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的“叛徒”们,成了苏州人工智能产业的鲶鱼

麴义看金 2025-02-23 13:57:08

苏州人工智能,正在强势生长。

最近关注到苏州三家人工智能公司:

一家是以泳池清洁机器人打开欧美高端市场的“星迈创新”,

一家是将特斯拉一体压铸技术用到咖啡机上的“咖爷科技”,

另一家则是短短两个月便拿下2亿元融资的“乐享科技”。

一个立志“用创新迈向星辰大海”,一个号称“想用马斯克的逻辑,做瑞幸们的生意”,一个呐喊“要创造价值并帮助他人”,看似毫不相干的三家企业背后,他们的创始人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老东家”——

追觅科技。

追觅是苏州公司,全球首发机械臂技术,扫地机器人超越戴森拿下2023年法国“黑五”清洁品类第一,《2024·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榜上有名,雄霸苏州吴中区一角,是当之无愧的“智造新星”。

我们惊奇地发现了一个现象:

自2022年以来,追觅科技接连曝出多名高管出走自立门户,创业后也都势头强劲广受资本追捧,一时之间为社会输送了多名行业人才的追觅科技,俨然成为了苏州智能机器人界的“黄埔军校”。

01.

被资本追逐的“追觅系”创业者

想想这些高管们确实厉害。

追觅现在是头部公司,放弃头部企业的优厚待遇,选择在硬科技深水区进行“二次创业”,这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魄力,而从结果来看,他们确实拥有着再出发的能力和底气。

首先,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这三位追觅前高管的创业战绩:

2022年,追觅科技常务副总裁王生乐离职,创立了星迈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成立仅2年多就估值近20亿元,并接连获得了高瓴、顺为等知名机构的连续重注,A轮融资更是成为2024年截至目前行业内最大的融资交易之一。

同样是2022年,追觅科技创始合伙人吴鹏离职,创立了咖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短短几个月就获得了近亿元的天使轮投资,高瓴更是在后续发展中进行了两轮投资,不断加码。

去年11月,追觅科技又有一名高管出走:公司中国区执行总裁郭人杰离职,创立了苏州乐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团队才9个人,竟然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吸引了IDG资本、经纬创投、红杉种子基金等多家著名投资方入场,融资总金额接近2亿元。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在这三家初创公司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资本竞相押注的推波助澜。

为何离开了头部平台的加成,三人依然能够轻松获得资本青睐呢?

答案或许就在他们共同的履历上。

王生乐在追觅科技待了6年,负责研发、供应链以及大B客户销售业务,和创始人一起将公司做到了几十亿规模体量;

郭人杰是出了名的“天才高管”,带领追觅中国区在短短3年间实现年营收从0到60亿元的突破;

创始合伙人吴鹏则更不必说,全程陪伴了追觅从0开始走向顶峰。

简单来说,三人都见证了追觅从起步到成长为独角兽的全过程,而成功的项目经验、深度参与项目从立项到上市获得商业成功的全过程,正是投资智能硬件、机器人项目时资本所看重的,可以说在追觅金光闪闪的履历,不仅成为了他们个人能力的证明,也为他们带来了资本认可。

02.

离职不离城,为什么还是苏州

有意思的是,出走追觅的几位高管仿佛商量好了一样,不约而同选择了“海外市场+苏州落地”的主体框架,看起来颇有和老东家“打擂台”的架势。

其实不然。

对于“追觅系”前高管们来说,海外市场是他们最擅长和熟悉的领域,选择沿用这样的路径无可厚非,但他们的创业之路绝非是对“追觅模式”的生搬硬套。

正如三家打出的slogan所言,虽然都将目光聚焦海外市场,但在场景细分上却各有千秋。

在已经深耕十年的机器人赛道,王生乐将目光投向了在国外有着广阔市场的泳池清洁机器人赛道,最终凭借出色的产品一举打开了欧美市场,获得了高端消费者市场的一片赞誉。

吴鹏的创业则是源于一次在欧洲的考察,在供应链100%被欧洲垄断的咖啡机行业,他看到了广阔的前景。咖爷科技采用的CPS陶瓷刀盘,能做到恒温恒径、硬度更高、寿命更久、精度更高,每个刀盘的成本更是能至少下降50%。当前,咖爷科技手握200多个专利,其中接近40%是发明专利,是国内首家基于完全自主研发的高效冲泡系统等核心技术的企业。

与前两者在具体产品上发力不同,郭人杰瞄准的是AI消费硬件赛道。这位15岁就进入西安交大少年班的天才大佬从一开始就为自己定下了“做实业,要创业”的目标。因此,郭人杰从创造价值、帮助他人两方面入手,将目光瞄准儿童市场,期待未来新产品落地能够填补家庭场景机器人的空白。

除了海外市场,“离职不离城”也是这几位前高管之间无言的默契。

他们为什么依旧选择扎根苏州?

简单点说,苏州其实是一块隐藏的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地。

我们查了一下资料,2024年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超2300亿元,聚集核心企业近700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超2100家,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其中共有上市企业32家、全球独角兽企业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7家。

今年2月14日,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苏州站)举行。会上,苏州推出一系列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吹响“人工智能+”发展“冲锋号”,全面推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努力建设“人工智能+”城市,加快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并亮出家底,以十多年来在人工智能赛道深耕的成果,邀全球客商共创“智造”版图。

在资本与政策的双重加持下,苏州当前已形成“高校科研+产业孵化+资本赋能”的生态闭环,从“制造之城”到“智造之城”,苏州一直在路上。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并非是单一的产品,而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需要上下游产业链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协作,放眼苏州,不但这条产业链已趋于完善,整个产业生态也在基础设施、资本资金、科研资源、扶持政策的支持下愈发蓬勃。

对于智能制造领域的创业者来说,苏州,实在是充满诱惑力的沃土。

03.

叛徒文化和鲶鱼效应,一场产业的共振

从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的产品突围,到吹风机、吸尘器的高端破局,再到全球化布局的加速推进,追觅科技在苏州的“发家史”堪称行业教科书级别。

尽管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方面表现亮眼,但近年来智能清洁行业整体增速放缓,追觅也同样面临着市场饱和的压力:

同类型产品创新同质化严重,以专利战形式建立起的品牌护城河并不牢靠。可以说追觅最具想象力的时代已经过去。

折损多员大将对于此时的追觅来说或许是新一轮的挑战和考验,但对于苏州来说,智能机器人产业却迎来了新的机遇。

头部企业的人才网络裂变带来了层层递进的创新浪潮,为苏州乃至全国的智能机器人产业注入了新的技术、资本和人才资源。

追觅这场“离职潮”或许不能被定义为简单的人才流动,而是成就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苏州产业进化。

不论是王生乐的泳池清洁机器人,还是吴鹏的智能咖啡机,都推动了智能机器人在垂直场景的深化应用。郭人杰针曾基于三个标准敲定了AI硬件方向,其中第一点就是在基本被验证的品类里去做产品提升,并希望在此基础上跟AI和机器人有一定的结合。

追觅前高管们带着丰富的技术研发和商业化经验,借助与老东家潜在的竞合关系,为苏州智能机器人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也为苏州在具身智能、消费级机器人等领域形成全国甚至全球影响力创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追觅系”高管们的离职创业,不仅是他们个人职业的华丽转身,更是苏州智能机器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正如硅谷的崛起离不开“叛徒文化”,苏州的机器人产业生态也需要这样的“鲶鱼效应”。

当技术精英、资本关注与政策红利在此交汇,一座城市的创新基因正在不断显现。或许在不久的未来,人们提到苏州将不仅是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式浪漫,更是智能制造的创新策源地,是硬科技创业者心目中的新宝地。

0 阅读:4
麴义看金

麴义看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