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几天,关于三名女大学生驾驶小米SU7上高速出现伤亡事故的事件,因为事关智能驾驶和小米汽车两大热点,迅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智能驾驶安全性、可靠性和技术边界的讨论,加上2025年本身也是国内智能驾驶大普及的开局,所以很多小伙伴也在疑惑,智能驾驶的前进速度是不是过快了?新能源汽车是否一定要和智能驾驶深度“绑定”?
当然一系列的“智驾事故”之后,很多小伙伴,尤其是对智能驾驶系统不甚了解的小伙伴也产生了另一种“错觉”,那就是开智驾上高速,就只能“赌命”了,原因也很简单,城区驾驶,不管是手动驾驶,还是驾驶辅助,因为速度一般都起不来,所以发生事故,很少能出现人员伤亡的情况;而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由于速度过快,任何失误,都可能伴随着车毁人亡,就像那辆小米SU7以97km/h的末端速度撞击水泥墩一样!
实际上,小编算是非常重度的智能驾驶“依赖者”,目前手头的车辆,都是至少具备高速NOA能力的,也就是在高速上,车辆可以实现根据限速调整车速、自动超车、自主进出匝道等功能!基本一上高速,车辆仪表显示支持NOA功能,就会毫不犹豫地打开智驾功能。从2022年底开始至今,已经用了两年多时间,高速NOA让小编的长途高速驾驶轻松了很多,也安全了很多,毕竟任何人开高速,都有个犯困、疲惫的时刻,更加重要的是,小编在高速NOA的过程中,至今没有发生任何惊险的情况。
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那就是小编我并不信任厂家关于智驾的宣传,且用过几次之后,就了解到了很多车型高速NOA的边界在哪里,接下来,我们将相关情况“汇报”给大家,希望能让小伙伴们获得一些帮助。
首先,高速NOA最“畅快”的场景,就是没有维修路段和隧道的高速公路,比如宁夏平原、山东河南的很多高速公路,基本上都是大直道且没有隧道,这种路况意味着车辆的速度相对比较平均,且很少出现突然降速的情况,弯道也比较少,一般的智驾系统,都能非常游刃有余地处理遇到的相关情况,这种路况下,人为接管的意义不大,系统自行行驶,驾驶者监管即可。
很多智驾系统最难应付的,就是施工路段,因为很多高速公路施工的时候,会将多个车辆进行“合流”,有些甚至要借对向车道,在这种情况下,在短时间内,会有很多车辆迅速向一个车道集中,智驾系统不仅要应对斜向的桩桶,还要处理来自侧面的车辆靠近,同时还要决策该往哪个方向走。
如果车辆很少,系统会有足够的“犹豫期”,可能能够完成处理,但是车辆比较多,且路况复杂的情况下,就很难快速处理了,也就很容易发生事故,所以小编我看到道路维修、借道的预告牌,就会做好智驾退出的准备,哪怕进入单车道之后再开智驾,也不会让车辆自己完成多车道变单车道的处理,这种变数太多了。
当然很多时候,在大车比较多的情况下,小编也会随时做好接管准备。原因很简单,因为很多大车比较长,在突然转向占道的情况下,我们的车辆几乎没有躲的空间,而且还容易造成后车追尾,在这种情况下,驾驶者必须要做足够认真,防止系统发生误判。
总而言之,大家在使用智驾的时候,一定要了解智驾系统的边界,在绝大多数智驾系统能够处理的路况,可以相对放松一点,遇到相对复杂的路段,还是要非常谨慎地准备接管车辆,哪怕车企宣传可以应付类似的场景。
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要相信任何一家车企的宣传,很多车企对智驾的宣传,只体现了技术的上限,却“隐藏”了安全的下限!那种在高速上开着智驾,用“作弊器”欺骗系统监控,自己睡大觉的奇葩行为,更是万万不能效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