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的10月11日,这是一个晋察冀军区所有战士以及同志记忆中最难忘的耻辱日子,因为在傅作义的指挥下,我军防守张家口的防线逐渐被攻破,为了避免更加恶化的战果,晋察冀军区决定放弃张家口,而张家口作为我党我军在华北地区的核心城市,撤出这里的代价是极大的。
也是因为我军撤出了张家口,助长了国民党嚣张的气焰,傅作义派人在报纸上写文章大力攻击我党,蒋介石更是依靠着他们这一战所谓的胜利,直接忽视了召开国民大会所需要的共产党190票席位(国民党220票,共产党在国民大会的席位仅次于国民党,而且差距不大)参加才能召开的条件。
张家口失守,也是解放战争早期萦绕在解放战场上的一种阴霾,而在战役结束之后,晋察冀军区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在会议上让所有的指战员畅所欲言,而当时担任着第二纵队司令员的郭天民将军,怒气非常大。
因为张家口失守,并不是一场战斗或者是一场战役决定的,在张家口失守之前,我军在“大同集宁战役”中,也是从良好局面被傅作义“反败为胜”,就是因为大同集宁战役的失利,才导致了防线出现了漏洞,所以,张家口的失利,也被视为战略指挥上的失利。
那么需要背责任和检讨的,就是各级指战员了。
其实打败了仗,然后做检讨接受批评,这并不是一个共产党人接受不了的事情,反而是在过去的岁月里面,我党的指战员们,从最基本的士兵到最高指挥的将帅,都保持了这样的优良品质以及习惯,所以学习才非常得快,进步也非常得快。
但这一次,在郭天民看来,作为指挥者的他们确实需要检讨,可是更核心的原因也必须要说出来,郭天民认为:
“聂司令都把晋察冀的老底子给东北了,我们还拿什么打仗”?
郭天民的意思就是,这好几场战役之所以会失利,根本原因是大家手上的兵力都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傅作义固然比阎锡山狡猾,可是再怎么狡猾,也一定会有漏洞,傅作义之所以能够通过声东击西,围魏救赵来抓住我军的漏洞,就是因为我军兵力不足,难以两端兼顾。
而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晋察冀军区曾经进行过部队的统计和整编,当时的晋察冀军区作为距离东北最近的军区,此时已经控制了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2500多万人口,拥有32万正规军和90多万民兵。
毫不夸张的说,晋察冀军区是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我党拥有最强大的力量以及潜力的根据地,这一切都是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元帅进行了“平原发展”的缘故,而且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之中,收编了大量的部队。
所以,晋察冀军区当时所拥有的三十多万正规军,也只是短时间内的,还有着数十万的地方部队时刻都能经过训练以及武装成为新的正规部队,晋察冀的强大不言而喻。
如果在张家口战役的时候,晋察冀还拥有这样庞大的规模,任由傅作义如何施展战术,都不可能击破我军的防线。
那么晋察冀军区为了援助东北的解放,到底提供了多少助力呢?
根据聂荣臻元帅晚年的回忆,晋察冀军区先后三次向东北运送部队以及干部,人数高达十几万人,这十几万人到了东北之后,利用已经非常成熟的工作经验和组织体系迅速扩张,这才形成了后来东北野战军高达百万的规模,同样的道理,如果这十几万人都留在了晋察冀工作,晋察冀军区的规模,也会超越东北军区的规模。
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纪实》的记载,晋察冀军区的第8、9、11纵队和6个独立旅总计十余万正规军,还有14个军分区的地方武装,先后被调入了东北军区。
这样庞大的调动规模,可以说是把晋察冀军区这么多年的“底子”都抽干了,所以在平津战役的时候,林彪和罗荣桓跟聂荣臻会面之后,第一时间就是向聂荣臻表达了感谢,如果没有聂荣臻的全力支持,东北野战军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到如此庞大的规模。
结合这些历史来看,郭天民在张家口战役失利所说的这一番话,其实是有着其客观道理的。
作为晋察冀军区下属的四个二级军分区之一,冀察军区司令员的郭天民将军,是知道晋察冀军区过去的力量有多强大。
1945年的九月,在华北部队快速解放了张家口之后,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来到新设立的司令部,面对着来迎接他的各个军区将领们,聂荣臻心情激昂地说道:
“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已经形成了以张家口为中心,其间横跨晋、察、冀、绥、热、辽六省,纵横数千里……”。
在聂荣臻的阐述中,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晋察冀军区已经是我党最强大的根据地,当年聂荣臻依靠着2000人,以五台山为中心,在察南、冀西、晋东北这三个地区同时发展根据地,到了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以张家口为中心,且比起晋察冀,还多出了绥远,热河,辽宁等重要省份。
从规模以及跨越的区域来说,晋察冀确实已经有了能够承担起支援东北快速发展的实力,甚至是第一实力,最先进入东北的部队,就是晋察冀军区的李运昌部,李运昌部在东北建立了桥头堡,他带去了13,000人,到了东北之后,依靠军队以及组织本身成熟的发展以及管理能力,迅速扩展到了10万人。
这10万人组成了12个旅,其中十个旅是步兵旅,另外两个旅是炮兵旅,在过去八路军的队伍之中,从来没有如此阔绰的火力,李运昌在返回冀热辽军区的时候,也只带走了一小部分队伍。
也同样是在打响张家口战役之前,晋察冀还向东北输送了100个团所需要的干部,虽然输送的干部人数肯定比不上100个团的兵力人数,但作为共产党的军队,思想工作就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这些干部不管到哪里,都能迅速拉拢起一批武装,离开晋察冀前往东北发展,也等同于消耗了晋察冀本身的潜力。
在大同集宁战役的时候,晋察冀军区发动了大量的主力部队包围大同,其实光是对付阎锡山在大同留下的20,000守军,晋察冀军区当时的实力还是绰绰有余的,唯独没有想到,阎锡山这个把山西视为自己私产的军阀,为了保住大同,答应了蒋介石让傅作义出兵,但事后把地盘划给傅作义的要求。
可即便如此,傅作义派来的部队人数也说不上多,前前后后也就两三万人,可致命的是,傅作义兵分三路,攻打集宁,凉城,卓资,这三个战略据点,同样也是我军钳制大同的据点,傅作义兵分三路,兵力虚实让人不可洞察,我军到底要把防御重点放在哪里,这就需要靠赌来决断。
面对这种战术,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足够的守军粉碎敌人的阴谋,可是当时的兵力不足,所以在前线指挥战斗的张宗逊将军只留下三个团在集宁,他赌的是傅作义会全力打凉城,但傅作义知道我军兵力不足,集宁守军不多,他就调转方向去打集宁。
集宁被傅作义夺下后,我军的布局出现了纰漏,最终只能提前撤出这场战斗,大同集宁战役的失利,也为傅作义长驱直下张家口铺垫了基础,我军想要解放大同,本身就是为了保护张家口,建立外围防区,可是大同没能拿下,集宁又被夺走,这才导致了张家口最后失守。
在张家口战役的时候,郭天民以几个团的兵力阻挡敌人,虽然他非常出色的完成任务,可是整体兵力不足,却又要防卫面积如此庞大的根据地,前后明显出现了“不协调”,如果我军执意继续守住张家口,只会给予傅作义更多“各个击破”我军的机会。
事实上,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后期一直都输给我军,根本原因就是这种“攻守转换”了,国民党为了守住一些城市,需要大量的兵力维持,可是我军有着非常灵活的野战机动性,这会让他们疲于奔命,最终被我军找到机会重创,所以国民党后期本身也出现了“兵力不足”的问题。
当然这都是后话,我军的将领是最早发现兵力不足难以守城,不如野战的战斗精髓的,郭天民所说的这番话,说不上是抱怨,但多少也是一种无奈,当晋察冀大力支援东北的时候,可能短时间内守不住张家口,这是一种必然。
但是从全国的局面上来看,晋察冀的付出是值得的,没有晋察冀的付出,就没有后来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因为东北野战军在结束了辽沈战役之后,立即入关打响平津战役,从时间尺度上来看,这也算是晋察冀种下的果实终于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