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绵愉,是乾隆帝皇孙,应该说在绵字辈中最小的皇孙,与乾隆的长孙绵德相差67岁。绵愉的母亲是嘉庆帝的恭顺皇贵妃,不仅生育了绵愉,还生了两位公主。
绵愉虽然是道光帝的弟弟,但是两人也相差32岁。后来,绵宁继位后,就恩封7岁的绵愉为惠郡王,而且还让他与侄子奕纬在尚书房读书。26岁晋爵为和硕惠亲王。
那么,和硕惠亲王绵愉位下有7个儿子和3个孙子,作为皇族,朝廷对他们怎么样呢?
一:长子到四子,均为早逝的儿子。长子出生于道光十五年,未取名字;次子是道光十八年出生,未取名字;三子出生于道光二十三年,卒年不详;四子奕诚是道光二十五年出生,活到了3岁早逝。
二:奉恩镇国公奕询(1849-1871)道光二十九年出生,是惠亲王绵愉的第五子;
咸丰五年,7岁的奕询被恩赏一品顶戴,并且可以在尚书房行走。
咸丰六年,恩赏佩戴花翎;
咸丰十年,12岁恩封为不入八分镇国公;
同治三年,16岁晋爵为奉恩镇国公;
同治十年,年仅23岁的奕询英年早逝。
三:惠郡王奕详(1849-1886)大学士桂良的外孙,与恭亲王是堂兄弟。但是恭亲王是桂良的女婿,从母亲的角度,奕详还是恭亲王的外甥。
道光二十九年,奕详出生在惠亲王府中;
咸丰五年,恩赏南书房读书;
咸丰十年,12岁恩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
同治三年,16岁授予奉恩镇国公。同年父亲惠亲王绵愉去世后,作为嫡子的奕详承袭了郡王爵位。
光绪朝以后,奕详先后在朝中担任镶红旗汉军都统、镶红旗总族长、镶白旗满洲都统、内大臣等职务。
四:固山贝子奕谟(1850-1905)道光三十年出生;
6岁入上书房读书;
11岁恩封不入八分镇国公;
同治三年,15岁晋爵奉恩镇国公;
同治七年,19岁奉旨管理两翼宗学事务;
同治十年,22岁奉旨管理中正殿事务;
同治十一年,23岁恩赏固山贝子头衔;
同治十三年,25岁担任正红旗总族长。
光绪朝以后,奕谟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用,先后担任蒙古副都统、满洲副都统、前锋统领、宗人府右宗人、护军统领、右翼监督、专操大臣、汉军都统、蒙古都统、固山贝子、内大臣、善射大臣、阅兵大臣等。
五:嗣孙奉恩镇国公载泽(1868-1930)载泽原名叫载蕉,是康熙帝皇十五子的五世孙,生父叫奕帐。光绪三年,10岁的载泽奉旨过继给奕询为承嗣子,承袭了奉恩辅国公爵位,并且恩赏到南书房读书。
光绪十二年开始,载泽以国公的名义入朝为官,早年担任过备引大臣、前引大臣、近支族长。
光绪二十年,恰逢慈禧太后60岁大寿,恩赏奉恩镇国公;
后期,镇国公载泽一直在八旗中任职,曾担任国蒙古副都统、满洲都统、护军统领、稽查大臣、右翼监督、右翼前锋统领、东陵守陵大臣、汉军都统、武备院大臣等。
因在朝中办差得力,恩赏固山贝子衔,享受贝子待遇。
六:孙子贝勒载润(1878-1963)光绪四年出生;
光绪十二年,父亲去世后,9岁的载润承袭了父亲的爵位,由多罗惠郡王递降为多罗贝勒;
光绪二十一年,18岁完成大婚;
同年,入宫当差,授予右翼近支第三族族长,并兼任备引大臣;
光绪二十八年,25岁奉旨担任西陵守陵大臣;
光绪三十一年,28岁正式署理泰宁镇总兵,兼任内务府总管大臣;
宣统年间,贝勒载润得到了摄政王载沣的重用,曾在朝中担任正黄旗总族长、汉军都统、陆军贵胄学堂的总管、资政院议员等职务。
七:孙子镇国将军载济(1881-1894)光绪六年出生,生父是惠郡王奕详,光绪二十年,15岁奉旨过继给叔父固山贝子奕谟为承嗣子。
光绪十二年,恩封为三等镇国将军。
不过,过继后两个月就早逝了,年仅1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