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第三回对金翠莲父女和镇关西郑屠的过往有这样一段描述:
那妇人便道:“官人不知,容奴告禀。奴家是东京人氏,因同父母来这渭州投奔亲眷,不想搬移南京去了。母亲在客店里染病身故。子父二人流落在此生受。此间有个财主,叫做镇关西郑大官人,因见奴家,便使强媒硬保,要奴作妾。谁想写了三千贯文书,虚钱实契,要了奴家身体。未及三个月,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将奴赶打出来,不容完聚。着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钱三千贯。父亲懦弱,和他争执不的,他又有钱有势。
电视剧剧照
当时读到这里时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何金翠莲父女受到镇关西郑屠如此欺辱却一直选择忍让,为什么不去选择报官,只到我在写《镇关西郑屠真的该死吗?原文已经给出了答案》一文时才逐渐理清楚其中之缘由,有几个原因是二人无法报官的关键因素。
一、金翠莲父女属于外地人,在本地无依无靠
文中提到因同父母来这渭州投奔亲眷,不想搬移南京去了。母亲在客店里染病身故。子父二人流落在此生受。其不像后文提到的白秀英,白秀英因与县令勾搭在一起,所以即使同样在勾栏谋生,但胆子大了不少,但金翠莲不一样,他除了郑屠,可以说当地谁都不认识,无依无靠下,只能委曲求全。
二、镇关西郑屠有钱有势,得罪不起
文中提到:父亲懦弱,和他争执不的,他又有钱有势。很多人疑惑文中似乎并没有提到郑屠的有钱有势,为何金氏父女会害怕?这就是大家读书不不仔细的原因了,我们慢慢分析。
首先,金翠莲交待此间有个财主,叫做镇关西郑大官人,这个大官人本身就是有钱人身份的象征,注意我说的是大官人而不是官人,在水浒中我们看提到的大官人有哪些?第一个是郑屠郑大官人、第二位是柴进柴大官人、第三位是西门庆西门大官人、第四位是扑天雕李应李大官人,抛开郑屠不谈,后三位哪个不是挥金如土之人,所以能入了大官人这个称呼可见其确实是有钱,何以见得,就拿郑屠来说,有两点足可体现:
1、3000贯钱买金翠莲做妾
水浒原文在描写金翠莲外貌特征时提到: 看那妇人,虽无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动人的颜色。但见:鬅松云髻,插一枝青玉簪儿;袅娜纤腰,系六幅红罗裙子。素白旧衫笼雪体,淡黄软袜衬弓鞋。蛾眉紧蹙,汪汪泪眼落珍珠;粉面低垂,细细香肌消玉雪。若非雨病云愁,定是怀忧积恨。大体还他肌骨好,不搽脂粉也风流。
长得漂亮吗?应该还行,但绝对不是国色天香,在水浒中重点文墨叙述的女性中,论其美貌肯定排不到前五,比如李师师、潘巧云、潘金莲、林冲娘子张氏、扈三娘,东平府娼妓李瑞兰甚至都可以盖过其风头,但就是这样一位姿色不算出众的女子,郑大官人居然出3000贯钱,虽然后面提到是虚钱实契,但也体现了其财大气粗;
2、有实体产业
且说郑屠开着两间门面,两副肉案,悬挂着三五片猪肉。郑屠正在门前柜身内坐定,看那十来个刀手卖肉。
这是郑屠明面上的产业,两间铺面,十来个伙计,想想多大的店铺需要十来个伙计,可见这两间门面规模不小,在渭州其应该已经垄断了卖肉的生意。可不要小瞧他,后来在快活林与武松对打的蒋门神,其开的一家酒楼,却可以让作为管营的施恩无计可施。
以上两点可以充分体现郑屠是实打实有钱的主,那么我们再聊聊有势,这个文中似乎没有具体谈到,但我们要注意金老二的一句话:郑大官人便是此间状元桥下卖肉的郑屠,绰号镇关西。
绰号镇关西,何为绰号,绰号是别人给起的,也有的是自己起的,在水浒中以镇开头起绰号的就三人,一是同称为镇关西的郑屠和鲁达,二是自诩为镇三山的黄信,我们看看鲁达和黄信哪一个是善男信女?如果说鲁达和黄信这二位是凭武力值出圈的话,那郑屠绝对是因为横行一方所获得的称呼,虽然其见到鲁达点头哈腰,那是因为鲁达的职位在那里,但对于金翠莲父女绝对是碾压式的存在。
鲁达道:“再要十斤寸金软骨,也要细细地剁做臊子,不要见些肉在上面。”郑屠笑道:“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鲁达听罢,跳起身来,拿着那两包臊子在手里,睁看着郑屠说道:“洒家特的要消遣你!”把两包臊子劈面打将去,却似下了一阵的肉雨。郑屠大怒,两条忿气从脚底下直冲到顶门,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纳不住,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将下来。
狠起来连鲁达都敢刺,绝对的狠角色,就这样一个有钱有势的主,金翠莲父女怎么可以告赢?不信你看看武松状告西门庆,纵使其为武都头,在官府的庇护下一样状告无门。
三、虚钱实契,证据不足。
法律以事实为依据,这里的证据明显对金翠莲父女不利,即使可以得到官府受状,但在如此不利的证据面前同样告不赢,这是关键。所以金翠莲父女只能忍气吞声,以泪洗面,这就是底层人民的生活。
曾看到很多文章在分析这段时认为金翠莲父女是故意给鲁达下套,甚至说二人隐瞒了事实,对金翠莲父女提出了来自后人的批判,这些言论纯粹偏离水浒的背景本身,完全是自我陶醉。
当高俅的压力给到王进时,王进选择了关西的延安府,可以看出这里是比其他地区略好的净土,可是就是在这里依然有类似郑屠这样欺男霸女而得不到官府约束的事件,可见当时的社会有多黑暗,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才会有了源源不断的揭竿而起和反抗,才会有了被逼落草,逼上梁山的故事,这是整个水浒的主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