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基本盘更具优势却为何没能坚持下来?与南宋十个方面对比!

紫陌独行路 2024-12-19 11:12:40

南宋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却在南渡后又坚持了一百多年,而基本盘更好的南明却被满清摧枯拉朽般覆灭,为何?

优势——可向江南争半壁

一、经济方面

崇祯虽然死了,但淮河以南基本上仍是明朝的天下。

明末以来,北中国内忧外患,战乱不断,但江南地区却一直比较平稳,农业、商业、手工业发展迅速,经济积累丰厚,是明朝得以支撑的最大财源,仅税收方面,江南就占了全国的一半还多。

另外,相比北京,作为大明留都、祖宗陵寝所在的南京,政治地位虽有所不如,但经济地位,有明一朝,却要远超。南京是江南的中心,明朝通过它控制着江南的钱粮。万历末年的南京人口,就已突破百万,正德年间,甚至有官员称,太宗皇帝迁都后所依仗的钱粮器物,无不取自南京。

而对比宋之江南,虽然也比较稳定,甚至更富,但横向比较,明之江南所占经济比重无疑更大。宋丢失了中原相当于失去了全国赋税的三分之二,而明丢失了中原,在经济上甚至称不上伤筋动骨。

二、军事方面

更重要的是,明朝军队在江南还保有一百多万人,远远超过清军的数量。这些军队中,力量最大的是驻守武汉的左良玉部,有八十万之多,其他如高杰、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部,人数也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

此外,还有郑芝龙家族在东南沿海的军队,是一支能打水仗的海军力量,实力不容小觑。而远在云南的沐氏家族,更是对明王朝忠心耿耿,其手下又多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士兵。

而反观南宋,赵构南逃时几乎是“只身”逃窜,东京80万禁军,能回到南京的尚不足三万,这也是赵构继位后,立马放弃南京而改选杭州的根本原因,这么点兵力,他根本不敢在江边逗留。

后来,赵构重用岳家军、韩家军这些家军以及以禁军打底扩编成的私人武装也是迫不得已。

而造成如此大差别的原因,主要与宋明的军队制度有关。明朝军队采用的是卫所制度,自京师到郡县,皆设卫、所,北京一失,五军都督府瘫痪,但明朝各省的军队却并未遭受严重损失。所以,南明一亮旗帜,立马就召来百万之兵。

北宋的军制则是“强干弱枝”,东京周围驻扎了绝大多数禁军,而地方上的厢军数量少、战斗力也差。以至于,赵构南渡既无禁军跟随,也无厢军来护驾。

可以说,南宋初年,国家正规军几乎是没有的。

三、政治方面

北宋虽然有四座京城(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但中央政府机构却只有开封才有,东京陷落后,北宋的领导班子被一锅端,相当于被斩首。

而明朝实行“两京制”,南京一直保有一整套完备的中央机构。虽然以往北京政府正常运作时,南京各府衙只是象征性的虚位部门,但它毕竟是有形的实体。在南京,不仅六部完整,还有一套都察院班底,甚至通政司、大理寺等辅助部门一个都不少。

可以说,赵构在南京即位时建立的政府就是一草台班子,与弘光帝朱由崧的“备用班子”完全不能相比。

四、空间方面

空间方面也不必讲,清军入关后主要征伐的对象是大顺军。从崇祯十七年五月初开始,一直到当年十月,清军根本无法顾及江南的态势,当时,大顺军在山东、河北等地仍保有数十万大军,清军东扑西搏,忙个不停,根本没有任何军事力量可以抽调出来去跨越淮河收取江南。

而金人虽然破开封后即俘徽、钦北归,但次年二月就再次南下奔袭扬州,搜山检海追赵构。

时间上两者虽然相差不大,但有大顺军这第三方在其中缓冲,甚至作为屏障,意义却完全不同,南明有更多的精力,更大的筹码来应对清军的南下。

另外,金人灭亡北宋后即扶持了张邦昌和刘豫两个伪政权,对江北汉人的压力并没有多大,而多尔衮进北京之初虽然打出了“为明复仇”的旗号,但很快就采取了剃发、圈地、“逃人法”等一系列不得人心的举措,导致大批前明士人、百姓南奔,这就间接的为南明争取了人心。

五、人才方面

从人才方面讲,南京本来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南一带又是东林、复社等士大夫集团的传统老巢,人才荟萃。加上从北方不断涌入的士人,以及驻扎于江南各地等待观望的武将,乃文乃武,比起北宋灭亡之后的南宋政权,南明无论是在经济、政治、军事,还是人心方面,都要比赵构君臣初创南宋时拥有更多的偏安条件。

但南明为何却一败涂地了呢?

劣势——恰当时机中不恰当的人

一、正统性

不要小看这“正统”二字,任何一个时代,统治者的正统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北宋的近支皇族除赵构外全部被金人一网打尽,赵构作为徽宗亲子、钦宗亲弟,几乎是唯一的合法继承人,南宋内部没有人怀疑过赵构即位的合法性,这就大大减少了因夺位而造成的内耗。

而反观南明,崇祯的三个成年皇子或死或逃,都没能到南京。这就导致了朝廷内讧,实力大损。

比如,当时南京最有实权的兵部尚书史可法本来属意潞王朱常汸,却因为马士英以及江北四镇总兵官贪“定策”、“拥立”之功,最终立了福王朱由崧,导致了史可法被排挤出朝,督师江北。

比如,朱由崧称帝后,政敌编造“南京太子案”,让一个叫王之明的人假扮崇祯子,动摇了其继位的合法性,并最终引发了左良玉起兵“清君侧、迎太子”的内战。

比如,朱聿键称帝后,鲁王朱以海割据浙东,自称监国,不听隆武帝号令,两相争斗下,浙东轻易失于满清之手,导致八闽无险可守。

再比如,朱由榔称帝后,唐王朱聿鐭援引“兄终弟及”在广州称帝,双方坚称自己才是正统,甚至大动干戈,互相攻伐。

南明的力量不是不雄厚,而是为争位夺权不能握成一个拳头。

二、不恰当的继位者

完颜构人品虽然不行,但不能否认他的政治手腕和厚黑能力,尤其是在“苟”的方面,南宋初建时,他就开始积极收拢各方势力,超擢岳飞,信重韩世忠,建立起了自己的嫡系班子,即便后来打压武将,也符合大多数朝臣的期望。

而反观弘光帝,就会大修宫室,搜罗美女。史可法在给马士英的信中就称福王有“七不可立”——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这也成为后来他被马士英要挟的证据。

史料载,扬州城破后,朱由崧犹在午夜召梨园入宫演剧,次日更是在未通知百官的情况下私自出逃。戏剧《拉郎配》就是讽刺他广选美女,江南富户急着嫁女而拉郎配的故事。

隆武帝算是南明三帝中最有复国心的一位,但他上位时,南明的优势已经被朱由崧霍霍得差不多了。

三、内部环境

清人在总结明亡原因时,认为“明朝之亡,始于朋党,成于阉竖,终于盗贼,南渡继之”,此言非常准确。南明成立后,党争不但没有消亡反而愈演愈烈。

以刘宗周、黄宗羲为代表的东林系痛斥马士英援引阮大铖等阉党骨干,左良玉亦火上浇油,指使在自己军中任监军的巡按御史黄澍在朝堂上攻奸马士英,并大扇其耳光,导致后者颜面无存,失去了本就不多的威望。

而马士英非但没有因此隐退,反而借弘光帝耳根软的毛病,引联群小,兴起大狱(东林党攻击马士英也兴大狱,称“逆案”,马士英发起的称“顺案”),导致吕大器、姜曰广、刘宗周等东林党人纷纷下狱或离职。

东林党虽然也不是什么好货色,但毕竟还是有不少正直、清廉之士,马士英一伙却是武也不成,文也不就,人品更是烂大街,他们当政后就干了三件事:第一,哄皇帝高兴(大兴土木、大选秀女、迁老福王梓宫);第二,为自己揽财;第三,报复东林党。

阮大铖兴起“顺案”,大肆杀戮,有人劝他:“天下未定,公如此罗织,专为报复,不知最后是为虏还是为贼?”

他却毫不避讳,直言:“钟鸣漏尽,时日无多,只要能及时报复仇人,管他为虏为贼?”

有这样一群人当政,弘光政权能好的了?

四、最无远见的政略

虽然赵构的绥靖政策为人诟病,但在当时情况下仍不失为明智的选择,特别是在牵涉到自身安危时,他更是坚决主战。

而南明一开始“借虏灭寇”的政略就错得离谱。

弘光继位后,立刻宣布要为崇祯帝“复仇”,把矛头直指农民军,而忘记了当下与南明争天下的不是“贼”,而是“虏”。

更可笑的是,弘光朝廷还封早已剃发降清的吴三桂为“蓟国公”,殊不知人家早已是清朝的“平西王”。

以马士英为谋主的弘光朝廷天真的以为(史可法、刘宗周这些正人君子也作为此想),借助吴三桂之力,联合清军打击农民军,可以使清军与农民军在交战中“两败俱伤”。同时,江北诸镇可以与左良玉四下出击,最终能进往山西,追堵农民军东下。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再与清军讨价还价,最终送钱送物把清军“请”出关外。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当时的清军在占领北京后,日子并不好过。北直隶人民纷纷揭竿而起,阻塞道路,而河南地也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盗贼四起。在山东,清军只有数千残兵散勇,正规军主力都去追大顺军了,当地的清朝官员心急火燎,唯恐南明会乘虚而入。

在这种形势下,南明君臣却没有任何进取的动作,最终丧失了趁乱收取山东、河南的大好机会。

当然,南明也有几个明智之士,如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吏科给事中章正宸等,都曾上疏指出,清廷表面上称为明报仇,实则“蓄谋难测”,秋高马壮之后,清军必会控弦南指,饮马江淮。可惜的是,南京朝中,无人听信。

事实上,清军初取北京,已经是意料之外的大喜,大多数满清贵族皆主张在北直隶等地饱掠一番后归关外老巢。就算雄才大略如多尔衮,也一直坚持立足于北中国,与南明划江而治。

如果这时候,南明能下决心打一两场决战,就算不胜,只要能打出一定的士气,清军怕是也不会全力南下。

可惜,南明政权在几个月内力图讨好清朝,不思进取,使黄河流域大部沦丧,也让多尔衮认识到江南朝廷的脆弱,加快了对农民军的军事行动,并最终下定了统一中国的决心。

五、武将方面

不管是不是因为赵构有识人之明,南明在武将方面确实差南宋一大截。

南宋初年名将辈出,虽然中兴四将徒有其名,但毕竟还有岳飞、韩世忠、宗泽、刘锜、吴璘、吴玠等一干名将,而南明除了一个史可法尚称忠勇,其他无一个能征惯战之将。

弘光朝出力最大,也是掌握兵权最多的有五人,分别是镇守徐泗的兴平伯高杰;镇守观阳、寿州的广昌伯刘良佐;镇守淮扬的东平伯刘泽清;镇守滁州、和州的靖南伯黄得功(合称江北四镇),以及控遏南京上游,拥兵八十余万的左良玉。

但,高杰与刘良佐原是闯王部下,势屈而降,能力不怎么样,还一身恶习,成为官军后,依然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后来刘良佐更是拥众十万向清廷投降。

刘泽清虽然略有“将才”,却是明末跋扈恶将的典型,他卑鄙残暴,好货取利,奉命去河南攻打李自成,他见贼就跑,却对当地百姓发狠猛杀,以民充贼,捞取战功。李自成围北京,崇祯命他勤王,他脱言坠马受伤,让他扼守真定,他不但不奉诏,反而大掠临清,第一个统兵南逃。之后,也是率众六万投降清军。

左良玉就更不用说了,打张献忠大败,打李自成惨败(这还是在李闯被清军追着打率余部逃亡的情况下),最后既不防贼,也不击虏,反而借“北来太子案”,乘船蔽江而下,杀往南京“清君侧”。

只有一个黄得功还算忠臣良将,曾破张献忠,擒马武,杀王兴国,但也独木难支,清军南下后,弘光帝就逃入黄得功营中,清兵分兵来袭,黄得功率军在荻港与之大战。此时刘良佐在岸上大呼招降,惹得黄得功怒斥,结果被突然一箭射穿咽喉。

此外,四镇之间为争夺地盘,扩充势力,相互间更是时常爆发冲突。黄得功、高杰二部的火并,就差点造成几十万人的大混战,如果不是史可法从中弥缝,当时窝里死斗就能让弘光小朝廷覆灭。

这样的一群武将,怎么可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2 阅读:1828

评论列表

菠萝王

菠萝王

10
2025-01-04 22:56

一句话,“南明一朝,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冰圣幽紫竹 回复 01-20 19:54
南明一直在内斗,皇帝也只是傀儡,换了一个又一个,那群文官斗的不亦乐乎[得瑟]

用户14xxx03

用户14xxx03

7
2025-01-05 23:43

南明根本无力发动对清的战争,明末将领都已经军阀化,根本没什么人听南明小朝廷的调遣,南明连李闯和张献忠都打不过,还谈什么跟清一争天下

mozishouren

mozishouren

7
2025-01-16 23:54

明朝世族权利太大,朝廷就是个摆设

用户10xxx19

用户10xxx19

6
2025-01-16 11:20

宋朝民心还在只要有人站出来登高一呼立刻响应,明朝已经烂透了没救了

阵雨

阵雨

5
2025-01-10 15:33

军阀混战的年代,明朝并不得民心,百分之90都是虚伪的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仅此而已,老百姓更不必说了,崇祯死的时候真没地方兵吗?他们为啥不管?而是直接让李自成之流直接进了北京城?

月夜

月夜

5
2025-01-16 09:40

南宋的腐儒汉奸们想的是割地求和,南明的腐儒汉奸想的是开门投降。宋是打不过纳贡割地,明是内外烂透了,即打不过内部投降派汉奸卖国贼还多[抠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