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一首诗治愈了现代“打工人”的焦虑症,两句看透人生

槐序文史 2024-05-11 12:18:44

本文为《百位历史文化名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

0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少年意气,中年沉淀,暮年老成,人生总会经历这三个阶段。虽为隐士,可对于陶渊明而言,也曾有过矛盾和挣扎。

而立之年以前的陶渊明,梦想过将来能匡扶社稷、指点江山,因此积极谋仕: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

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可步入中年当了官之后,陶渊明又发现这些功名利禄并非是自己想要的,因此就萌生了归隐的念头。

这首《饮酒·其五》,就是作于他归隐田园之后。

“饮酒”为组诗,一共有20首,陶渊明有自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

闲居在家,总有无聊的时候,加上近来秋夜漫长,偶尔有好酒,就没有一天不喝的,常常是对着影子自斟自酌,很快就醉了。微醺之后,常常会以诗自娱,慢慢就写得多了,所以这些诗也没有一定的次序。姑且让老朋友帮忙抄录下来,仅供一笑罢了。

陶渊明爱酒,且每饮必醉,据《孟府君传》载:

“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

在《五柳先生传》中,也有此述: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李白诗《山中与幽人对酌》中有: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其中典故就是化用陶渊明饮酒之事,他好客,且有一把无弦之琴,每次有客至,他都会为客人抚琴助兴,等到酒喝得差不多了,他就会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意思就是说,我喝多了想睡会,你可以离开了,从这里就能看出陶渊明的率真。

因为好饮,他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更是“田园诗派之鼻祖”, 有“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美誉。

后世之人对陶渊明的赞誉从不吝啬辞藻,他的诗既淡然又充满了生活哲理,比如这首《饮酒·其五》,开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就是大隐于市之笔。

随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更是看透人生,正所谓:眼中有尘三界窄,心中无事一床宽。

之所以陶渊明能如此通透,和他的人生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02.

陶渊明出生在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从父亲有妾看,童年生活应该比较安逸,没吃过什么苦。

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封长沙公,祖父做过太守,外祖父也是东晋名士,但是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家道就逐渐没落了,尤其是他父亲在他8岁的时候病逝,生活一下就陷入了困顿:弱年逢家乏。

陶渊明20岁时,庶母故去,因此他便开始外出求官,四方游历,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这期间他做过什么官,史书并没有记载,猜想也都是下僚。

由于当时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所以在江州祭酒任没多久就辞职归乡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回到宜丰后,州里召他做主簿,他也没有接受,然后和母亲及第一任妻子移居浔阳。

公元398年,34岁的陶渊明入桓楚开国皇帝桓玄幕府,当时桓玄的封地在江陵。两年后,桓玄想要求领荆江二州刺史,因此派陶渊明入都,朝廷拒绝后陶渊明归浔阳,途中遭遇大风,因此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陶渊明入幕这两年,桓玄一直在打仗,所以此时他已经厌倦了军旅生活,有了归隐的念头。

被风所阻的第二年,陶渊明丧母,因此归浔阳丁忧,守孝期满后,再入镇军将军刘裕麾下,任参军之职,此时的陶渊明内心很纠结,一边想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一边又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这期间,陶渊明丧妻,因此续娶翟氏,后又辗转建威将军刘敬宣帐下。

公元405年,陶渊明出彭泽县令,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为官,在任80多天就卸职了,原因是郡太守派了一个官员前来督查,而这个督查很讲究排场,要求陶渊明穿官服、束衣带接见。

随性惯了的陶渊明很讨厌这种官僚作风,因此留下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后,就拂袖去官,正式开始隐居生活了。

同一年,陶渊明的庶妹程氏去世,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03.

回归浔阳后,陶渊明与妻子翟氏躬耕自给,这期间写了很多与田园有关的诗文,依旧嗜酒如命。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

公元408年,陶渊明家中失火,宅院被烧毁,被迫迁居,依旧贫困。此间朝廷曾征兆他为著作佐郎,陶渊明假病推辞。

公元415年,陶渊明携妻儿回归故里宜丰,修葺南山旧宅,此时他已经52岁了,对世俗看得更淡。

时江州刺史王弘闻其名,亲自带着美酒来拜访,留“量革履”“白衣送酒”之美谈。

随后郡太守也前来拜访,主动寻求交往,还赠送了陶渊明两万钱,有趣的是,陶渊明得钱两万后,全部拿到酒肆换酒了。

某种程度上,陶渊明始终在效仿“竹林七贤”,樽开北海,曲奏南薰,醉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

公元420年,东晋灭亡,陶渊明作《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虽然陶渊明隐居不仕,但还是很关心天下大事的,他的《饮酒二十首》,也是作于东晋灭亡之前:

汉代灭亡至于今,无人再与六经亲。

世人奔走为名利,治世之道无问津。

如若不将酒痛饮,空负头上漉酒巾。

但恨此言多谬误,望君愿谅醉乡人。(饮酒 · 其二十)

从这些诗文中就能看出,陶渊明对东晋的灭亡颇为痛心,他从小就受儒家文化熏陶,“君主情”很浓。

公元727年,刘宋开国功臣檀道济带着酒肉来看望陶渊明,劝他入朝为官。陶渊明留下酒,退了肉,婉拒了檀道济的盛情邀请。

同一年夏秋,陶渊明卒于浔阳,终年63岁,友人私谥为“靖节”,因此后人称陶渊明为“陶靖节”。

纵观陶渊明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年游历,中年入仕,辞官隐居后,始终过着平静淡然的田园生活。

他笔下的作品,无论是诗还是文,都对后世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每朝每代都有人视“五柳先生”为偶像,如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白居易、苏东坡等,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读陶渊明的诗文,就是在品味一种生活。

1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