,本来想向江东跑,但是在路上又遭遇了刘邦数千名骑兵的包围。不得不说项羽在打仗方面的确有一手,他将28人分为4个小队。
一支小队佯动,另一支小队牵制,我的军队根本不知道项羽在哪个小分队之中,就会调集部队分别阻击,这期间就会出现一个空挡,项羽凭借自己的勇猛,就可以突围杀敌。就这样,项羽率领4个小队28人,两次突围,斩杀刘邦两员大将,击败了数千骑兵。
可见,在战场上项羽所向披靡,但是他打这一战的动机非常有意思。
项羽曾经对手下说:这次是玩完了,绝无翻身之地。这一仗主要是为了证明,不是我项羽打仗不行,而且我的命不好,是天要亡我。
也正是因为如此,后世很多人说,刘邦能够战胜项羽,那是运气。平时大家试想一下楚汉争霸打了多长时间,整整4年。项羽处于绝对优势,但是在彭越,韩信带领军队四处牵扯之下疲于奔命,众叛亲离。
项羽的运气真的不好吗?其实他的运气要比刘邦好的多,本来按照项羽的性格,是很难组织最强大的军队的,更不会有什么人才去帮他。但是他有一位好叔叔项梁,把当时最强的队伍留给了他。
从刘邦的角度来看,他绝对是白手起家。他手下的人才,比如韩信,陈平,原本都是项羽的部下,而且表现都比较积极,如果项羽能充分地利用这两个人才,问鼎天下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结果如何?项羽不相信韩信,又逼走了陈平,这和运气有关系吗?
另外在军事上,项羽更是大胆,经常在危险中翻盘获胜,比如巨鹿之战,彭城之战。他总是亲自上阵,斩杀敌将,那么多年都没有受到重伤,这难道不是运气吗?
很多人说刘邦的运气好,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从本质上来讲,刘邦本人根本不咋滴,啥事都听别人的意见。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能听得进意见,好的意见还有重赏,所以才有这么多的人才愿意跟着他。
韩信第一次见刘邦之时,就直接询问:你与项羽比,会怎么样?
刘邦自然知道韩信问这句话的意思,沉默良久,给出一句话:确实不如。
但是仔细分析一下,除了行军打仗,刘邦真的比项羽差吗?相对而言,刘邦的优势更多。刘邦之所以顺着韩信的话,别自己威风,长别人志气,因为他知道,如果他的回答是“不比项羽差”,那么韩信就无话可说了。
本来就是韩信的一个试探,听到下面的意见,就必须低下头来。这就是一个本事,即使放在今天,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还有人抬杠说的,如果没有韩信陈平,刘邦啥都不是,要么怎么会有“初汉三杰”这种说法呢。其实这件事大家要仔细的品,当时天下刚定,刘邦就问大伙“为何我能打败项羽平定天下!”
于是就有人接话说道:项羽自私自利,而刘邦慷慨,有功必赏,获得的城池都与大家分享,所以得人心。
但是刘邦的回答让人深思他。: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谋略我不如张良,搞后勤我不如陈平,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
这句话就是“汉初三杰”的来历。
刘邦说完之后,大家都十分的高兴,这就有一个疑问了,刘邦夸那三个人和其他人有什么关系,他们高兴个啥?
其实仔细品味君臣之间的对话,大家就会得到一个信号。表面上双方的说话都不挨着,比如刘邦问,我为什么能得天下?,按照常理来说,大臣们肯定会歌功颂德一番,结果是大臣们说他是有功必赏。
刘邦的回答好像也不搭边,直接拿汉初三杰给自己比较。其实他就想告诉大家,不要为功劳多,或者功劳小,那点事情纠缠不清。有汉初三杰的钱前,刚刚就是想告诉群臣,功劳是大家的,他不会忘记,也不会亏待他们。
这点小手段,放在刘邦身上真的不是事,刘邦的大智慧,那些后世的英雄豪杰,越是牛逼的人物,越是崇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