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上科技之巅:面向未来的200项颠覆性技术创新

新兴科技是个圈 2024-07-04 13:03:15
本文摘录自:《科技之巅(20周年珍藏版):全球突破性技术创新与未来趋势》1899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在麻省理工学院创刊,作为世界上最权威的独立科技商业媒体之一,它以洞察、分析、评论、采访和现场活动为全世界的读者阐释着最新技术及其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权威性不仅得益于其自身与世界一流的科技机构的密切关系,还来自其编辑团队具备的深厚的技术知识、以极广阔的眼界看待新技术的能力,以及他们持续触达着全球最领先的创新者和研究者 —— 这项特性是无与伦比的。2001 年,正是这样的一支专业编辑团队发起了一项针对前沿技术的评选活动。除 2002 年因为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做适当调整而空缺之外,这项备受全世界读者关注的评选已经持之以恒地进行了 20 余年。每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编辑们都会挑选出最有可能改变世界的 10 项新技术—它们必须是新兴的,于是这份技术清单也因此被称为 The 10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TR10),即“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谁在持续观察突破性技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编辑团队将自己的目标设定为:以深度报道揭示正在发生的事件,并以此使读者们为即将发生的未来做充分的准备。如此“高能”的编辑团队由一位总编辑带领,就如同现任总编戴维·罗特曼(David Rotman),他每日花费大部分时间思考和找寻“什么样的故事和新闻类型对读者最有价值”。令他头疼的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读者是一群见多识广的、还永远对新兴技术保持好奇的人,这无疑让他的日常工作难上加难。所以,戴维·罗特曼只能在艰难思索的空隙里想起自己另外的身份—一位专业作者,同时也是一名读者,他本人的近期关注和兴趣点是化学、材料科学、能源、制造业、经济学的交叉领域。既然戴维承担了最难办的任务,团队中的 3 位高级编辑就能够专心致志地发掘各自领域里最新的技术发展和它们背后富有强烈吸引力的、独一无二的故事了。安东尼奥·雷加拉多(Antonio Regalado)、阿比·奥尔海泽(Abby Ohlheiser)和威尔·道格拉斯·希文(Will Douglas Heaven)分别负责发掘生物医学、数字文化和人工智能方面的深度文章。安东尼奥·雷加拉多算得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老员工了,他在 2011 年 7 月从巴西远道而来,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高级编辑加入这个工作团队。在圣保罗时,他为《科学》(Science)和其他出版物撰写有关拉丁美洲的科学、技术文章。更早之前,安东尼奥是《华尔街日报》的科学记者,后来才成为一名赴外记者。阿比·奥尔海泽主要聚焦互联网文化,是对应领域的资深编辑。她深耕数字文化多年,曾为《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和《大西洋连线》(The Atlantic Wire)做对应领域的数字生活报道和特约撰稿人。关于持续热门的人工智能领域,团队内的专家是威尔·道格拉斯·希文,他拥有帝国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曾深刻地体会和机器人团队协作的别样感受和乐趣。威尔负责《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关于AI新研究、新趋势的解读,并与所有读者分享技术及其商业化背后的故事。另外,对《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数字编辑总监尼尔·弗思(Niall Firth)来说,他需要操心的繁杂事务与总编戴维截然不同,唯一的共同点也许只是“艰巨性”。尼尔需要监督《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所有的在线新闻,还需要管理整个报道团队。他常驻伦敦,因此这些任务全部是“在线”完成的。尼尔在加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前,曾担任《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周刊的首席新闻编辑兼科技编辑。尼尔带领的记者团队同样各有所长、各司其职,其中塔尼娅·巴苏(Tanya Basu)、杰茜卡·哈姆泽洛(Jessica Hamzelou)、艾琳·郭(Eileen Guo)这3位女性作为高级记者分别负责人类与科技领域、生物医学领域、专题特写和调查的采编工作。塔尼娅作为经验丰富的科学编辑,有着非常丰富的健康和心理学学科报道经验,加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后,她便聚焦报道人类与技术间的交叉互动。杰茜卡·哈姆泽洛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高级记者,主要负责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采编工作,她与安东尼奥配合无间。艾琳·郭可能是这个团队中最酷的一员,她作为一名自由记者持续着与团队的合作。她主要负责专题报道和调查报道,对于科技行业是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这个问题,艾琳总能产出深刻的见解。另外,还有 4 位记者对《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编辑团队功不可没:泰特·瑞安-莫斯利(Tate Ryan-Mosley)参与团队中大部分播客和数据新闻项目;里安农·威廉斯(Rhiannon Williams)负责团队中唯一的科技通信栏目;凯茜·克朗哈特(Casey Crownhart)是材料科学研究院出身,她专注于可再生能源、交通和如何使用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帕特里克·豪厄尔·奥尼尔(Patrick Howell O'Neill)在加入团队之前,曾负责硅谷和华盛顿特区的网络安全工作,因此他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团队中,作为网络安全记者关注着“网络安全”“互联网如何改变世界”等相关话题。“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进化论正如“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评选的核心标准是一贯不变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编辑团队也一直抱持着足够的热情面对每一年的评选。记者和编辑们总是从主题调研开始,从医学到能源,再到数字技术,足够广泛的议题才能保证评选的客观和全面。对于科技对生活的改变,成员们将讨论和考评那些已经悄然发生的细节,以及尚未发生、但迅速将至的可能性。回望近年来的年度评选,我们不难发现,编辑团队坚持挑选那些能够真正改变人类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技术突破,并且着力避免那些经不起推敲,但易于迷惑众人的、过度炒作的技术陷阱。 2019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团队邀请比尔·盖茨作为客座评选人,一同筛选出这份使世界更加美好的突破性技术清单。2022 年,连同评选结果,《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还推出了第一个社论播客 DeepTech,多方位地带领读者探索全世界范围内最雄心勃勃的科技人物、地点和想法。从 2021 年的评选结果中,我们能强烈感受到中国在突破性技术方面的亮眼表现,如 TikTok 推荐算法和超高精度定位。自 2016 年在中国推出以来,TikTok(抖音)仅使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便成长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社交网络之一。关键原因即是其算法——特别擅长将相关内容提供给具有特定兴趣或身份的目标用户社区。TikTok 的新创作者们能因此快速获得大量浏览量 ,用户们能轻松获取多类型的、引起自身兴趣的内容,这成为 TikTok 的惊人增长的关键技术力。全球的其他社交媒体公司,都争先恐后地复制这样的功能。在实现超高精度定位这项技术中,于 2020 年 6 月完成,同年 7 月 31 日正式开通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当仁不让地撼动了世界高精度导航定位的格局,成为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而 2022 年的最新结果显示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对整个生命科学的研究和投资投入了近乎无限的关注,尤其在基因组测序、AI 蛋白质折叠、疫苗研究方面十分突出;另外,我们对再生能源、核聚变等问题的关注度也达到历史高峰;对于数字技术的洞察越发深入,例如终结密码、PoS 权益证明以及 AI 数据生成技术的涌现。这些技术都对真实世界的生活或近或远地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起到重要影响。当然,随着“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结果发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也公布了媒体用户们对来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的预测结果:衰老时钟以 41% 的得票率位居第一;其次是 AI 驱动机器人,得票比例为 28%;第三名则是元宇宙,得票率为 20%;第四位是得票率为 11% 的 NFTs,即非同质代币。《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就像一个专注的未来学家,它深切明白,未来主义的意义不在于猜测未来,而在于挑战人类现有的想象;这样,在未来到来时,人们才不至于措手不及。“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成为未来学家手中的“魔杖”,带领所有的关注者们一同预先体验能够改变未来的新兴科技。特别对话《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前主编、“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评选发起人贾森·庞廷(Jason Pontin)说明:为叙述简洁方便,以下对话文字遵循以下约定。TR10 为“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简称;DT 为本书作者 DeepTech 的简称;JP 为对话对象 Jason Pontin 的简称。DT:“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评选是于 2001 年首次推出的,当时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而创建的?有什么具体的触发因素吗?JP:每年列出 10 项突破性技术的理由很简单。每年我们都会看到多种新兴技术,其中的许多是基于突破性科学的技术。我们相信,如果能提供一份经仔细筛选后的“最重要技术”的列表,我们的读者将会从中获益良多。而这份列表的格式几
0 阅读:0

新兴科技是个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