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西,有个菜是来到山西的游客必点的,那就是过油肉,山西的任何一个城市,只要是做家常便饭的,都会做过油肉,只不过靠近太原周边的干炒多一些,而晋城则汤汁多一些。
过油肉的制作方法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和肉丸一样,都属于可以能立即补充能量的军队食品,提前炸好,吃的时候拿水一煮,再加上生鲜蔬菜,很快就能填饱肚子。
晋城过油肉在清朝时期正式定型,明朝中后期,天灾不断,别说老百姓吃不上,达官贵人富户也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位于泽州古城外有个王姓富户,之前一直在黄华街上做粮食兑换的买卖,平日里条件不错,大鱼大肉也不是很在乎,吃的很多。
可明朝末年,天灾不断,太行山山上上下完全是两个景象,山上天气炎热大旱,地里的谷子和稀松的小麦没有水分根本就不长,而山下的河南区域却是大雨不断,洪水淹没了所有的田地,也是颗粒无收,泽州府到处都能看到逃难的人。
庄稼收不上,老王家的日子也开始紧巴巴了起来,平常大鱼大肉不在乎,这会靠着自己有余粮,能天天吃饱饭就已经很不错了。
可大人没有问题,小孩却受不了了,王家有个少爷正好十岁,前几年家里条件好,胡吃海喝的成了一个小胖子,现在每天吃粗粮,嘴里天天淡的要发疯,每天嚷嚷着要吃肉。
其实不能说连个肉都吃不起,主要是买不上,泽州府城里城外地位根本是两个样,平常感觉没啥,可一旦遇到灾荒年,养殖户没有粮食喂,牲畜肉食就会少,供应不够,城里的官家大户就会把市场上的肉食全部给劫走,城外的人根本就没啥机会。
王家老爷经不起夫人的天天叨叨,就去想办法搞肉,几经周折,终于在城里的一个相熟的大人那昀过来了二三斤猪肉,想着怎么也能好好吃一顿了,可不知道谁走漏了消息,知道老爷弄上肉了,个个都想吃一口。
王家家大业大,子孙辈也不少,不知道还罢,现在知道了哪个不想吃一块,老爷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就去找夫人商量对策,可夫人那能有啥办法,就把做饭的阿姨给叫了过来。
阿姨一听,这还不好办,做个带肉带素的汤菜不就好了,告诉老爷放心,自己就回到厨房去准备了,夫人不解也跟了上来。
只见阿姨把肉切成薄片,而后打了些鸡蛋又放了些粉,然后撒了些盐巴调料,起锅烧油,把腌制好的肉片一片片的放进油锅里炸了出来,夫人一看这一小盆哪里够家里十几个少爷小姐吃,带着不解又看了下去。
只见阿姨起锅烧油,用的还是刚刚炸过肉的油,下入葱姜蒜炝锅,放了些蔬菜进去,而后把炸好的肉片也放了进去,等炒热了加了满满一锅清水,只见锅里红红绿绿的煞是好看,看着就很有食欲,而那些炸过的肉片,各个像白玉片一样在锅里翻滚。
阿姨又往锅里勾了点淀粉,而后出锅前又加了把姜蒜沫一搅,那香味马上飘了出来,夫人看的口水都快流了下来,阿姨赶忙给夫人盛了一碗,汤汁浓稠,肉味充足,肉片滑嫩爽口,夹杂着蔬菜,简直不要太好吃。
就这样,到了吃饭的时间,王家的众位少爷小姐都吃上了肉,王家老爷赞不绝口的同时,还答应过段时间只要搞上了肉那就再吃几次。
等到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王家的粮食生意也恢复了正常,但过油肉的汤汁吃法就延续了下来。
王家后人在后来宴请宾客的时候,把这道菜单独给介绍了出来,到了清朝时期,这种汤食过油肉被传到了很多饭店,久而久之形成了晋城汤食过油肉的传统。
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大米这种以前晋城人吃得少的稀罕物,逐渐走进了平常百姓家,人们发现拿过油肉浇在米饭里会让米饭更加好吃,于是大家争相模仿,过油肉大米传遍了大街小巷,各家餐馆也把它当成了晋城特色。
现在,随着物质的丰富,大家的食谱里早已经是五花八门,但过油肉仍然是很多时候的主角,婚丧嫁娶,过年待客总是少不了它的身影。
一口肉一口汤,再放点醋,浇在米饭上,真的能满足晋城人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