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只有沉浸在快乐之中,才能够达到宴饮的目的。
《礼记.曲礼》中有“当食不叹”的规矩,汉代刘向在《说苑.贵游》中说:“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也。”可见古人对宴饮气氛的重视。
为烘托宴饮气氛,同时也为了表达宴饮之时的快乐之情,人们就会经常利用音乐的形式来抒发宴饮之时的感情。
先秦时期,当主人在宴饮上请客人喝酒时,手里拿着点燃的蜡烛,另一只乡抱着备用的烛炬,在前面领路,客人起身谦让时,主人将烛火交给仆人,并和客人作楫礼让,还互相唱着诗歌。主人借歌声表达对客人的诚意,客人用歌声抒发自己的内心感谢。
周代贵族在宴饮之时使用的传世乐歌非常多,如《诗经》中的《鹿鸣》、《伐木》、《南有嘉鱼》、《噫嘻》、《振鸳》、《丝衣》等都是宴饮之时所唱的歌曲。
所以我们读诗经时那种韵律美,特别让人着迷。
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中,发了一套震惊世界的乐器,那套65件(钮钟19件,甬钟45件、钟1件)组成的编钟,编制齐全,制作精美,音域宽广,依大小顺序排列三层,悬挂在曲尺形的铜木钟架上。编钟低音浑厚,中、高音悠扬,12个半音齐全,能演奏各种乐曲。这套乐器完全按照墓主人生前宴饮作乐场景安放的。通过这些乐器,我们能想象当时的宴饮音乐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明代,宴饮音乐大多采用杂剧的音乐曲调填词,如《开太平》、《大一统》、《安建业》等宴乐,这些宴乐主要是用歌颂当朝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宣扬国威,祝福皇帝长寿健康,歌唱都城繁荣等。后来,一些少数民族前来朝贡之时,为了炫耀中原的强大和富饶,在招待外国使节的酒宴上,还要兼用大乐,细乐,舞队,奏《醉太平》、《朝天子》之曲。
现代社会已把音乐分为喜乐和哀乐两种了,在喜庆的场合,人们会歌舞升平,用歌声和乐器演奏欢快喜庆的歌曲烘托气氛,表达人们的喜悦和幸福。
而在悲伤的场景,那声声如泣的哀乐,就是人们内心的倾诉,寄托人们想说而无法表达的情感。
总之音乐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