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里到处是水,海底桥墩是怎么修上来的?

小双聊国际 2025-02-19 14:04:34

跨海大桥的桥墩是如何修建的?

首先要把海水给“劈开”,建造一块海底陆地。方法是利用大型钢板桩,像搭建长城一样,一圈圈地深入海底,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临时屏障。这些钢板桩不仅深入地底,彼此间更是紧密相连,以确保围堰的稳固与安全。然而,即便是如此严密的围护,也难以避免水流的渗透,因为钢板桩之间的微小缝隙成为了海水渗透的潜在通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施工团队决定在围堰内部再构建一层防护,即所谓的“内衬围堰”。通过在这层夹层中灌注高强度混凝土,待其干燥凝固后,便能形成一道滴水不漏的屏障,有效阻止海水渗透。

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随着围堰内部的水被逐渐排空,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围堰开始向内部坍塌。原来,外部江水在围堰的阻挡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向内挤压力,原本围堰内部的海水与外部压力相抗衡,保持了围堰的稳定。而一旦内部海水被排空,外部压力便如脱缰野马,瞬间可以将围堰压垮。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施工团队在排水前必须在围堰内部安装多层钢质支撑框架,这些框架如同围堰的“肋骨”,支撑起整个结构的稳定性,确保围堰在排水过程中不会发生坍塌。

可是即便有了这些支撑框架,问题仍未完全解决。海水并非只从上方流入,它还会通过地下渗透的方式悄无声息地侵入围堰内部。显然,这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因为只要有一点渗水,就意味着海水永远无法彻底排空,施工也就无法顺利进行。

面对这一难题,施工团队展现出了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他们在围堰底部浇筑了一层厚厚的混凝土,形成了一道完美的密封层,彻底阻断了地下水的渗透路径。这样一来,围堰内部便形成了一个完全干燥的施工环境,为后续的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施工团队开始着手建造桥墩。

他们首先利用钢筋架出桥墩的形状,并在四周封上模板,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干燥凝固后,一个坚实的桥墩便赫然出现在眼前。此时,围堰的使命已经完成,施工团队会将围堰顶部以上部分全部拆除,以确保桥塔的美观与整洁。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围堰法并非万能的。当海面的水深超过一定限度,一般是超过15米时,围堰法的施工难度将大大增加,甚至变得不可行。因为海水的压力过大,在这种环境下施工危险性也非常高。

此时,施工团队便需要采用另一种更为先进的技术——钻孔灌注桩法。

这种方法首先利用钻孔机在海底打入一根根空心管道,然后通过挖掘管道内的泥沙,形成一个个深达数十米的桩孔。接着,向桩孔内放入钢筋骨架,并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后,便形成了一个个坚实的桩基础。这些桩基础不仅稳固可靠,而且能够承受巨大的荷载,为桥墩的建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即便是钻孔灌注桩法,也有其局限性,对于那些水深极深、水流很急的海域,即便是钻孔灌注桩也难以直接施工。面对这样的挑战,施工团队探索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他们选择在陆地上提前预制好桥墩,这些桥墩内部设计成空格状,既减轻了重量,又便于拖船进行运输和拖拽。

当桥墩被沉降到指定位置后,再将其内部空格填满混凝土,使其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随后便可以在这些桥墩上建造跨江大桥的桥塔了。这种提前预制桥墩的方法,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成本,是桥梁建设领域的一次革命性突破。

跨海大桥的桥墩建成之后是怎么维护的呢?

每天海浪都会冲刷桥墩,如果不采取任措施,桥墩就会被海水日积月累的侵蚀,桥梁的寿命不会长,海况恶劣的地方更是如此。这里有一个利用生物来保护桥墩的方法,非常巧妙。

具体做法是在桥墩建造或维护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或促进藤壶在桥墩表面的附着与生长。藤壶会分泌一种胶质物质,将自己牢牢地固定在桥墩上,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层。这一层藤壶不仅能够阻挡海水的直接冲刷,还能因其表面粗糙而减少海流对桥墩的冲刷力度。

同时,藤壶的附着还可以降低混凝土的孔隙率,从而提高其抗氯离子渗透能力等。这样一来,藤壶就仿佛给桥墩穿上了一层“铠甲”,使其能够更好地抵御海水的侵蚀,延长使用寿命。

0 阅读:3
小双聊国际

小双聊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