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清明扫墓难的真正原因找到了

80后拾遗录 2025-04-08 22:33:07
这几天,大家被广西人扫墓(拜山)的视频震撼到了吧。各种硬核拜山方式,他们自己也称他们的拜山是特种兵作战模式。 广西人清明拜山的难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路途远,一个是路途险(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路),还有一个是怕拜错。我们其他地方的人清明扫墓,就在村里村外,远的也不过两三里路,到地方祭拜一下就回家吃饭。广西那边可能起码十多里,并且还是在山上,根本都找不到路。一大家子人,手提肩扛,几箩筐贡品,还有中午的餐食(因为中午不可能赶回家吃饭);当他们好不容易到了山上,发现跟记忆里的不一样了,甚至有人说,辛辛苦苦来拜山,结果拜错了,贡品和纸钱都给别人享用了。 但是再难他们都要回家拜山,因为他们说,过年不回家是游子,清明不回家是逆子。 还有人戏谑地说,祖坟到底在哪里,看子孙们这么辛苦寻找,冒一下青烟好不好,让我们找到你们好不好。 我们为广西人拜山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不免引发疑问:这么难,为何当初要葬得这么远,这么隐蔽。 网上搜索,大概有山多地少、风水、保护和传统习俗等原因。 我们可以逐个来分析一下。 说山多地少的,是说广西多为山区,土地资源少,舍不得葬在地里(主要指耕地),所以选择了偏远的山里,避免死人与活人抢地的矛盾。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中国自古以来,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一直是土地资源较少的国家,别看中国面积大,但是架不住人口多。为什么其他省市区没有这个习俗呢?有关统计表明,广西周边省市区的耕地面积,广西还算多的,有3279.7千公顷;我们江西的耕地没有广西多,只有2712.8千公顷,福建更是少的可怜,仅有920.9千公顷。但我们江西福建也没有像广西那样葬的那么远那么偏僻。 风水说的,大概是按照风水的说法,葬在深山里,背靠大山,对子孙后代好。并且据他们本地的网友介绍,是葬的越高越好,葬在山脚的属于初级风水。这个事情不好评论。 不过根据我对风水的了解。所谓风水,有三个方面。一是福人得福地,没有什么风水不风水。传说朱元璋的父母死后,朱元璋用草席子把她们一裹,随便埋在一个沟里,根本就没有看什么风水,结果朱元璋却开创了近300年的大明基业。二是风水就是人品。人品好的,自然就会有福报。三是玄学说的风水。这个东西也是基本遵循信者有不信者无的原则,看不着摸不着的东西。我的理解,风水就是高处得风,低处得水,墓葬的地方既要有风,还要有水,所谓黄泉路上,没有水是不行的吧。那如果葬在高处,越高越好的话,是不是就违背了这样的一条根本原则呢。 其实,只要深入的了解一下历史和现状就可以知道,广西人,包括广东、海南和福建等地人,之所以扫墓这么难,之所以要把祖先埋得那么远,那么偏僻,最根本的原因是基于他们是客家人。 客家人是中国古代由于战乱而形成的。由于要不断地迁徙,在千百年的历程中,他们形成了二次葬的习俗。这种习俗不是中国传统的习俗,甚至都不是一个好的习俗,是不得已而为之。什么是二次葬呢,就是在亲人去世后,先简单的下葬,过个三五年之后,估计肉身已经烂掉,只剩下骨头的时候,再开棺把骨头捡起来(他们俗称“捡骨”)放进一个坛子里(他们俗称“骨瓮”)。如果“捡骨”的时候发现尚有肉身没有烂干净的,做儿子孙子的要把它啃干净(听起来头皮有点发麻是不是,这是我在福建时听一个朋友讲的,也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习俗)。 把骨头放进骨瓮之后,他们一般是集中放一个地方,不再下葬。为什么呢?还是要应对随时可能的迁徙。 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是刻在骨子里的。迁徙时别的可以不带,但是祖宗牌位和祖宗遗骸是必定要带着的。这就形成了他们二次葬的习惯,形成了捡骨之后不再下葬的习惯,目的都是为了应对随时的搬迁。所以说这不是传统文化习俗,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中关于安葬讲究的是入土为安,非特殊情况不会再动。但是客家人不同,他们面对生存困境,面对随时可能的搬迁,他们不得不选择捡骨,捡骨之后不再下葬。 了解了这个原因之后,我们就非常好理解为什么广西那边好多人都要翻山越岭去找太公太婆了。因为他们捡骨之后是把骨头放在骨瓮里的。如果骨瓮堆放在村里村外,就很容易被猪牛羊等牲畜,还有调皮的孩子等弄破,只有藏到人迹罕至的深山里,或者水下,或者岛中才相对安全。这样也解释了当初是怎么把棺木运上去的疑问。实际上,二次葬不是用的棺木,而是一个坛子。 综述所述,广西,包括广东、海南和福建等地的扫墓难,找太公太婆难的根本原因不是山多地少,也不是风水,而是不得已的习惯。是当初为了保护祖先的遗骸不被破坏。当然不是像有人说的那样怕被土匪破坏,就是防止日常生活中猪牛等牲畜和人为的破坏。 现在好了,客家人的迁徙日子早已成为历史,客家人的殡葬也应该回归传统文化习俗了吧。只不过已经长眠在山里的先人还要“折腾”年轻人一段岁月了。
0 阅读:96
80后拾遗录

80后拾遗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