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总理离世没几日,他的秘书们心情特别沉重,来到了中南海的西花厅,动手收拾周总理留下来的东西。收拾办公桌时,秘书们翻出了一堆堆凝聚着周总理心血的文件。看着这些文件,他们脑海里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周总理埋头苦干的模样。那一瞬间,泪水忍不住就从眼眶里流了出来。有人意外撞见了一份神秘文件,翻开一看,上面有毛主席的亲笔签名,他一下子愣住了。原来,这是毛主席两年前给出的指示,奇怪的是,这份指示竟然一直没被公开过。大家聚拢过来一起看时,发现毛主席下的那个最高指示,原来是关于一个对周总理特别关键的人物。这时,大伙儿才恍然大悟,这份指示其实早被周总理悄悄收起来了。那么,周总理一直都是毛主席的坚定支持者,为啥他会把毛主席发的那个最重要的命令给留住了?这个命令是关于谁的?【“这个问题,过去也有不少人问过我”】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毛主席和朱老总都夸周总理是个“得力助手”。他一边忙着带着大家治理战争留下的烂摊子,恢复经济和生产,一边还得费尽心思地筹建新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建立政务院和它下面的部门时,毛主席和周总理可没少费心思。他们琢磨来考虑去,不光选了像董必武、陈云、李维汉、罗瑞卿这些在党政军里有头有脸的人物,还请了不少跟共产党一直合作得很好、声望很高的民主党派头头、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还有那些没加入任何党派但很有本事的人。请这些民主人士、社会上有声望的人以及无党派的朋友出来工作时,周总理真是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有的人家他甚至跑了不止一次,亲自上门去劝说。黄炎培这个人,他向来就不喜欢当官。在北洋政府那会儿,人家两次请他去做教育局总长,他都给拒绝了。周总理知道了,也是真有耐心,连着两次劝他出山帮忙。黄炎培一开始还是老样子,打死也不当官。他说:“你瞧瞧,1946年那会儿我才68岁,就觉得自己老了,干不动那些官场的活了。现在我都72岁了,还怎么去当官?”周总理细心地对黄炎培解释说:“现在的情况跟以前当官可不一样了。现在是人民当家作主,咱们不是在当官,而是在干活,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
聊了两个钟头后,周总理终于劝动了黄炎培。不过,黄炎培说,他还得跟朋友们商量商量,才能最后决定。第二天,黄炎培跟几个好朋友聊了聊,他们都说他应该接这个活儿。巧的是,晚上周总理又亲自到他家来问他怎么想。黄炎培看周总理这么诚恳,心里也动了,最后就答应了,当上了政务院副总理,还兼着轻工业部部长。周总理精心筹划,对所有起义将领、主动归顺的人员以及那些有才能的人,都根据他们的本事来安排岗位,让他们都能发挥出自己的长处。所以,周总理的精心布置赢得了党内外的广泛好评和赞扬,大家都纷纷夸奖:“中国共产党真是下了大功夫,考虑得太周全了,周总理这个名字里的‘周’字,他真是当之无愧!”琢磨政务院人员构成那会儿,好多党内外的名人大腕都跟毛主席和周总理提议,想给邓颖超在政府里头谋个差事,好让她的本事都能使上劲儿,在新中国建设中大展身手。可周总理,每次都客气地给挡回去了。关于这事儿,“和平将军”张治中,那位受过周总理和毛主席热情款待的人物,他特地去找了周总理,跟他讲:周公,大伙都说你这位周总理,那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周全”总理。但话说回来,你也有疏忽的时候,就是怎么着也得给邓颖超同志找个部长当当,这样大家心里才服气。周总理听完之后,笑着摆手说:“文白先生,这事儿你就别费心了,交给我就行!”张治中只好应了声,接着就跟周总理聊起了别的话题。
周总理与张治中的交往,似乎并未构成什么难题。然而,当谈及党内同志的安置,尤其是邓颖超未安排职务一事时,即便是与周总理、邓颖超私交甚笃的江鲜云,也难免心存不甘。邓颖超这个人,1925年3月就加入了共青团,5月就成了党员,是个名副其实的老革命。她和周总理还一起参加过中共的“六大”会议。她在革命斗争中可是个关键人物,参与领导了白区的斗争,还走过了那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在瑞金那会儿,她就是中央机要局的局长了。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蒋介石选中共的参政员,她还被选上了,是七位代表之一。所以说,论能力、论资历、论声望,邓颖超当个正部长,那绝对是绰绰有余。江鲜云到西花厅做客时,就问周总理:“总理,邓大姐身子骨硬朗,能力又强,你咋不让她去政府里干点活儿?”听到这话,周总理没吭声反驳,而是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脸上露出笑容,说道:这个问题吧,以前也有挺多人问过我。就在国家刚成立那会儿,党内党外的朋友都聊起过。还有人试着说服我,但我就是觉得不妥。你想,我是政府总理,要是小超也当个部长,那不就乱套了嘛。别人会把她说的话当成我说的,把她做的事当成是我点头的。这样一来,家里的事儿和工作的事儿就分不清了,对我们党的事业不好,对我们的工作也有影响。周总理把茶杯一放,瞧瞧江鲜云,又瞅瞅老婆邓颖超,然后毫不犹豫地说了句:“只要我还干着总理这活儿,小超就别想进政府上班!”讲完后,周总理转头望向妻子邓颖超,邓颖超心领神会,轻轻地点了点头。
周总理不光是嘴上说了,实际上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从1949年新中国一成立他就当上了国家总理,一直到1976年1月他去世,这整整26年里,邓颖超一直担任着全国妇联副主席的职务。可在这期间,她从来没有抱怨过半句。【率先垂范】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特别看重培养党内干部清正廉洁的品质。他自己也是说到做到,不光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和家人也是管得很严。“一个人发达了,全家都沾光”这种老想法,是从封建社会带过来的坏观念。但在那时候的新中国,大多数人还是很难丢掉这种想法。为了让家里人明白事理,早在1946年,周总理就跟家里的亲人讲过,人这一辈子得靠自己去拼去闯才有出路。邓颖超,作为周总理的伴侣,她不光是家里的一把好手,把家务事料理得井井有条,让周总理能安心忙国家大事,而且她还特别热心妇女解放工作,全身心投入其中。不管啥时候,邓颖超干啥都是公公正正,从不为自己谋私利,清清白白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建国没多久,邓颖超就跟周家的亲戚们说了个规矩:谁要是来北京办事或者看病,都得住在国务院的招待所里,吃饭也得去招待所的食堂。有工作的就自己花钱买饭,没工作的,邓颖超之后会帮着给饭钱。要是想看文艺演出,那就得自己买票,不能用公家给的招待票。平时,不能用公家的车,也不能请客送礼,更不能出去说自己是周恩来总理的亲戚,显摆炫耀。
为了打破那种“老公有权有势,老婆也跟着沾光”的老旧想法,在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邓颖超女士,她不光是全国妇联的副主席,还是咱们的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夫人。她注意到,在西方国家,大使和他们的夫人在外交场合上地位是一样的,可苏联那边,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夫人往往都被晾在一边。所以,她就跟周总理商量说:你要是代表国家去搞那些重要的国务活动或者外交活动,就只能用你周恩来的名字,别把我的名字邓颖超也给扯上。要是把我的名字也加进去,那跟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政治生活都不对劲,也不合我们男女同志、共产党员讲究独立自主的原则。周总理特别支持老婆邓颖超的想法,所以每当他要出国访问,都是自己一个人出面,邓颖超从不跟着。在国内接待外国朋友的时候,请帖上也只写周总理的名字,邓颖超的名字从来不会出现在上面。邓颖超也很注意这一点,一直按照这样的规矩来办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时候,有一次,外交部的礼宾司人员不小心搞错了,他们把本该写给一位到访的亚洲国家总理和他夫人的宴会邀请函,错印上了咱们周总理和邓颖超的名字。邓颖超瞅见那请帖后,赶紧去找周总理,跟他说:“这请帖有点不合规矩。你是以总理的名义请人家嘛。你请客,我乐意当你的家属帮忙招待。但请帖上可千万别印我的名字。”周总理听了老婆的话,立马给外交部管礼仪的那边打了个电话,还好请柬那会儿还没发出去。
1952年,国家做了个决定,把政府工作人员的薪水方式从以前的工资制换成了新的工薪制度,一共分了二十四个级别。那时候,给行政干部定工资主要看两点:一个是你当的官有多大,官职越高,工资级别自然就上去了;再一个就是看你参加革命工作多久了,参加的时间越长,工资级别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周总理和邓颖超的革命经历那是杠杠的,他们都是党和国家的顶尖领导。有人提议说,党和国家的头头们应该拿最高的工资,也就是一级工资。这时候,毛主席主动站出来说:“咱们,都拿二级工资算了,把一级工资留给那些为革命丢了命的英雄们。”于是,在毛主席的提议下,周总理等一众国家领导人积极响应,都主动选择了领取行政二级的工资标准。邓颖超是全国妇联的副主席,她的工资原本定为三或四级。但当她了解到毛主席、周总理这些中央的大领导们都是拿行政二级的工资时,她立刻就说:“给我定三、四级太高了,五级才合适,不然周恩来也不会答应的。”邓颖超提出的这个请求,中央很快就点头同意了。毕竟,她从20年代就开始投身革命,这事儿她来做,那是再合适不过了。没过几天,周总理看完西花厅员工工资等级的评定后,赶紧跑到邓颖超工作的地方,直接就跟她说:“小超,你跟中央要的五级行政工资,已经批下来!”
行,现在咱们都靠自己劳动赚钱过日子了。周总理微微一笑,然后真诚地说:“小超,你最近身体不太好,上班也不太规律,我觉得,五级工资以上对你来说就足够了。”邓颖超望向周总理,心里头明白得很,周总理这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那种一当上大官,就给家里人谋好处、光大门楣的老思想。她对老公的做法,那是百分之百地赞成。过了一会儿,邓颖超微微颔首,说道:“行,六级就六级,我听你的安排。”说完,她便拿起笔,给中央写了封申请信,申请把自己的薪水降到行政六级。邓颖超为人通透,分得清公与私,干啥事儿都先想着党和人民,从不仗着周总理的身份搞特权,给自家捞好处。她真的是大家伙儿心里公认的,周总理的好帮手。【毛主席下达的最高指示,被周总理偷藏2年】1972年的时候,周总理查出来得了膀胱癌,可他一直不愿放下手里的工作。就这样,一直到1974年,周总理才和邓颖超女士、身边的工作人员还有照顾他的医护人员道别,离开了他们夫妻住了二十四年多的中南海西花厅,搬去了解放军三〇五医院。住院期间,周总理除了接受治疗那会儿,其余时间他都在不停地忙碌工作,经常加班到很晚。
邓颖超看到周总理那股子惊人的拼劲儿,不顾身体玩命地工作,心里头真是焦急万分。一到晚上,总理就因为太累了,连在办公桌前都坐不住,只能挪到病床上批文件。邓颖超心疼得不行,赶紧吩咐工作人员给总理做了个特别的小木桌,一边是高的,一边是低的,还加了边框,方便在床上用。从那以后,周总理的好多批文都是在这张小桌子上搞定的。1975年那会儿,周总理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到了9月份,他跟医生说,心里头就想着回西花厅。其实那时候,总理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自己的病是好不了了。他就盼着能回西花厅,和邓颖超夫人一起,安安静静地度过剩下的日子。可是,尽管周总理提出了这个要求,医生们仍旧没有答应。他们心里头放不下周总理那沉重的病情,觉得只要还有一点点治疗的可能,就得全力以赴,不能让他出院。1975年冬天12月份,周总理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他有时候会清醒一阵,但更多时候是陷入昏迷。医生私下里也跟邓颖超说了,让她有个思想准备。有一次,周总理精神挺好的时候,邓颖超就带着秘书赵炜一块儿去看他。周总理一瞧见邓颖超,眼睛就直勾勾地盯着她,一直没挪开。过了好一会儿,他伸出手,紧紧握住邓颖超的手,很认真地说:“我心里还有好多好多话没来得及跟你说。”
听到这话,现场的人们都忍不住眼里泛起了泪光,纷纷低下了头。邓颖超长时间地望着周总理,她嘴角挂着笑,但眼眶里的泪水在打转,轻声说道:“我其实有好多好多心里话,想跟你说。”看到老婆眼眶里打转着泪珠,周总理的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起来。等了一会儿,他故作轻松地说:“那干脆全带上得了!”讲完这话,周总理转头对站在旁边的赵炜说:“你得帮我好好照顾大姐!”听到这话,现场的人们再也忍不住心里的悲伤,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1976年1月8日早上9点58分,咱们深深爱戴的周总理,在大家的万般留恋中,静静地走了。周总理走了以后,没有多大的坟地,也没有立碑,但他的名字和做的好事,却被亿万老百姓深深地记在了心里。他这辈子,早就和咱们国家融为一体了。
周总理走了没多久,秘书们开始整理他的东西,结果在办公桌抽屉里翻出了一份毛主席的秘密指令。这指令是1974年,也就是两年前发的,大家之前都没见过。等他们仔细看了指令内容,发现里面提到了邓颖超,一时间,所有人都忍不住哭了出来......1974年,国家准备开那个“四届人大”会的时候,有人就说,得给邓颖超同志安排个副委员长的位子。这么多年,邓颖超一直在全国妇联当副主席,干得特别卖力,她的本事大,给新中国出的力,大家都看在眼里。这个提议,政治局的人全都点头同意了。1974年快结束的时候,周总理不顾身体不舒服,还是坐飞机去了长沙。他主要是去给毛主席做工作汇报,并且和毛主席一起商量确定了第四届全国人大的人事安排。除了别的人员调配的事儿,毛主席特地给邓颖超的情况下了个指示——政治局这边,我觉得在四届人大上,给邓颖超同志安排个副委员长的位子挺合适的。这是毛泽东的意思。不过,周总理回到北京后,对于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他大都按照毛主席的意思去传达和执行了。但唯独邓颖超委员长的安排,周总理给瞒了下来。他悄悄地把毛主席的那个重要指示塞进了自己抽屉里,谁也没给看。一直到周总理走了以后,大家才发现毛主席的那个指示,它这才算又见了光。
1976年年底时,华国锋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把毛主席的那个最重要的任务给办妥了。按照毛主席生前的规划,决定增加邓颖超同志为全国人大的副委员长,并打算在之后的全体会议上正式承认这个决定。从那以后,邓颖超接过了党和国家的众多关键岗位。到了她晚年的时候,心里那份初衷还是没变,一直紧跟着周总理生前的愿望,不停歇地为党、为国家、为老百姓出力。1992年7月11号,邓颖超老人离开了我们,当时她88岁。看看周总理和邓颖超这一辈子,他们俩真是严于律己、大公无私的革命夫妻。活着的时候,满心满眼都是共产主义事业,拼尽全力去追求。去世后,还是把一切都留给了人民,真是做到了全力以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活着为了人民,死了心里还是装着人民。他们高尚的品德、宝贵的精神、超凡的境界、清廉的作风,树立了一座永远矗立在人民心里的纪念碑。
周总理和邓颖超的功绩与高尚品德,会永远铭记在历史书籍和老百姓的心里。他们同样会在祖国的广袤土地上,被人们长久地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