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姚文元临终前,为了不连累子女,他学了一次武则天

文史达观 2024-11-20 17:39:36

1996年10月,对于65岁的姚文元而言,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转折点。

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铁窗生涯后,他终于重获自由,走出了那扇将他与世隔绝多年的大门。然而,那份迟来的自由并未如他所愿,带来轻松与释然的日子。

相反,姚文元深知,自己曾经的过往可能会给子女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纷扰和困扰。

于是,出狱后他选择了隐姓埋名,以一种近乎遁世的态度,开始了自己的晚年生活。

起初,他在湖州度过了一段低调的时光,并为病逝的妻子金英在上海青浦区福寿园购置了墓地。

随后,在三个女儿的轮流照顾下,晚年的姚文元开始将大量的精力用在了写作上。

在经过几年的努力下,他终于完成了42万字的回忆录。

以文出道,登顶巅峰

回忆录不仅倾注了姚文元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更是详细阐述了他从1956年至1976年的政治历程,以及特殊时期的所见所感,对后世影响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出狱后的姚文元生活十分淡然,态度也很从容。同时为了不连累子女,晚年的姚文元甚至学了一次武则天,低调地处理了身后事。

那么,如此一位广为人知的人物,其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文献记载,姚文元1931年12月11日出生于浙江诸暨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喜欢文学艺术,也正因如此,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姚文元是个活跃的社会参与者,他在不少地方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从中国作家协会到上海市卢湾区团工委,这些工作不仅让他接触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让他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广泛的人脉。

但真正让国人知道姚文元这个名字的,是那场特殊时期的运动。

在那场运动中,姚文元以其特殊的“写作爱好”被卷入其中,成为运动的关键人物。

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出色的文笔,撰写了一篇篇激情四溢、极具煽动性的文章和讲话稿,为运动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实,早在1957年,姚文元就凭借一篇《录以备考──读报偶感》的文章开始崭露头角。

后来,更是写出了大量的不合时宜的文章,但正是这些文章的指向,得到了一个人的青睐。

后来,在那个人的指点下,姚文元又写出了那篇著名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那篇文章的影响力之大,犹如一颗巨石被投进了湖面,一下子荡起了不小的波浪。从此,姚文元的名字开始被更多的人所知,他也因此迈入到了高层。

1966年,姚文元的权力达到了巅峰,那时起他与同伙共同策划了上海的“一月风暴”,后来迅速席卷全国,开启了整个运动的序幕。

认识错误,积极改造

历史滚滚向前,进程也非个人所能左右。尤其是不合时宜的做法,注定要被时代否定。

那场运动结束后,姚文元等人的阴谋败露,在经过一系列法律审判后,姚文元以多项罪名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在监狱的日子里,姚文元展现出了出乎意料的配合态度。

他主动开口,揭露了大量那个特殊时期的内部秘密,为案件的审理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证据。

这样的举动,虽然不能完全抵消他的过错,但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减轻了他的罪责,使得他在运动成员中受到的刑罚相对较轻。

在监狱生活中,姚文元虽然失去了自由,但他的生活条件却并不算太差。

当时他能够接触到报纸和新闻联播,这让他有机会重新找回读书写作的乐趣。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都会沉浸在书海中,寻找着那份久违的宁静和思考。

此外,监狱也允许他按照规定与前来探监的妻子金英相见。那些难得的相聚时刻,成为了他在那段艰难岁月中的一抹亮色。

只是遗憾的是,1996年10月,当姚文元刑满出狱后,妻子却在一个月前病故了,这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可能也正因如此,姚文元深知愧欠妻子太多,出狱后他过得十分低调、淡然,甚至隐性埋名,几乎都不出家门,后来更是潜心开始写回忆录。

在安顿妥当后,姚文元为了弥补妻子,特意在上海青浦区福寿园购置了一块墓地。

且在购置墓地的过程中,他亲自选定位置,十分仔细。墓地选好后,还低调地处理了妻子的丧事,并为其立了一块碑。

墓碑上刻着“慈母金英之墓”几个大字,下方署着三个女儿的名字。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墓碑上不仅没有姚文元的名字,甚至连3个女儿的名字前,都未冠上“姚”姓。

这一细节,其实正是姚文元深思熟虑后的安排。

低调做事,隐秘悼念

他知道自己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他不希望自己的名字给子女带来任何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他选择了这种方式,将自己默默地隐藏了起来。

同时,为了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和两人一起共度的岁月,擅长文字创作的姚文元还特意给妻子填了一首词《蝶恋花》,刻在了墓碑的背面:

遥送忠魂回大地。真理真情,把我心涛寄。碑影悠悠日月里,此生永系长相忆。

碧草沉沉水寂寂。漫漫辛酸,谁解其中意?不改初衷常历历,年年化作同心祭。

词中一连用了“悠悠”、“沉沉”、“寂寂”、“漫漫”、“历历”、“年年”六个叠词,一方面表达了用情之深,另一方面也传达了内心的孤寂。

尤其是最后一句,“不改初衷常历历,年年化作同心祭”,更是表达了他对妻子坚定不移的爱情和无尽的思念。

姚文元的晚年生活,致力于撰写回忆录,虽然生活很平淡,但其内心应该是充实的。

另外,组织考虑到他的生活状况,每月还特意为其发放了4000元的养老费,并配备了一名护工照顾他。

2005年12月23日,姚文元在生命走到了尽头。

当三个女儿围在它的身边讨论其后事时,姚文元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他决定与已故妻子金英合葬一处,并不单独为自己选墓地和立碑,他要模仿历史上的武则天,采取低调而隐秘的悼念方式。

这看似随意的安排,其实正是姚文元的精心安排,他其实在很早之前就一定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

或者说,当时在给妻子金英选墓地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自己的以后了。这一点,从他那认真精心的态度上,即可略见一斑。

读者们,关于“姚文元的后事处理”,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0 阅读:191
文史达观

文史达观

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