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灭商后第一大事!西周金文改写认知,难怪中国叫“中国”!

重塑文媒 2024-12-18 11:07:04

在牧野之战中,武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商朝的百姓纷纷涌到郊外迎接他,这标志着武王在军事上已经彻底击败了商朝。

这只是武王取代商朝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步骤——君权神授。

第二天,周人开始清理道路,修缮社稷坛和商纣王的宫殿。

随后,毛叔郑端着明水,卫康叔封铺设祭坛,召公奭主持仪式,师尚父牵着祭牲,太史尹佚宣读祭文。

祭文大致内容是商朝暴政,背弃了皇天上帝,而武王则在祭坛前拜了两次,表示接受天命,革除殷商,继承天命。

至此,武王完成了灭商的第二步,即通过祭天仪式,向天帝禀告商朝灭亡、周朝取而代之,并正式得到了天帝的认可,天命转移到了周国。

从现代的角度看,祭天似乎只是一种形式,但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祭天仪式至关重要。

没有天命的认可,政权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野心家可能会打着“天命”的旗号造反作乱,甚至获得广泛的支持。

后世的梁山好汉打出的“替天行道”旗帜就是最好的例证。

令人费解的是,如此重要的祭天仪式,按理应该选择吉日,并在更接近天帝的山顶或周人的宗庙隆重举办,但《史记》记载,武王在灭商后的第二天就在商朝的社庙南边举办了祭天仪式,这是否显得有些草率和不够庄重?

清朝道光年间,在陕西宝鸡市眉县礼村,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件西周初年的青铜器,器主名叫“天亡”,因此被命名为“天亡簋”。

这件青铜器上的铭文揭示了一个重要秘密,不仅推翻了《史记》的某些记载,还解释了中国为何被称为“中国”。

武王伐商的时间,根据西周利簋的记载,是在甲子日。

利簋还提到,第八天时,武王到达了“阑”地。

关于“阑”地的具体位置,学术界仍有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它在洛阳偃师或郑州一带。

天亡簋的铭文进一步解答了这个谜题:“乙亥,王有大礼。

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

”这里的“乙亥”是甲子日后的第十二天,也就是利簋中提到的“辛未”日后的第四天。

利簋中的“阑”地被认为在洛阳或郑州一带,这意味着武王可能特意选择第十二天祭天,因为《左传》中提到“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

“大礼”指的是祭天仪式,这是天下最大的礼仪。

“三方”则是指东南北三方的诸侯,加上武王代表的西方,构成了四方诸侯。

“天室”是祭天的地点,如今河南嵩山还有“太室山”,为嵩山之东峰,最高峰峻极峰,海拔1491.73米。

《逸周书》中提到“定天保,依天室”,后来在洛阳建造了成周,因此“天室”很可能就是嵩山或嵩山中的某座山峰。

如果武王在“辛未”日到达洛阳或郑州一带,那么四天后到达天室祭天,显然说明在第十二天祭天并不是偶然的。

因此,武王灭商后,立即动身前往嵩山祭天,一路风尘仆仆,最终在第十二天在嵩山的“天室”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

在祭天仪式上,武王向天帝陈述了灭商的经过,其中包括“丕克讫衣王祀”。

这里的“衣”指的是大邑商所在的“衣地”,武王用“衣地”来代指商政权。

值得注意的是,祭天之语必须诚信不欺,否则会因失真而影响天命归属,这对武王来说得不偿失。

因此,这里的“衣”可能是武王为了强调“衣地的商政权”,使表述更加准确。

综上所述,周武王灭商后的第一件大事,是前往嵩山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宣告天命转移,使新王朝获得政治与宗教上的合法性,而不是在商朝社庙南边举办祭天。

即便武王在商朝社庙南边举行了一些祭祀仪式,也不可能是祭天这种大典。

那么,武王为何选择嵩山祭天,嵩山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实际上,嵩山是当时“地中”所在。

要理解“地中”,可以参考几段文献记载。

《周礼》记载:“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

”意思是夏至正午立杆测影,影子一尺五寸的地方就是地中,嵩山一带夏至日影正好是一尺五寸。

《周髀算经》则记载:“夏至日影一尺六寸”为地中。

根据陶寺遗址出土的圭表等实测,周髀算经记载的地中为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周礼》还提到:“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阳阴之所合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所谓“地中”,就是地之中央,当“国家”出现后,“地中”与“国家”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概念。

可见,地中并非固定不变,而是由强权定义的。

但在商朝时期,或周人看来,当时的地中在嵩山一带。

商朝早期的都城在郑州一带,实际上也位于地中。

天帝被认为是居于地中之上,想要接近天帝,让天帝听到武王革商建周的声音,选择嵩山的最高峰祭天是最合适的选择。

反过来,武王直奔嵩山“天室”祭天,也说明此地最接近天帝居所,天帝居所下面对应的就是“地中”,在地中建国,自然就是中国。

由于地中在嵩山一带,洛阳与其毗邻,武王在洛邑营造了“成周”,并准备定都洛邑。

周成王时期的何尊,讲述了周成王迁都成周以及回顾武王克商的过程,其中提到:“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庭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

’”这里的“庭告于天”意味着在天地之中祭天,印证了天亡簋中的记载。

后面的“宅兹中或”更为珍贵,因为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因此何尊成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总之,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军事胜利只是第一步,还需要通过祭天仪式宣告获得天命的认可,才能真正实现灭商的成功。

随着时代的进步,军事效果逐渐超过了祭祀的重要性,地中也变得可有可无,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官忽略了武王祭天和地中,导致这段历史变得模糊不清,最终也误导了司马迁,使得《史记》中没有重点记载武王祭天等内容。

通过天亡簋等考古发现,我们得以重新认识这段历史,理解武王为何选择嵩山祭天,以及“中国”一词的由来。

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历史知识,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和宗教文化。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些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故事,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