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努力终见成效,被联合国认为无药可救的黄土高原,如今怎样了

地球抖一抖 2024-12-05 03:33:45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黄土高原因曾被称为“世界上最不适合居住的地方”,沟壑纵横,黄沙漫天,存在严重的生态破坏与水土流失,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认为黄土高原根本不是一块能够治理的地区,或者要花费极大的代价。

然而看似“无可救药”的黄土高原,中国政府和人民用70年的不懈努力,书写了一部生态治理的壮丽史诗,证明了黄土高原也可以是绿水青山!

黄土高原的昔日困境!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面积达到了60万平方千米,自千年前就已经成列于中华大地上,如今的黄土高原都是千年前,一粒粒黄沙堆积而出,加上黄土高原内部的板块抬升,才有了如今的模样。

黄土高原也曾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当时黄土高原上还存在大量的植被,但几千年的人类活动,将树林变成了耕地,滥砍滥伐也变得十分严重,到了近代,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已经不足10%,但人类活动也只是一方面。

黄土高原本身的自然地理条件,也决定了其水土流失的问题,黄土结构疏松、裂隙多、植被稀少,加之干旱少雨、暴雨集中等不利自然条件,导致水土流失问题极为严重。

据统计,上世纪中期,黄土高原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土壤量高达数十亿吨,黄河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

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下,黄土高原上的百姓生活困苦,农业生产难以为继,大量耕地重新变为黄土,汛期留不住河水,还被带走大量泥沙;旱期长期高温,农作物严重缺水。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沙进人退”的严峻局面。下游因为大量堆积,甚至出现了“地上河”,万一决堤,对下游的城市与人民会造成极大的威胁。

然而,面对这样的困境,国际社会普遍对黄土高原的治理前景持悲观态度,甚至有专家断言这片土地已无可救药。然而,中国人并没有放弃,我们深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决定向这片“不毛之地”发起挑战。

治理虽难,仍在探索!

黄土高原的治理并非一日之功,这个过程整整持续了70年。从最初的单一措施到后来的综合治理,从依靠人力到引入科技手段,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在治理初期,我国政府试图通过打坝淤地、修建梯田这样的方式来缓解水土流失。梯田建设能够减少雨水对地面的直接冲刷,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而淤地坝则能拦截泥沙,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生产条件,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效果并不显著。

但随着治沙工作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工程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多种治理方法并行的方式。于是,在推进打坝淤地以及修建梯田的过程中,黄土高原的治理,也开始向农业措施和生物措施领域发展,准备开展全方面、立体的治理模式。

除了继续修建梯田和淤地坝外,我国还选择了加强水库、水渠等水利设施的建设,以解决水资源短缺和防洪问题。同时,通过平整土地、坡面改造等工程手段,借此减缓水土流失进度,进一步改善土地利用结构。

治理的同时,发展农业也是重要的目标,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灌溉方式,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和产量。同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还需要大力植树种草,不断增加植被覆盖率。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等措施,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同时,我国的科研团队也开始培育和推广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抗旱植物品种,提高植被的存活率和覆盖面积。

在治理过程中,科技发挥了关键作用。像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监测和评估工作中,为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新型抗旱植物品种的培育和推广也大大提高了植被的存活率和覆盖面积。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治理效率和质量,还降低了治理成本。

努力终于得到回报!

经过我们政府和人民70年的不懈努力,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终于“改天换地”。昔日的“黄土地”正在逐步变成“绿色地”,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生态治理的范例。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工作,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不足3%提高到了如今的20%以上。在部分地区如延安等地,森林覆盖率甚至达到了七成以上。大量荒山、荒坡被绿化,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生机与活力。

此外,修建梯田、修复沟道、兴建水库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据统计,治理区内的水土流失量减少了50%以上。

经过数十年的治理工作,当地水土流失的治理比例已经超过了半数,从附近的城市流入黄河中的泥沙数量明显减少。黄河的泥沙量也因此大幅下降至年均2亿吨以下。

并且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梯田建设不仅减少了水土流失还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农民的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在黄土高原上许多地方已经发展成了繁荣的农业产区,种植着苹果、花椒等经济作物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仅如此,随着环境的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旅游逐渐兴起。绿化后的山川、修复后的水域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地方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比如,绥德县通过长达70年的水土治理和10年的环境绿化,建成了辛店沟示范园种满了海棠、玫瑰、葡萄和红枣成为了一个知名的旅游景点。

黄土高原现状?

被国际社会所放弃的黄土高原,如今在我国的治理下,已经变成了绿水青山。关于黄土高原的治理经验也得到了世界各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借鉴。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我们的政府和人民没有甘于现状,黄土高原变成绿水青山并不是奇迹,它的出现是我国人民用汗水与智慧浇灌出来的,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但我们也同样相信“人定胜天”。黄土高原的改造也成为了世界生态治理成功的典型,对全世界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利借鉴。

黄土高原的治理经验,告诉我们单纯的工程措施或生物措施,都难以解决复杂的生态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将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理体系。

不可掉以轻心!

虽然黄土高原的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等,都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黄土高原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如何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将是未来治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需要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生态保护工作,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抵抗力。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协调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同时,还需要加强环保监管和执法力度,严格打击违法排污等行为,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黄土高原的绿色蜕变,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用70年不懈努力书写的壮丽诗篇。在这片曾经被联合国认为“无药可救”的土地上,我们见证了生态治理的奇迹和人类的伟大创造力。

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综合治理的科学理念,加强科技创新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推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

读者朋友,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样板-新华网 (news.cn)

峥嵘十年|黄土高原由黄转绿,青山绿水成为崭新的“主色调”_绿政公署_澎湃新闻-The Paper

黄土高原(中国中北部的黄土区)_百度百科 (baidu.com)

0 阅读:16
地球抖一抖

地球抖一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