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延安老照片:八路军端掉日军炮楼,民兵巧设诡雷诱杀敌人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4-03-31 21:47:07

一提到延安,就让人心情澎湃。延安,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城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中国革命的圣地。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描绘了一幅金戈铁马的历史画卷。延安这片热土,永远流传着感天动地的红色故事。

不论是谁,只要看到延安宝塔山上,那座傲然耸立的宝塔,都会让人充满了信念的力量。

巍巍宝塔,是一种精神、一种象征,更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延安精神照亮了天和地!

这是延安一条热闹的街道上的情景,照片拍摄于1944年。

街道不是很宽,两侧的建筑古色古香,沿街店铺都在开门营业,有骑马的战士从街上走过。

远处,山峦起伏。一房一屋,一草一木,看上去都是那么的亲切自然。

1944年,伦敦泰晤士报的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冲破重重阻碍一路北上来到延安进行战地采访。照片中骑在马上的外国人就是哈里森·福尔曼。村口民兵岗哨正在检查他们的通行证。

哈里森·福尔曼在延安采访期间,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抗战圣地延安,以及延安军民艰苦卓绝、英勇抗日的事迹,写下了轰动中外的《北行漫记》。

在延安一条乡间大路上,哈里森·福尔曼见到了一队正在训练的民兵。民兵们身上背的武器五花八门,有汤姆逊冲锋枪、三八步枪、手榴弹、鸟铳以及土地雷等。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民兵们就是靠着这些落后的武器装备,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日伪军抗衡,他们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44年,一队八路军战士赶赴前线作战。当路过一个小村庄时,受到了老百姓的热情欢迎。路边有一名大姐,立刻端上一碗煮好的热茶,让战士们解渴。

是啊,简简单单的一碗水,体现的是军民一家亲、军民鱼水情深,这是光荣的传统。看到这样的场面,怎能不让人热泪盈眶。

在延安一处靶场上,三名八路军战士席地而坐。在他们面前,摆放着三挺从敌人手里缴获的重机枪。有了这些重武器,我们的战士就能更好地打击敌人。

仔细看,其中一名战士的右臂是缺失的。原来,他是717团参谋长左齐。1938年12月,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左齐负重伤憾失右臂。但他的脸上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44年,在延安一个村口柴草垛旁,两位老伯在站岗。虽然其中一位胡子花白,但是精神矍铄。手拿一杆红缨枪,一看就是练家子。几十岁年纪,本该颐享天年,但老人家依然满怀抗日决心和斗志,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在延安一处战地医院门口,有三名年轻的八路军女护士,她们身穿整洁的军装,腰间别着一枚手榴弹,看上去英姿飒爽。不爱红装爱武装,年轻的她们勇敢走上战场,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很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们不愧是女中豪杰!

抗战期间,延安的少年儿童们也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家园。他们有男孩,也有女孩,用还显稚嫩的肩膀,扛着红缨枪,手里拿着大刀,正排着整齐的队伍参加训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乳虎啸谷,百兽震惶,少年强则国强!

照片中这几名少年,坐在门前的台阶上,他们手里拿着驳壳枪、手榴弹和地雷,脸上乐开了花。小小年纪,就知道拿起武器保家卫国,太棒了!不过,不用担心,孩子们手里拿的并不是真的驳壳枪、手榴弹和地雷等武器,而是木制的小玩具。即便如此,他们也很开心。

1944年,延安军民齐心协力,端掉了日军盘踞已久的一座炮楼。炮楼半边被炸塌,转头瓦砾碎了一地。射击孔上方的烟熏痕迹,说明当时炮楼里发生了剧烈的燃烧。炮楼里的日军被歼灭后,战士们在炮楼前展示缴获的武器,其中有一把日本军刀。

在一次与日军的战斗中,有战士受伤。村民们立即拆掉家里的门板,做成简易的担架,冒着日军的炮火从阵地上把伤员抬下来。

山路崎岖,还有陡坡,村民们身上的衣服被灌木划烂。为了将伤员尽快抬到医院救治,村民们几乎是爬着将担架抬下了山,没有叫一声苦和累。

一名骑马的民兵侦查员,完成任务后返回村子。在村口的岗哨处,两名站岗的民兵对其进行检查盘问。在当时,敌人为了探听情报,经常会派出一些间谍,化妆成老百姓。

因此,出入村口必须要口令一致,才能放行,即使是侦查员也不行。民兵们的态度一丝不苟,极为负责。

1944年,延安。两名民兵在撤离村子时,将一枚手榴弹藏在屋门后面,手榴弹的拉环拴在门上。日军进村扫荡,只要推开这扇门,就会引爆藏在门后的手榴弹,日军将会被当场炸死。不得不感叹,民兵们的聪明才智。这些是他们在战斗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八路军打了打胜仗,赶跑了盘踞在村子里的日军。乡亲们自发组织起来,带着从自己果园里采摘的新鲜水果,来到八路军驻地,让战士们品尝。

乡亲们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喜悦,望着自己的子弟兵。1940年,李公朴在《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中写道:“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儿子。”

在延安一处操场上,几名八路军教官,正在教授新兵和民兵们进行队列和行进训练。军训可以锻炼战士们的意志和组织性纪律性。军纪对一支军队十分重要,能打胜仗的部队都是军纪严明的部队。背景里,远处的山脉连绵不绝。

1944年,两名骑马的战士,从延安安澜门下走过。安澜门,始建于宋代。1938年,日军轰炸时,城楼损毁。城门前堆放着拆卸下来的城砖和木材。

现在的安澜门,是2015年古城改造时候仿古建造的,2016年建成,成为南门广场公园的一部分。

1944年,延安一处工地上,工人们正在建造房屋,人们分工明确,干起活来井然有序。远处的工人在砌墙,用石头垒砌的石墙,坚固耐用。近处,几名工人正在用传统的工具夯实地基。不远处的土崖上,还能看到有窑洞。

在延安的一处操场上,几名少年也加入了训练的队伍。他们手里拿着环首刀,头上扎着白羊肚毛巾,一脸稚气的笑容。别看他们年纪小,勇敢地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他们眼睛里透露出的坚毅,令敌人胆寒。

八路军们训练完毕,坐在操场上休息。他们面前放着一只木桶,桶里装着老百姓为他们熬制的解渴茶水。战士们端起碗,喝在嘴里,甜在心里。是的,有千千万万老百姓在背后支持,八路军定能打败一切敌人。

在延安的一处训练场上,伦敦泰晤士报的记者哈里森·福尔曼的镜头,捕捉到了一名民兵战士回头的瞬间。他身上背着一把大刀,腰间挂着三枚手榴弹,还有一个吃饭用的茶缸。我们从照片中里记住了这名回头看的民兵的面庞,浓眉大眼,表情坚定,印象太深刻了。

当时的延安,条件十分艰苦。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棉衣破了,缝缝补补继续穿。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是战胜敌人、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

延安军民保持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实践中砥砺艰苦奋斗的意志品格。如今,新时代的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这是延安当地一名年轻的民兵,他身穿当地传统服饰,头上扎着白羊肚毛巾。挎着一支鸟铳,肩膀上还挂着两枚土地雷。民兵这身装备,在当时的延安,是最常见的。

虽然民兵们的武器有点简陋,但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的战斗意志。在这名民兵脸上,我们看到了从容、坚定和乐观。

1944年,在一个窑洞前,民兵们正在吃饭。他们围坐在一起,饭菜虽然就很普通和粗糙,但是仍然吃的津津有味。延安军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也将永昭后人。老一辈人回忆:“那会儿就是吃煮黑豆、煮荞面,那可是艰苦咧!”

这张照片,拍摄于延安一个位于山腰上的小村落。一座座窑洞,依山势修建,看上去很有层次,也很有特色。哈里森·福尔曼第一次见到这种民居建筑,于是拍下了这张照片。

13年间,宝塔山下、延河岸边,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依然是保证我们胜利的重要法宝。

结束语:树高千丈扎根在泥土里,纺线车摇出了东方的晨曦。回看1944年延安老照片,一条条街道,一栋栋房屋,一张张笑脸,都是那么的鲜活。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延安军民依然保持乐观从容、敢于斗争的精神,让人为之动容。追寻峥嵘的往昔岁月,延安精神照亮了天和地!

1 阅读:62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