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亿的常熟,如何迈上更高的台阶?

麴义看金 2025-02-06 13:38:33

在江苏,县域经济的天花板一再被突破。

百强县市综合实力排行榜单前十里,江苏独占6席。

常年“霸榜”首两位的“五千亿县”昆山、江阴之后,紧跟着的就是张家港和常熟。

刚刚还听到一个好消息,常熟的GDP迈上3000亿的新台阶。

根据官方最新公布的数据,2024年常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79.10亿,同比增长达6.2%,牢牢占据着百强县的第一梯队,综合实力位居百强县市全国第四。

当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增速逐渐趋稳,常熟以6.2%的GDP增速交出了一张亮眼答卷,以不足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贡献了超全国千分之二的GDP。

低调的常熟,或许正在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江南样本”。

常听人说苏州有三大法宝: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园区经验,但实际上,以“江南福地”而闻名的常熟同样为苏州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宝贵经验。

作为改革开放后全国设立的第一个“县级市”,常熟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走出了一条“碧溪之路”。在当时,常熟碧溪镇提出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改造旧乡村”的乡镇工业化发展思路,常熟农民们以羊毛衫生产为起点,开始兴办起一批纺织厂和其他乡镇企业。

1983年以前,常熟市的工农业总产值每年以1亿到2亿元的增量递升。而从1984年起,工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超过10亿元,平均年递增22.3%。其中的主要原因正是当地蓬勃发展的乡镇工业。到了1989年,常熟当地的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5%,乡镇工业成为常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历经数十年的蜕变发展,如今的常熟不光有纺织的“一根丝”,还发展出了以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三大支柱产业。“一根丝”、“一辆车”、“一件装备”占据了常熟经济的半壁江山,堪称常熟人的“三驾马车”。

2024年,三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3165.7亿元,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1069.13亿元,同比增长3.3%;纺织服装产业产值572.89亿元,同比增长10.5%。

有些读者可能会好奇,如此传统的产业,如何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秘诀就在产业的升级创新上。

2012年11月,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落户常熟,这家公司由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捷豹路虎汽车共同出资组建,也是国内首家中英合资的高端汽车企业。

彼时,当地的汽车产业链还停留在生产雨刷器、座椅套等低附加值产品的阶段。十多年间,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常熟已经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

汽车产业链覆盖整车及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座舱系统、汽车电子、车身系统、底盘系统等“六大门类”,形成了全链条布局、全产业配套、全流程供给的“制造+服务”发展生态。

如今,常熟集聚了奇瑞捷豹路虎、丰田系、大陆系、马勒系、英特模等整车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400多家,形成了超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

而当前,常熟正在瞄准新能源汽车发力卡位,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汽车电子(智能网联)、智能座舱及相关服务等新兴领域产值达到1500亿元。当前全市已有85%的规上车企切入新能源赛道。

在纺织服装产业上,常熟不仅发展出了以服装城为首的产业集群,还走出了一家纺织服装领军企业——波司登。作为这几年在羽绒服品类打出知名度的“国民级”品牌,其羽绒服销量连续29年中国市场销量第一,产品畅销全球。

而比卖羽绒服更厉害的,是波司登的服装智能工厂以及服装供应链智慧协同体系。

去年,波司登集团旗下江苏波司登科技有限公司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数字驱动品牌服装“研产供销服”全生命周期智慧运营案例,入选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国典型,是行业唯一的入选案例。

在技术创新上,波司登首创行业自动充绒、自动包装、自动模板等关键技术装备,建成行业领先的中央智能配送中心(CDC)和高端多功能羽绒服装智能工厂。并通过自主研发服装GiMS物联网解决方案,建立链接上下游高度集成的供应链管理协同平台,系统链接资源管理ERP、AI产品研发、生产制造MES等,运用AI大模型技术、管理驾驶舱、供方管理平台、采购线上化等数字模块,实现由市场拉动生产的“以销定产”供应链管理模式。

名词很多,技术很复杂,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运用高度自动化的智慧工厂以及AI大模型、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使得从设计研发到生产运输等服装全流程的生产效率得到质的飞跃。

据统计,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当前服装头样开发时间从100天降至27天,样衣研发降本60%以上,生产效率快反周期从21天减少到12天,运营效率大幅提升。

在波司登的引领下,常熟率先吹响了服装产业的数智升级号角。截至目前,常熟已经助力全市7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提升35%,产品制造周期缩短19%。

不仅如此,数智融合升级也早已成为常熟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质量的发展共识。2024年,常熟完成“智改数转网联”项目541个,新增国家级5G工厂3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家、智能车间26个。

这种"链主引领+本土升级+新兴卡位"的立体化升级模式,让常熟在守住制造业根基的同时,完成了从传统制造向创新集群的关键跨越。

以“三驾马车”为主要发展引擎,去年常熟的工业成绩单相当漂亮:2024年,常熟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11.37亿元,首次突破4900亿元,同比增长2.8%;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9.63亿元,其中工业投资324.24亿元,同比增长13.5%,总量连续六年保持苏州十县市(区)首位。

其实一直以来,常熟在产业布局上就始终引领着潮流。

以常熟的声学产业为例,2020年,由中国声学学会、南京大学、苏州市政府共同发起的“苏州·中国声谷”正式落户苏州常熟经开区,规划总面积12.77平方公里,并纳入了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

从成立建设以来,中国声谷已引进150多个产创项目,总投资达270亿元,先后引进10多个两院院士在内的国际顶尖人才团队,联合共建多个前沿创新平台,形成覆盖声学全产业链的生态布局。

2023年,常熟市声学产业规上产值达459亿元,产学研合作平台达11个,声通信产业集群成为全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声学产业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

而在今年年初的一次大会上,常熟再次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1月16日,常熟举行了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暨专精特新“育林参天”项目启动仪式。

“育林参天”,就是要把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当作树苗来精心呵护,通过开展播种、护苗、育树、造林、参天五大专项行动,让小企业“成材”,让大企业“参天”,加快构建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企业矩阵。

并且,常熟还明确了“十百千万”的阶段性目标:力争三年内,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50家;专精特新企业实现翻一番;实施工业投资项目1000个;培育科创型企业10000家……

三年内培育上万家科创型企业,对于刚刚站上3000亿台阶的常熟而言,这些目标既是一种挑战,也是对未来登上更高台阶的提前谋划和布局。常熟的故事,从来不是一场数字的狂欢,而是一粒种子在土壤深处的生长。

就像经济学家丹比萨·莫约曾经说的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当人们再次谈论起县域经济时,能够想起这一片片在江南水土里长出的“产业森林”。

0 阅读:0
麴义看金

麴义看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