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虐、荒唐、好色、刘子业被杀的背后,让人细思极恐!

重塑文媒 2024-12-24 12:03:41

刘宋景和元年(466年)十一月的夜晚,小皇帝刘子业在宫中做着一个又一个噩梦。

每次他都会梦见一位浑身是血、披头散发的女鬼向他索命,而他在梦中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女鬼一步步逼近。

这种梦境让刘子业感到异常暴怒,他决定要找到办法来摆脱这些梦魇。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驱鬼师找到了刘子业,声称华林园竹堂内有妖邪作祟,需要刘子业这样的真命天子亲自射杀。

被噩梦折磨得不轻的刘子业当即决定除妖。

十一月二十九日,自认为准备妥当的刘子业带着亲信前往华林园,但没想女鬼没看到,却看到亮晃晃的刺刀。

此时刘子业才明白,根本没有什么女鬼,而是一帮刺客在等着他,转身就要逃走,可惜对方有备而来。

就这样登基才两年的刘子业就这么稀里糊涂地送了命。

现在提到刘子业,大家脑海里都是暴虐、荒唐、好色,在古代暴君里是前五的存在。

但回头想想,刘子业在位不到两年,这两年的时间里能做什么呢?

就好比当年刘贺被废一样,二十七天造恶三千件,纯属废帝编造的理由罢了。

加上刘子业之后登基的是旁系的宋明帝,自然不会给他什么好评价了,和刘骏一系有仇的《宋书》作者和日后的齐、梁几代君王对前朝的抹黑,刘子业被彻底黑得体无完肤。

大明八年(464年)闰五月二十三日,宋孝武帝驾崩于建康的玉烛殿,遗诏太子刘子业继位。

考虑到自己是旁系继位,且刘子业不过十五岁,刘骏临终前为其安排了五位辅政大臣,即太宰刘义恭、尚书令柳元景、始兴公沈庆之、尚书中事颜师伯以及领军将军王玄谟五位。

其中刘义恭作为刘裕儿子,威望足够高,是宗室势力的代表;柳元景和沈庆之是门阀士族力量的代表;至于颜师伯和王玄谟则是将门势力代表。

但刘骏又不太放心他们,尤其是宗室力量,毕竟刘骏就是旁系宗室入继大统,害怕宗室力量有样学样,生前就清理一批有威胁的宗室,死后则继续防范。

因此,刘子业继位后日常政务处理其实都是交给寒门出身的中书通事舍人戴法兴、巢尚之负责,可以说戴法兴才是真正的辅政大臣:尚书中事无大小,专断之。

颜师伯、义恭守空名而已。

历代辅政大臣总是和小皇帝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毕竟小皇帝年岁渐长,想要亲政,但辅政大臣贪恋权位,不肯交权。

刘子业也是如此,毕竟继位的时候已经十五岁了,初期还能相安无事,但随着年岁渐长,开始有意无意表达想要亲政的想法。

废帝年已渐长,凶志转成,欲有所为,法兴每相禁制,每谓帝曰:“官所为如此,欲作营阳耶?

”帝意稍不能平。

然而戴法兴不仅不肯交权,反而威胁刘子业“欲作营阳耶”。

营阳就是营阳王刘义符,算起来是刘子业的叔爷爷。

刘义符当年就是不满徐羡之等人辅政不交权,联合老弟刘义真暗中夺权,结果被徐羡之等人废杀,降为营阳王。

这番明目张胆的威胁刘子业不要干政,还把废帝两个字放到了台面上,可见继位后的刘子业和戴法兴之间的矛盾已经表面化、激烈化了,除非有人退缩。

刘子业愿意退缩吗?

十六岁的少年正值青春叛逆期,你越压制,他越反抗,加上戴法兴时不时拿废帝说事,已经引起了刘子业的恐惧。

此时的戴法兴已经和刘义恭等人达成了政治同盟,即刘义恭等人以辅政大臣的地位与威望和戴法兴等人的实际权力相结合,这种情况下,除非皇权强势介入,不然满朝上下,无人可以抵抗。

此前刘子业宠信的宦官华愿儿就曾进言:“法兴与太宰、颜、柳一体,吸习往来,门客恒有数百,内外士庶,莫不畏服之。

”如果戴法兴一个不高兴真的废帝,恐怕还真没人愿意阻拦,面对这种情况,刘子业打算先下手为强。

相对于刘义符,刘子业手上的牌可大多了,因为他有禁军。

刘骏登位后,立即改革了禁军,将禁军指挥系统交给了制局监,而制局监的主要人员都是寒门武人,其恩宠和靠山都是来自刘骏,自然会对刘骏忠心耿耿,相当于架空了禁军将领的权力。

这样一来,刘子业夺权自然有底气,也对戴法兴不太客气了。

永光元年(465年)八月,刘子业靠禁军力量直接罢免了戴法兴,随后将其赐死,一套行云流水,直接剔除了权臣。

手握禁军,刘子业能干的事情太多了。

而后刘子业提拔王彧进入权力中枢,王彧是王氏族人,他的上位引起其他辅政大臣的恐慌,毕竟这意味着刘子业要削弱其他辅臣权力了。

果然没多久,刘子业下诏把颜师伯的尚书仆射改授为尚书左仆射,并且免了丹阳尹的实职,虽然给了颜师伯一个散骑常侍的职位,但却彻底削了颜师伯大权。

毕竟按照辅臣顺序,戴法兴一死,接下来执政的就是颜师伯,但颜师伯现在大权被削,清晰地表达了刘子业想要亲政的愿望。

这一系列人事任免,自然引起刘义恭等人的不满。

史书记载因为刘子业狂悖无道,刘义恭、柳元景、颜师伯三人打算废立皇帝。

但在八月份之前,刘子业的所作所为仅仅是一个要掌权的小皇帝罢了,不能说是狂悖无道。

至于刘义恭为何要谋划废立,其根本原因自然是戴法兴死后的唇亡齿寒,害怕遭到刘子业的清算。

刘义恭想要谋反,手上却没什么兵权,只能拉拢沈庆之。

沈庆之虽然不能掌控禁军,但有着强大的威望和刘骏的“若有大军旅及征讨,悉使委庆之”的遗诏。

有了他的加入,必然会增加不少胜算,更何况吴兴沈氏是江南豪族,手中还有部曲,还是有实力的。

这样一来,即便拉拢不了禁军,也是可以完全绕开直接废掉刘子业的。

然而沈庆之却不同意,毕竟他和刘义恭、颜师伯关系不怎么好,害怕万一刘义恭称帝反手就害了自己。

为了避免被牵连,沈庆之转手就卖了刘义恭等人。

永光元年(465年)八月一日,戴法兴被杀,八月十三日,刘义恭受诛,相隔仅仅十几天,可见刘义恭等人密谋反叛,就是因戴法兴被杀。

至此,刘骏遗留的几位辅政大臣全部被清除。

历来很多人都同情刘义恭,认为刘义恭等人被杀实属冤枉,却忽略了刘子业执政前期的政局。

这些辅政大臣和戴法兴勾结,不仅结营私党、排除异己,还压迫刘子业。

此时的刘子业无论是诛杀戴法兴还是刘义恭,都是为了夺权而做出的反击罢了,绝对不是暴君对忠臣的迫害,纯属大家为了自己利益做出的举动罢了。

当然刘子业虐杀刘义恭,却是挺骇人的。

然而这个时候的刘子业虽然大权在握,但却面临新的危机,即蠢蠢欲动的宗室力量。

毕竟不管戴法兴党同伐异还是刘子业诛杀戴法兴,本质上都是刘骏一系的内讧,其他皇族冷眼看待刘子业的夺权,等的就是刘子业扫尽辅政大臣且心腹没有完全上位的时候空挡,谋取更多的利益。

要知道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力量依旧强大,刘裕是寒门出身,只能依靠宗室力量,但随着宗室力量的强大,不可避免的和门阀士族交织在一起,极大危险了皇权。

因而刘子业秉承父亲打压宗室和豪门的政策,这也是刘子业好杀的原因,但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有针对性的打压。

然而自己和辅政大臣内讧造成了权力真空,不少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谋反,刘子业选择了先下手为强。

刘子业选择的第一个对象就是老弟刘子鸾,刘子鸾因母亲受到刘骏宠爱,差点代替刘子业成为太子,因而遭到刘子业的嫉恨。

如今刘子鸾镇守南徐州,南徐州所在的京口就是刘裕起兵之地,虽然刘子鸾不过七岁,但有人打着他的旗号搞事呢?

因而刘子鸾必须死。

刘子鸾之后,就是刘子业的几位叔叔,如刘昶、刘彧、刘休仁、刘休祐等人,其中刘昶宣布起兵,失败后立即逃亡北魏,而他这一支,也成为刘裕仅有的嫡系后人,留在刘宋的宗室,全部在后面的内讧中死伤殆尽。

至于刘彧等三位宗室,自知不敌,被迫来到建康,考虑到刘彧等人还有一定的实力,贸然处死引起其他宗室集体反扑,刘子业暂时没有处死他们,只是各种苛待,其目的就是逼对方起兵,好给处死他们理由。

除此之外,刘子业又打算除掉占据江州的弟弟刘子勋。

刘子勋同样受到刘骏宠爱,因而将他封到自己原先的封地江州,因而一股反抗刘子业的势力集中在江州,打算拥立刘子勋为帝。

只不过拥立刘子勋登基的江州长史邓琬的檄文还未发布,刘子业就被弑杀了,而弑杀他的就是一直被刘子业视为“猪王”的刘彧。

面对刘子业的百般凌辱,刘彧选择了隐忍,暗中则培植势力。

只是刘子业掌控禁军,想要除掉他谈何容易?

只能另辟蹊径,勾结刘子业近臣,打算以暗杀的方式,除掉刘子业。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刘彧收买了刘子业的亲信寿寂之和姜产,并且得知了刘子业最近的动态。

得知刘子业因杀宫女而屡做噩梦,几个人便开始谋划,安排人假扮驱鬼师,引诱刘子业前往华林园竹堂,而后在华林园竹堂内埋下伏兵,一举击杀刘子业。

此时的刘子业自认为掌握禁军,建康无人敢动自己,恰恰是这次疏忽,给了刘彧的可乘之机。

刘子业就这样稀里糊涂送了命,在位仅两年左右。

刘彧继位后,为了正天命,对刘骏一系大肆抹黑,而后代替刘宋的南齐,自然也乐得抹黑前朝,而《宋书》的作者是沈约,作为沈家人,沈氏和刘氏恩怨颇深。

沈约的父亲沈璞当初支持刘劭,在刘劭和刘骏内讧里犹豫不决,随着刘骏胜出,沈璞自然被诛杀,沈约自然怨恨刘骏一系,在《宋书》里对刘骏和刘子业抹黑了不少,就和日后朱厚照一样,被堂弟嘉靖和《明史》黑成炭了。

而后《南史》和《资治通鉴》都是照抄《宋书》,至此,当初刘子业的形象已经彻底变了样,只能从一些零星的记载里管中窥豹罢了。

或许,经过这篇文章,大家可以看到暴虐之外,另一种刘子业的形象。

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从十五岁登上皇位,到十七岁惨遭弑杀,短短两年时间里经历了无数的阴谋与斗争。

刘子业的种种行为,看似暴虐,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出于对权力的渴望和自我保护的本能。

他身处一个复杂的权力场,身边围绕着各怀鬼胎的大臣和宗室,每一个人都在觊觎着那至高无上的皇位。

刘子业不得不采取强硬手段,才能在这场残酷的政治游戏中存活下去。

回顾刘子业短暂的统治,我们不难发现,他所做的许多决策并不是出于本性残暴,而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防止被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所取代。

他打击辅政大臣,是因为这些人试图架空他;他对付宗室,是因为他们可能成为潜在的威胁。

刘子业的行为虽然激进,但放在当时的背景下,也不失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他试图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稳定局面,但最终还是未能逃脱被弑的命运。

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刘子业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那些被打败的人,即使曾经有过再大的功绩,也可能被抹去一切荣耀,甚至被塑造成一个暴君的形象。

刘子业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更加全面和客观,而不是简单地根据某些片面的记载就下结论。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更多关于刘子业的真实故事,从而还原一个更加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