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VS攀枝花,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钛都?

晓山看旅游攻略 2025-01-29 04:12:03

钛,作为21世纪的“战略金属”,其产业地位不仅关乎城市经济命脉,更象征国家高端制造的话语权。中国钛产业版图中,宝鸡与攀枝花的“钛都之争”持续多年,两城分别以“中国钛谷”与“中国钒钛之都”自居。

攀枝花的钛产业始于其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作为全球最大的钒钛磁铁矿聚集地,其钛储量占全国93%、世界35%。1965年因三线建设而兴,攀枝花以钢铁立市,钛作为伴生矿长期处于“配角”地位。直到21世纪初,国家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攀枝花钛产业才逐步从选矿向钛白粉、海绵钛等初级加工延伸,但深加工能力长期滞后。

宝鸡则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这座西北工业重镇自1965年成立宝钛集团(原902厂)起,便承担国家战略金属研发使命。尽管本地无钛矿,但依托三线建设时期的技术积累,宝鸡逐步构建起从海绵钛熔炼到高端钛材制造的完整产业链。2023年,宝鸡钛材产量占全球33%,成为全球最大钛加工集群。

攀枝花是“资源驱动型”的起点,宝鸡则是“技术驱动型”的典范。前者坐拥“钛矿之都”的天然优势,后者凭借工业基因实现“无中生有”。

攀枝花以钒钛磁铁矿为核心,2023年钛精矿产量超300万吨,占全国68%。然而,其产业集中于前端:钛白粉产能占全国25%,海绵钛产能仅2万吨,高端钛材几乎空白。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问题突出。

宝鸡则构建了全球最密集的钛产业集群:600余家钛企覆盖熔炼、锻造、轧制、复合材料等全环节,形成“海绵钛—钛铸锭—钛材—终端产品”的完整链条。2023年,宝钛集团钛材产量全球第一,主导制定国内90%以上钛标准,并突破载人深潜器钛合金球舱等“卡脖子”技术。

攀枝花依赖攀钢等国企,中小企业多集中于低端选矿;宝鸡则形成“链主+专精特新”生态:3家省级链主企业引领,13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填补细分领域空白,如新钛程的爆破复合板、鑫诺特材的医用钛合金。

2023年宝鸡钛产业产值640亿元,攀枝花未披露具体数据,但钛白粉产值约200亿元,附加值差距显著。

攀枝花的技术突破集中于资源综合利用。例如,攀钢集团开发氯化法钛白粉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但高端钛材研发仍依赖外部合作。其产业瓶颈在于:高品位钛矿匮乏(原矿TiO₂仅5%)、环保压力大、深加工人才短缺。

宝鸡则聚焦“应用创新+材料革命”。宝钛集团研发的万米载人球舱钛合金,使中国深海探测跻身世界前列;民营企业如科辉钛业研制的亚洲最大钛合金锻件,突破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技术。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跨界融合”:钛材已渗透至新能源(氢燃料电池双极板)、消费电子(折叠屏铰链)、生物医疗(无毒植入钛合金)等新兴领域。

宝鸡拥有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5家国家级平台,2023年R&D投入占比达4.2%;攀枝花虽设立钒钛研究院,但企业研发强度不足1%。

2023年宝鸡GDP 3,300亿元,攀枝花2,140亿元。钛产业对宝鸡GDP贡献率19.4%,攀枝花约9.3%,显示前者更依赖钛业驱动。

宝鸡聚集钛产业研发人员超1,000人,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输送技术人才;攀枝花仅有四川钒钛学院,高端人才外流严重。

宝鸡三甲医院数量(6家)远超攀枝花(3家),鑫诺特材的医用钛材占全国25%,形成“产学研医”闭环;攀枝花医疗钛应用尚处空白。

宝鸡坐拥陇海铁路与宝成铁路交汇点,2小时航空圈覆盖西安、成都;攀枝花地处川滇交界,物流成本高出宝鸡30%。

宝鸡的问题在于原材料依赖。其海绵钛80%来自攀枝花,若攀枝花提升深加工能力,可能截流上游资源。但宝鸡正通过技术壁垒巩固优势:投资17.6亿元的宝钛工业园技改项目将提升高端钛材产能至10万吨/年,并布局钛3D打印、超导钛合金等前沿领域。

攀枝花规划到2025年建成全球最大绿色钛基地,通过尾矿回收、氢冶金等技术降低能耗。但产业升级需突破资金与技术双重瓶颈:2023年攀西钛产业基金规模仅50亿元,不足宝鸡的1/5。

宝鸡可输出技术、攀枝花提供资源,共建“攀西—宝鸡钛产业走廊”。例如,宝鸡力兴钛业已在攀枝花投资15亿元建设海绵钛基地,实现资源与技术的互补。

0 阅读:3
晓山看旅游攻略

晓山看旅游攻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