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在第一届人大会议开始之前,毛主席请郑洞国到家里来吃饭聊天。
碰到这事儿,郑洞国心里头是又惊讶又高兴,他压根儿没想过毛主席会这么看重自己。
那天晚上,郑洞国因为心里太紧张,一直在琢磨自己该怎么做才对,怎样才不会搞砸事情,结果翻来覆去一直到天亮才感觉困,睡了一会儿。就因为这样,他第二天迟到了。
这种情况对他来说几乎不可能发生,但偏偏在毛主席请他的时候,他迟到了。他心里特别过意不去,好几次跟毛主席道歉,不过毛主席并没责怪他,还让他入座,接着就聊起天来。
你是不是已经51岁啦?
郑洞国听完心里乐开了花,连忙点头向毛主席表示同意。
这个问题是怎么来的呢?为啥郑洞国会那么开心呢?
咱们国家有很多出色的将领,可为啥毛主席偏偏请了郑洞国来参加这场宴会呢?
【抗日名将-郑洞国】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把华北地区当成了目标,打算在短时间里占领那里。国共两党在日本人的压力下,很快商量好一起对抗。蒋介石看到敌人来势汹汹,就赶紧派兵去重要的古北口跟日军打仗。但由于实力不够,没多久军队就缺枪少弹,伤亡也很惨重。
郑洞国带着队伍火速赶到前线帮忙,一到那儿,没顾上休息就立马加入了战斗。郑洞国的兵跟之前的部队一样,手里没啥好家伙,装备差劲儿,跟日军那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队伍比起来,心里想使劲儿,可实力上真跟不上。
战斗发生在寒冷的冬天,土地冻得硬邦邦的,根本没法挖战壕建工事。战士们没有厚衣服保暖,也没有坚固的建筑物遮挡,只能靠着古老的长城当掩护,用自己的身体和敌人拼死战斗。
日军的武器非常先进,他们用厉害的地面武器发起攻击,还开飞机轰炸中国军队的地方,郑洞国带领的军队实力不够,根本没法跟他们抗衡。
不过郑洞国哪会轻易把阵地拱手让给敌人,他带着队伍,靠着坚定的决心,一直跟敌人死磕。他明确告诉大伙儿,一定要拼死守护这片土地,绝不让敌人得逞。虽然战斗中好几次都险些让敌人占了便宜,但最终还是守住了。
靠着顽强的毅力,两边打得难解难分,日军想快速打赢的打算落了空。可就在这时,蒋介石突然说要先稳定国内才能对抗外敌,结果郑洞国他们好几个月的辛苦都白费了。
抗日战争一打响,郑洞国就被叫回部队,不再搞训练,而是继续带兵打仗,保卫保定。在战斗中,他们遭到了日军三个主力团的猛烈进攻,郑洞国赶紧制定了防守计划。
郑洞国靠着漕河这个天然难关,建了好几道防线,士兵们靠着大自然给的藏身地和人造的防御设施,一次次地把日军猛烈的冲锋给顶了回去。
打死了好多敌人,尽管郑洞国多次把敌人打退,可因为整个华北都在打仗,其他部队打不过敌人就都撤了,最后就剩下郑洞国带着的部队。仗打得太久,郑洞国和上级联系不上了,但他还是坚持和敌人干。每次要开打,郑洞国都会到处去给大家打气,让大家精神起来。
可是没多久,日军就对保定发动了更大范围的进攻,保定防线全垮了。中国军队在残垣断壁中和敌人拼死战斗,过了几天,郑洞国没办法,只能撤退离开保定。敌人当然不会放过包围郑洞国部队的机会,紧要关头,裴昌会马上下令部队掉头回去支援。
这个动作破坏了日军想要分开并包围郑部的计划,让郑洞国的部队成功逃了出来。
裴昌会的行为让郑洞国开始重新考虑自己对国民党的看法,他觉得国民党军队里缺乏团结,反观共产党,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些,遇到需要帮忙的时候,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保定战斗结束后,郑洞国捡回一条命,立马奔向新的战场。他带着师长的身份,不分白天黑夜地从河南赶往徐州。
不过很遗憾,守卫滕县的川军122师碰到了敌人的精锐部队10师团,结果122师打不过敌人,师长王铭章牺牲了。郑洞国带着二师的主力到了运河南岸,他赶紧让先锋团撤回来。接着,他又让重炮营去到了指定的地方,用大炮对准了要过河的日本鬼子。
郑洞国打了一场漂亮仗后名声大噪,接着参加了好多仗。从台儿庄大战、昆仑关大胜,到远征缅甸,一直到抗战胜利,郑洞国始终冲在抗日最前线,是国府里数得上的抗日英雄。
【向解放军投诚】
抗战结束后,按理说国共两家该联手把国家建好、稳住,可蒋介石他们却一门心思要搞独裁,结果就挑起了内战。郑洞国心里其实盼着国共能携手,他不忍心老百姓再受战火煎熬,但没办法,他只能听命行事,继续打仗。
郑洞国接到命令去东北打仗,国共两党在东北的争斗变得越来越激烈。
战争刚开始那会儿,郑洞国和我们东北民主联军打来打去,谁也没占到大便宜。不过因为国民党那边武器装备比解放军好,所以郑洞国多数情况下还是占了优势的。
长时间的打仗让老百姓都非常反感战争,国家控制的地方人心也很不稳。
再加上蒋介石派来了个有名无实的军官陈诚,这让国民党更加被动,差点把整个东北都丢了。
东北的解放军很快就开始了秋冬季的猛烈攻击,蒋介石让陈诚来指挥部队,这简直是乱弹琴。陈诚犹豫不决,制定的战略完全不接地气,结果让整个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乱成一锅粥,大量士兵被彻底消灭。
蒋介石得知消息后,连忙把人召回,还是让郑洞国来指挥。为了挽回东北那岌岌欲坠的局面,蒋介石甚至亲自跑到沈阳来督战。可遗憾的是,东北的解放军在林彪的带领下,接连打下了辽阳、鞍山这些大城市。
卫立煌担心解放军会拿下东北,所以打算把军队集中起来,主动放弃一些地方给共产党,只要留住铁路线和沿海的大城市就行。运输物资嘛,改成空运就好啦。按照这样的计划,国民党在东北的地盘很快就缩成了沈阳、长春、锦州这几个大城市,再加上边上几个重要的地方。
蒋介石让郑洞国亲自去长春镇守。郑洞国心里明白,长春城里国民党军队和武器是不少,可四周都没法运送物资进来了,这样下去撑不了多久。
郑洞国试着带队伍冲出去,但都没成功。最后,他决定正式向解放军投降。
【不计前嫌,邀请入宴】
当郑洞国以为交出武器走出城外投降会迎来死亡时,让他意外的是,中国共产党竟然派来了一辆美式吉普车,上面坐着的是我们兵团的司令员肖劲光和政委肖华。
两位碰到郑洞国,非但没表现出对敌人的愤怒,反倒主动上前跟他握手,还自我介绍了一番。这让郑洞国大感意外,毕竟自己是打了败仗的,没想到他们还会这么客气对待。这时,肖华见郑洞国一脸失落,赶紧让司机停车。两位打了胜仗的将军下车后,走过来和郑洞国握手,简单聊了几句。经过这事儿,郑洞国对共产党的看法又好了不少。
那天晚上,肖华力就问郑洞国,想不想继续为民族的解放出一份力。郑洞国心里犯嘀咕,觉得自己以前是个国民党将领,这时候出来工作,岂不是要被人骂。所以,他谢绝了肖华力的好意,离开了长春,去了哈尔滨。
这儿是共产党的地盘,看着这里的兴旺景象,郑洞国感到非常吃惊。他原本以为国民党能让国家变得富强,但结果国民党没做到,反倒是共产党实现了这一目标。
我以前对共产党误会挺大,但现在明白是共产党在带着国家变得越来越富强,不像国民党那会儿到处打仗,只顾着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在这儿待了好几年的郑洞国,深深感受到共产党是真心实意为人民着想的。他记得以前的哈尔滨,破破烂烂,感觉没啥发展前途。但现在看哈尔滨,发展得越来越好,物资充足,老百姓日子过得美滋滋,这不就是他以前盼望的样子嘛。
瞧见这些进步,郑洞国打算从头再来,他要以一个全新的面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出一份力。
周总理明白像郑洞国这样的人才不能被耽误,经过多次诚恳邀请,郑洞国来到了北京,开始尽自己的能力为人民服务。到了1954年,他还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了国防委员会委员。
会议开始前,毛主席亲自请郑洞国来家里做客。虽然郑洞国来晚了点,但毛主席一点也没怪他。郑洞国终于见到了他一直敬仰的这位伟大人物,心里特别高兴。
聊天时,毛主席问郑洞国:“你是不是已经51岁啦?”
听到郑洞国肯定的答复,毛主席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说他还年轻力壮,期盼他往后能多为国家和老百姓做点贡献。
郑洞国特别高兴毛主席的大方接纳,毛主席没因他以前是国民党就看不起他,反而很认可他,还欢迎他一起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出力,给百姓造福。这让他更加下定了决心要好好为国家做事。做了国防委员会委员后,郑洞国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贡献了不少力量。
郑洞国后来真的做到了为老百姓办事,特别是对我国大陆和台湾的统一,他一直在不停努力。直到他生病离世前,心里还挂念着国家的统一。他肯定会为自己能为人民服务感到骄傲,他相信国家总有一天会统一,百姓会过上幸福生活。
每个老百姓心里最盼的就是国家统一。国家绝不会放过那些想害国家发展的人,也不会不给那些满心爱国却无奈站在对立面、想改过自新的人一个机会。
郑洞国之前因为误会共产党,一直没加入他们的事业。但当他看到共产党如何关心人民,看到国家在党的带领下越来越昌盛,他对共产党的偏见就慢慢没了。特别是得到毛主席的肯定后,他更是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中,为民族的复兴出一份力。
每个人都会犯错,只有赶紧改正并走上正道,人生路才能走得长远。像蒋介石那样只想着自己利益、一心想统治国家的人,最后肯定会被社会教训,得到他们应有的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