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译名太美是崇洋媚外?清帝师徐桐:吾朝文物何不美、百事何不利、兵我何不坚?

瑜说还休 2024-10-31 07:32:24

如今的网络上,仍时而可见中国网友言及“美国”国名的汉语翻译时,认为将“America”译成“美利坚合众国”,并简称为“美国”,是一大错误——你想,美国多坏啊,现在更是成了中国最大的敌人,为何要将世界上这么美的国名,用汉语来命名之呢?

其实,早在清朝时,这一想法,就被人提出来了——且此人还是大名鼎鼎的帝师、理学家徐桐!

清末,将西方列强翻译为“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名,有一位翰林院的官员于奏章中提及“美利坚”时,当朝大臣、帝师徐桐却怒曰:

“吾朝文物何不美?百事何不利?兵我何不坚?如竟敢以‘美利坚’名其鬼域,足见鬼之狂妄!”。

其实,将美国等西方列强之国名如此翻译者是谁?也有多种说法。

有人说,大概率是以中文为母语的中国人;但也有人认为,这首先是由会中文的外国传教士所译;也有人以为,这是来自于日语对西方国家名字的翻译,然后,中国人再借日语意译成中文的。

而在中国的翻译传统中,有一个“信达雅”的原则,这也让我们在很多对外的翻译中,译出了音意皆较为舒服的翻译结果。

但是,直到现在,仍有很多网友常常认为,类似于“美国、德国、法国”等如此美妙的翻译,就是一种“崇洋媚外”心理,而我们只应在翻译中保持中性,能够不褒不贬就足够了——其实,清末帝师徐桐也是这么认为的!

徐桐当时先后曾任礼部和吏部尚书,他是坚决反对洋务的代表人物,其更是拒绝一切洋货,且对身边有涉西学之人,皆是冷眼相待。

曾有贪官以洋银贿之,徐桐怒而退还,称若非松江本土银锭,钱再多他也绝不会收。

当帝京的东交民巷沦为外国使馆区,而徐桐家的正门,正好面对着法国和意大利的使馆,徐桐连夜将家门封死,只进出于后门,并书一联,贴于门上:“望洋兴叹,与鬼为邻。”

徐桐更是竭力反对戊戌变法,当六君子在菜市口斩首后,其请戏班连唱三天,曰之为“大仇得报”。

当义和团兴起,徐桐则大喜过望,力主慈禧借义军“扶清灭洋”,并大呼:“中国当自此强矣!”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徐桐未能与朝廷一同逃出,他要求身为刑部左侍郎的三儿子徐承煜,与自己一起上吊,以死“谢主隆恩”,但儿子将其脚下凳子踢掉后,却选择了苟且偷生,但被日本人捉住,后交给慈禧,仍未能逃得一死。

最起码,在“忠”字上,徐桐的节操,还是没话说的,哪怕是一种“愚忠”,但也为其保住了最后的颜面。

可其子的做法,却太具反讽意味——自己的儿子都教育不好,何谈当一个好的“帝师”呢?

这不由让人想到,如今的社会里,像徐桐这样的坚决“反洋、反西方、反美”的人,其实也不在少数,但是,其中,却有不少人只是“反美是工作”罢了,而“去美是生活”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在这一点上,如此分裂性人格的今人,显然还不如当年徐桐的品格之底线高吧?

当年的清朝,仍自视“中国”为天下之中心,是“上朝天国”,过于自闭之下,产生了虚妄自大,就会让眼界和心胸狭隘者,成为“驼鸟主义”的践行人——只能看到自己脚底下那口井的地儿,和抬头所见的那一小片天空,岂不悲乎哉?岂不落后也!

其实,徐桐虽曾贵为“帝师”,可当翁同龢也当上帝师后,欲借徐桐的备课本作参考,但看过之后,翁同龢却感慨徐桐学问浅薄,认为除了《太上感应篇》,徐桐其它一概浅尝辄止,不过尔尔。

比如,有一年殿试,由徐桐出题,他却将“校理秘阁”,出题为“校理祕阁”,直接给台下的一众大清学子们整不会了。

这其实也说明,过于盲目自大,更易导致昏聩至极;最易误入过度敏感自卑的泥沼,这样的人貌似“爱国”至极,实则“误国”至深也!

“师夷长技以制夷”、“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以及如今的“改革开放”……才是真正务实的爱国爱家、利国利民思想与方向。

相反,一些人貌似将外人的优点,也要给贬低得尿钱不值,以此衬托“天朝上国”的无人能及,甚至自视大清早就“清场式遥遥领先”于“西奴倭寇”数千年,这并不是真正的自强自立,而是一种骨子里自卑自虐的虚妄之折射!

一切只要实事求是就行!——人家的好,咱们好好学;外人之不端,咱们弃之不用;我们的进步,也应一是一、二是二,不必过度自吹自擂,更不要“假大空”之风沉渣泛起,否则,不仅会害了慈禧太后,更会亡了大清啊!——如此教训,如今的我们,也不可不察、不可不思也!【原创评论:瑜说还休】

0 阅读:0

瑜说还休

简介: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