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企业,常州身上最硬的一片龙鳞

麴义看金 2025-02-08 13:40:38

01.

今年常州的新春第一会有些特别,叫“企业发展大会”。

正月初八当天,也恰好是常州第三个法定“常州企业家日”。

大会现场邀请来了中天钢铁等代表性企业发言,还表彰了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代表。

把企业如此隆重地放在新春第一会的“C位”,树立的导向足够鲜明:

常州将坚定不移地做强实体、做大产业、做优企业,为企业家撑腰鼓劲,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

为何常州把企业看得如此重要?

从一组“86999”的数据中就能看出来:

民营经营主体贡献了常州80%以上的税收,贡献了超60%的地区生产总值;民营企业贡献了超90%的就业岗位,超过90%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占全市经营主体超九成。

也正是因为广大企业的巨大贡献,常州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10813.6亿元,增长6.1%,苏南第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6%,税收占比连续两年全省第1。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产业集聚度全国第3、投资热度连续三年全国第1……

这里面有个数据很关键,税收占比连续两年全省第1。

税收占比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数据,占比越高,说明财政收入中来源于企业和个人经济行为的部分越多,地区经济活力、企业活力也就越强。

2023年,常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0.3亿元,税收收入585.3亿元,税收占比高达86.0%,高居江苏各市之首。

2024年,这一占比为84.1%,依然稳居江苏之首。

说个冷知识,全国26座万亿GDP城市中,也只有杭州和北京能够优于常州。

而突出的税收占比优势,主要来源于活跃且稳定的市场主体,官方数据显示,常州新办经营主体三年存续率全省领先,说明有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愿意扎根常州。

目前常州拥有实有经营主体86万多户、企业近30万户,当中营收超十亿的企业有151家、超百亿企业有20家、超千亿企业有3家,企业所得税增速苏南第1。

过去一年里,常州企业还迎来数与质的双重跃升,上市公司突破100家,新增A股上市企业数量并列全省第1、全国第3。高新技术企业净增700多家、总量超5400家,高新技术产值占比59.1%、全省第1。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67家、总量达23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新增7家、累计39家。

全市共有9家民营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1家民营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

因企而盛、依企而兴,是常州的生动写照。

02.

回望历史脉络,作为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的常州本身就自带创业和实干基因:

1906年,由吴幼儒创办的晋裕布厂成为常州第一家具有近代工业色彩的工厂。

其后数十年间,盛宣怀、刘国钧等一众先驱拉开了常州工业发展的序幕,一批纺织、印染、机器制造、粮油加工工厂拔地而起,推动常州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重要发源地。

▲武进纺织机械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常州“小桌子上唱大戏”,探索出了“一条龙”的发展模式。

所谓的“一条龙”,就是如今“产业链”概念的雏形:

以关键产品为中心,把分散的企业组织起来进行工序整合,打造出一套高效的协作体系。

常州人率先从灯芯绒入手,梳理全市灯芯绒产业链上的纺、织、割、印染等工艺环节,把涉及各道工序的企业拧成“一条龙”,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1979年7月,常州灯芯绒在全国首次优质产品评比中,荣获全国绒类产品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通过把企业凝聚成产业集群,常州构建了拖拉机、灯芯绒、卡其布、花布、化纤、收音机、塑料、玻璃钢、自行车等产业链条,打造出以“九条龙”为特色的工业体系。

八十年代,抓住“农转工”机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彼时的苏锡常地区凭借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聘请了大批上海企业的技术人员到乡镇企业担当技术顾问,推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这种经济模式就是著名的“苏南模式”。

常州也一度成为乡镇企业重要发起地和全国工业明星城市,甚至掀起了“中小城市学常州”的热潮。

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里,常州同样走在探索民营企业发展的前沿:全省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在常州颁发、第一家私营企业在常州开办、第一家私营合资公司在常州注册。

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奔赴常州、扎根常州。龙城大地上,创业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行业单项冠军以及科创型企业不断涌现,推动工业规模超2.2万亿,工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度全省第1。

从百年前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今天的常州已经成长为工业“巨无霸”,一举包揽绝大多数工业门类。

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7个,207个中类有191个,666个小类有606个,工业体系之完备、门类之齐全、配套能力之强全国少有,这也是常州发展的底气和信心所在。

而伴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强势崛起,常州在一众城市中再次脱颖而出。

2022-2024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分别突破5100亿元、7680亿元和8500亿元,即将叩开“万亿级产业”的大门。2024年,常州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居于全国第三,投资热度连续三年全国第一,被工信部授予“中国新能源之都”产业名片。

截至目前,常州共集聚江苏时代、理想汽车、天合光能等在内的产业链企业3400余家;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全国第一;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的龙头企业中有4家布局常州,动力电池销量约占全国1/5;2024年新能源整车产量近80万辆,约占全省70%,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超4500亿元;光伏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接近全国1/10。

常州人这些年最喜欢的那句豪言壮语正在被不断印证:

如今,最好的“时与势”聚于常州。

03.

“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实体经济就是它深埋地下的根,根深自会枝繁叶茂。”这是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强调的一番话。

把企业发展大会作为“新春第一会”,也是常州对外释放的一个关键信号:

要把实体经济作为城市必须坚持的“长期主义”。

并且,常州选择的路径不仅在于坚守,还要用几个"硬核"优势为这棵大树浇灌养分。

第一,是城市能级不断跃升的姿态优势。

不久前,国务院正式批复《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城市定位上,常州被定义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功能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还强调常州要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规划》明确指出,常州将打造“两湖”创新区、常州科教城、高铁新城三个产业创新核,引入高等级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功能。同时,统筹布局六个制造业发展片区,抢抓新工业、新能源等机遇,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

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全面接轨南京都市圈、一体共建苏锡常都市圈,多重战略机遇叠加之下,常州有望成为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节点城市。企业在常发展,就能获得更多发展平台、赢得更大发展优势。

第二,是区位枢纽质变提升的通道优势。

常州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公铁水空管”运输方式齐全的地级市,是全国唯一一个机场、高铁、高速、水运4种运输方式在15分钟左右能够完成转换的城市。

常泰长江大桥上半年就将建成通车,这座世界级工程将彻底打通长三角中轴"任督二脉",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

未来,从常州出发,1小时直达上海、南京、杭州,3小时覆盖长三角核心城市群。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物流成本降低至少15%,而供应链响应速度却能提升30%以上。

这种"枢纽红利"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

宁德时代在溧阳先后投资五期项目,投资总量超400亿元,短短数年就打造出了常州首家世界级“灯塔工厂”;去年10月,理想第一百万辆整车正式下线,历时58个月达成百万辆里程碑,成为国内首家达成这一成绩的新势力车企。

用企业家的话说,“依托常州的区位优势,企业能够更快抵达市场,而市场也能更快反哺创新。”

第三,是营商环境持续向善的政策优势。

新年第一会上,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常州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鼓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指出要营造理解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发展环境。

不仅如此,这些年常州还连续出台《关于加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提升民营企业“话语权”。

常州市工商联连续8年实施两轮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累计培训人员超5.4万人次,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地方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典型做法全国推广。

可以说,常州始终把企业视为最宝贵的财富,如今以一座城市的礼遇致敬企业家群体,当中的用意不言自明:

企业兴、城市兴,城市强、企业会更强。

期待常州的企业,和这座城市一起创造更大的辉煌!

0 阅读:361
麴义看金

麴义看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