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反杀”平安普惠?疑被“车轮式暴力裁员”后爆料开假单子,自掏腰包保业绩

天天财经116 2023-08-14 17:05:17

平安普惠“车轮式裁员”?

作者 | 沈十六

来源 | 天天财经116

封面图来源:深圳公安扫黑除恶微电影《解套》

前段时间,平安普惠被曝“车轮式裁员”。

其实早在去年11月,在脉脉平安普惠的帖子下,就有用户发帖提问“平安普惠是不是要大裁员了”。

楼主称有内部消息,“事业部直接取消,二级机构间合并……前线业务员裁一半,后线裁30%以上”。

今年1月,又有用户称平安普惠大规模裁员。

7月,仍有用户曝出“总部部门合并,员工又要车轮式清剿”。

还有多人贴出了分公司提前解散的通知,带一半公章的那种。

对于近期有关“裁员”的市场传闻,平安普惠向澎湃新闻回应称,“随着战略进一步聚焦,公司对部分物理网点进行调整。”

有脉脉用户质疑“从去年初八万人裁到一万多了,你跟我说这不叫裁员?”

员工表示,“既然想裁员‘丧事喜办’,那别怪我爆料加料。”

克扣绩效年终奖后 开始举报“假单子”

员工为何在社交平台持续爆料?

引用员工的话说就是,平安普惠不地道。

有用户爆出一份疑似平安普惠的《关于2022年度年终奖发放的通知》,通知内称先发放“应发奖金的30%”。那还没等到奖金就被裁员的怎么办?“奖金发放前离职的人员,剩余部分不予发放”。

员工要如何走?

自己签材料,所以没有遣散费。有些还会“一个个面谈,员工不服从调岗的就走。”

还有员工爆出面谈前准备离职材料、离职责任确认书、调岗确认书。

“明明是业务岗,只有1000块底薪,还限制你在公司不让外出,不让看手机。比如,加班厉害从来又没有加班费”“比如提高客户质量门槛,又(抬)高利率。然后让你拉亲朋好友注册公司平台任务很重,又没有一分钱。”

平安普惠对于裁员传闻,表示“这一内部调整不会对公司运营产生重大影响。对于调整涉及的员工,公司将依法合规安排,保障其合法权益。”

广大员工最终选择通过在各大平台爆料来保障合法权益。

首先,是假单子问题。

在平安普惠的母公司陆金所的股吧内,有用户称“一个开门红最大的方案在里面就只盈利7亿,多少冲单子,冲业绩的假单子,是会短期结清的。”

平安普惠究竟有没有假单子?

股吧内多位网友表示,“多呢,好多冲小橙果,免费给客户用一个月,利息自己贴。”

“都属于短贷,会结清的,所以一月份因为开门红有方案冲的量,二季度都会下来。”

“每年都一样,现在因为基数少了,更厉害,直销可以直接找亲属贷,渠道可以找代理人自贷,为了避免被直接查出来同一人,换下工号就行,所以二季度看看环比和同比都会下降。”

早在2021年5月1日,有平安普惠的员工爆料“每个月的小指标像e生保好医生Q,体检卡Q啥的 (这些东西既不实用又死贵卖给鬼) 完不成的自己内部价买走……所以那里的DS基本都是月光,挣得多开销更大,存不到钱,甚至有人离职时都是倒贴多了导致负债累累。”

当然,这些只是网友们的爆料,是真是假尚不可知。也只能用一句“平安挣钱平安花,一分别想带回家”来自嘲一番。

值得注意的是,在爆料中隐藏着另一个细节,“话单他给你的都是打烂的,优质话单得自己弄得花钱,不想自己打枯燥电话他会让你弄个电话机器人1000块一个月,或者群发短信600块一次”。

平安普惠的优质客户的电话单是哪来的?每天150个销售电话的号码哪来的?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爆料点:平安普惠员工私自拍豪车的电话。

有员工举报,“在职期间多次被公司领导安排,下班以后拍豪华车上预留电话号码,用做电话营销”。

套路贷投诉数量居高不下

平安普惠的“车轮战”裁员,似乎仅仅把员工碾在车轮下压。

就如前文所说,“部门长一个不裁,现在总部就是领导比员工还多”。

另外,有用户透露“消金又开始裁员了,为了给普惠的关系户腾位子”。

据天眼查数据,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东起曾担任平安普惠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董事兼总经理倪荣庆曾担任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平安普惠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几家分公司的股东;财务负责人陈立洁曾经担任平安普惠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高管。

2018年3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第一批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其中就有平安普惠。名单显示,平安普惠因涉嫌违反《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被认定为存在套路贷问题。

黑猫投诉平台中,针对平安普惠套路贷的数量居高不下。在今年7月,依旧有用户投诉“平安普惠是高利贷,套路贷,年利息高达30%,严重违反了国家的法律规定”。

而平安消费金融疑似继承了平安普惠的套路贷和高利息。

2022年7月5日,有用户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声称在平安消费金融借了4000元,利息却高达1000元,涉嫌套路贷收取高额利息。

天天财经查询发现,25%的借款利息不是最高的,有用户借3万被要求还5万多,利息高达66%。

更有投诉者直言“平安消费骗钱”。

具体操作就是“骗取客户贷款,放款后显示卡号输错需要交取50%资金解冻才能一起退回,实则骗取钱财”。

有用户通过小橙花进行借款,“但是借款没有到账绑定银行卡,是在平台余额里面,需要充值899或者1899才能提现到绑定银行卡,我担心受骗,而且我每个月还得还分期款项。”

根据新浪财经2020年的一篇报道,小橙花是平安消费金融于2020年6月上线的第一款新产品,据平安消费金融APP显示,小橙花最高额度2万元,日利0.039%起,消费全场景覆盖。当时这款产品被外界解读为“平安消费金融的野心似乎是要撼动花呗、白条耕耘多年的信用支付市场。”

文章中也明确提及,“有趣的是,目前平安消费金融的这款产品正在由平安普惠业务员进行推广。”“值得一提的是,有分析认为,当前平安普惠业务员对平安消费金融进行推广,向平安集团客户追加发放一笔贷款,如此操作,难免有多头借贷风险。”

不需要你输入密码 就划走你的钱?

今年7月22日,黑猫投诉平台上的用户投诉平安普惠“未经允许擅自扣款”。

该用户十分气愤,称“扣款银行卡未绑定过平安普惠,它是如何扣款的?细思极恐!那我卡里还敢放钱?为什么可以擅自扣款?要求还我未经同意扣的款!”

所幸这名用户的扣款金额较小,仅涉及100元。

根据平安普惠客服7月25日的回复,其称“反馈信息已核实处理。我公司拥有一套严格、系统的还款提醒管理工作规范,对还款提醒服务团队的态度、措辞和频率都有明确规定。如发现员工存在催收方式不当等违规行为,将严格根据公司制度给予处分。”

而另一名投诉用户也表示,“平安普惠未经本人允许私自从银行卡里自动扣款”。

“2023年6月27日下午四点半左右,本人银行卡被平安普惠恶意自动扣款,未经本人允许私自获取本人银行卡信息,并私自扣款”。

平台信息显示,该投诉发生在6月27日下午,随后用户进行了补充投诉,而平安普惠的客服则在约50分钟后进行了回复,不过具体的回复内容显示已被隐藏。之后便无新进展,或许已经解决处理。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平安普惠”为关键词,可搜索出3.6万条线相关投诉,若进一步细化以“平安普惠 私自/擅自”进行搜索,则有近330条投诉。不过这里有一个需要斟酌的点是,平安普惠在和用户达成协议时是否尽到明确告知对方存在自动划款的义务?或者说,用户在第三方平台投诉时,是否仍处在还款期内,并不清楚可能存在签约过就会自动扣款这项功能?

还有用户投诉平安普惠擅自划走6333元。

用户称,“未经本人同意擅自刷本人银行卡,此款非本人私有资金,此为公款!!扣完后显示为平安保险金。本人并未购买过保险。唯一就是在平安普惠借过贷款。”

在湘问·投诉直通车上,能看到用户贴出的利息数据。

一个月共计还款4405.29元,其中本息3265.70元,服务费、保险费、担保费合计1139.59元。也就是说服务费、保险费、担保费占了还款额的26%。

用户称相关保证保险是强制要求强制捆绑的,工作人员也并未告知,自己是完全不知情的。

至于委托担保合同,保险合同以及服务费合同,“不是本人知晓情况下签字,为电子签名复制”。

关于“电子签名复制”,早在2020年7月,广东新闻频道社会纵横的记者在走访平安普惠佛山大良分公司时,业务人员提出可以“复制签名”。“就是一个签名,他们会复制到四份里面。”

据平安普惠背后的陆交所在今年4月提交的港股上市文件显示,“多数情况下,我们依靠平安集团成员公司平安财险提供增信。截至2022年9月30日,在我们于普惠品牌下发放的由第三方增信提供商担保或投保的76.3%的未偿还贷款中,平安财险提供70.6%的第三方增信,而5.7%由其他第三方担保或投保。”

根据平安普惠的APP此前合作保险机构信息披露显示,合作的保险机构包括平安财产险、华安财产险、紫金财产险等。

天天财经就上述划款、电子签名复制等问题致电平安普惠,截止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0 阅读:61
天天财经116

天天财经116

聚焦市场,深度解读。走进这里,走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