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究竟该如何回答?

兜兜历史迷吖 2025-02-12 11:39:33

都说文人的嘴,武人的刀,都是用来吃饭的家当。

在清朝,有这么一个文人,他虽身材佝偻,但满腹经纶,经常靠着一张巧嘴,说得皇帝无言以对……

官宦世家

提到清朝的知名文人,估计大家会想到纪晓岚、纳兰性德,很难会将刘罗锅划分在文人之列。

无论从形象上,还是气质上,刘罗锅都更像一个与和珅相斗的权臣。

但历史上真实的刘罗锅,可能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虽然影视剧中经常称其为“刘罗锅”,但在正史上,他的名字叫刘墉,从未有过“罗锅”这一称呼。

若进行“捕风捉影”的推测,只有可能是嘉庆曾戏称他为“刘驼子”。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别说身材不弯腰驼背,连身高也有一米八,是妥妥的“大帅哥”。

所以,影视剧中那个又矮又挫,还驼背的刘罗锅,可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他之所以生得如此高大,很大概率和优渥家境有关系。

和影视剧中的“草根”形象并不同,刘墉曾祖父就在顺治年间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官至五品员外郎。

虽然这一官职不是很高,但这也是很多底层人一辈子都无法接触到的位置。

在曾祖父的影响下,刘家后人也开始发奋读书,并且取得的成就一个比一个高。

他祖父早早考中进士,然后一路平步青云,最终登上四川布政使的宝座,成为二品大员。

而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他就更厉害了,二十四岁金榜题名,然后一路顺风顺水,深得乾隆宠爱。

担任过刑部和吏部尚书,还被加封太子少保,还以汉臣身份担任过首席军机大臣。

而刘墉就出生在这样的官宦之家。

有了这么优秀的父亲,可想刘墉的压力该有多大。

他小时候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你父亲可是刘统勋,你只有拼命读书,考取功名,才有希望超过你父亲。

不过刘墉也知道,那只是“有希望”而已,超过自己父亲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不过,他依旧发奋读书,很多人都将他称之为“神童”。

但他真有“神童”的天赋吗?

顶级官二代

如果刘墉出身贫苦,然后被身边人称之为“神童”,那他或许真的是神童。

但他父亲可是刘统勋,他被人夸作“神童”,就有些可疑了。

因为那些夸赞他的人,也有可能是忌于刘统勋的地位,而说出的谄媚之词。

其实,在古代想证明自己的实力,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参加科举考试。

根据正史的记载,刘墉只是在31岁时,靠着父亲的关系“恩荫”了举人身份,然后获取了会试的机会。

什么是“恩荫”呢?简而言之,就是皇帝因宠信臣子,便可以直接封其子嗣为举人,不用参加科举。

从这里来看,刘墉貌似并不是“神童”,不然也不会等到31岁才通过恩荫举人身份去参加会试。

好在这次会试,刘墉发挥还算稳定,顺利拿到了进士,成功进入翰林院,成为一名小小的庶吉士。

当然,也不要觉得这个“翰林院庶吉士”是多么厉害的职位,因为大部分进士都会担任这一职位。

虽然刘墉三十多岁才进入官场,但接下来的他进步神速,只过了两三个月的编修,便升到了侍讲。

于是,便有人认为刘墉能力并不弱。

但鲜有人知道,这段时期的刘统勋正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大家觉得刘墉这次升迁的“含金量”有多高?

虽然跟着父亲能升官发财,但如果父亲出事,自然也要受到牵连。

刘墉在翰林院待了三四年,然后他父亲刘统勋便出事了,在伊犁之战中站队保守派因而获罪。

而刘墉也遭到贬黜,再次沦为小小编修。

在清朝,如果一个进士进入官场四五年后,依旧没有摆脱翰林院,那这辈子也很难有大的突破了。

好在皇帝并未深究上面那件事,两人仕途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不过经历此事后,刘墉开始发现,想在官场上活下来,那就要将权力握在自己手中。

于是,他一改之前的颓然,并借助父亲权势,离开京城,来到广西担任主考官。

经过三个月历练,如火箭一般,一飞冲天,直接成为一省学政,相当于现在的各省教育局长。

在赴任之前,乾隆还亲自召见他,耳提面命,告诫他要勤奋苦干,千万不要辱没了你们刘家的名声。

而刘墉也不负众望,将各项事宜都处理得非常妥当,并提出很多有效可行的建议。

结果他在这个位置上,一做就是六年。

乾隆见他做事严谨,不畏权贵,便觉得让他学政有些屈才,便想给他安排点实差。

于是,刘墉在四十二岁那年,成为太原知府,后来又升到道台。

谁知,正是春风得意的他,即将迎来人生中最大一次的磨难……

巧思妙答

在乾隆中期,清朝官场愈发腐朽,官官相护,事事勾结。

恰巧,刘墉手下有一个县令,就利用职权私吞官银,然后用来谋求私利。

虽然他发现了这件事,但他只是一个小小道台,不敢惩戒下司,也而不敢弹劾上司,夹在中间十分为难。

没想到,这件事情暴露后,刘墉因为“包庇下属”被判处极刑,险些身死牢狱。

因为乾隆体恤刘统勋年老体衰,便网开一面,将他特赦,以待后用。

又过了几年,刘统勋病逝。

年近花甲之年的刘墉,再加上父亲的病逝,他终于明白了为官之道。

从此之后,他做事愈发谨慎,平时多以清廉自居,同时也开始琢磨如何哄皇上开心。

而这段时期的乾隆,也不再浸心于朝政,开始沉溺于诗词书画中。

有一次,乾隆在朝堂之上,问了百官一个问题——这京城内,每天进出多少人,有哪位爱卿知道?

刚开始,有户部的人站出来说:大概有数十万之众。

但乾隆不太满意这个回答,他想要知道一个确切的数字。

这谁能算得清,于是百官面面相觑,都不知道怎么办。

这时候,刘墉站出来,他自信满满地说:“回禀皇上,别看这京城内进进出出的人众多,但算起来不过两个人。”

乾隆问:“这偌大的京城内,怎么可能只有两个人?”

刘墉淡定一笑,说:“因为能进入京城的,要么是男人,要么是女人,所以是两个人。”

乾隆见此,觉得刘墉又在卖弄嘴皮子。

于是,又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这天底下,一年能出生多少人,又有多少人死去?

刘墉也想回答“两个人”,一个是婴儿,一个是老人。

但他突然想到,婴儿也有夭折的,壮年也有早逝的,这么回答就是漏洞百出。

在经过一阵冥思苦想后,他回答说:“大清每年生一个人,死十二个人。”

乾隆听闻后,勃然大怒,冷哼道:“每年只生一个,死十二个,那大清岂不是要亡国!”

只见刘墉丝毫不慌,慢慢解释道:每年出生的人,只会有一个属相,但死的人却包含十二种属相。

面对刘墉的巧思妙答,乾隆非常高兴,便追封他为太子少保,辅佐皇子们读书写字。

虽然影视剧中表现得刘墉与和珅斗得不亦乐乎,但晚年的刘墉,一直在用自己的智慧寻求自保,偶尔耍耍嘴皮子,最终活到八十岁,得以善终。

0 阅读:9
兜兜历史迷吖

兜兜历史迷吖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