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哥哥上位的8位皇帝

喜爱历史的小迷弟 2025-03-21 20:20:05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皇位有着致命的诱惑,皇子们为了这个致命的诱惑可以完全不顾亲情,甚至弄死对方,以此来完成自己的上位。也有的皇帝是属于借力兄长上位。在历史上,有那么一些皇帝,他们踩着哥哥上位,上位之后有的成为一代明君,有的却成为庸碌昏庸之辈,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样的皇帝们。

1、秦二世胡亥

胡亥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踩着哥哥上位的皇帝。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能力文采远不及哥哥扶苏,可就是在赵高的帮助下成功登上了皇位。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沙丘,中车府令赵高联合丞相李斯,利用皇帝临终诏书未及发出的漏洞,篡改遗诏拥立胡亥继位。为消除隐患,赵高与胡亥伪造秦始皇手书,指责长子扶苏「戍边无功」「诽谤朝政」,赐剑命其自裁。

胡亥影视形象

扶苏收到诏书时正与蒙恬驻守上郡,面对突如其来的赐死令,蒙恬曾怀疑「诏书有诈」,建议回咸阳申诉。但扶苏受儒家孝道影响,含泪自刎于军帐,蒙恬随后也被囚禁毒杀。这场政变的关键在于赵高精准把握了秦始皇突然死亡造成的权力真空,利用李斯对失去相权的恐惧,而胡亥的配合则暴露了其权欲熏心的本质。

史载胡亥曾问赵高:「废兄立弟,是不义也;畏死弃孝,是不仁也」,可见其明知行为悖逆人伦却仍选择弑兄夺位,最终导致大秦帝国在阴谋与暴政中加速崩塌。

2、汉赵刘聪

汉赵昭武帝刘聪的上位是十六国初期匈奴汉国权力内斗的典型。刘聪为汉国开国君主刘渊第四子,自幼骁勇善战,屡立军功,但在刘渊晚年因“母族卑贱”未获太子之位。公元310年刘渊病逝后,嫡长子刘和继位,但其忌惮诸弟兵权,欲削藩集权。刘聪时任大司马,掌握精锐禁军,在刘和密谋诛杀诸王时抢先发难。

刘聪

刘聪联合楚王刘聪(同名异人)、齐王刘裕等宗室,率禁军突袭平阳皇宫,斩杀刘和及重臣呼延攸等人,仅用三日便控制都城。随后,刘聪假意拥立弟弟北海王刘乂为帝,自任大司马、录尚书事,实则独揽大权。数月后,他借抵御晋军之名调离刘乂亲信,最终迫使群臣于光兴元年(310年)十月上表劝进,正式称帝。后来刘聪还因忌惮嫡兄刘恭,趁其睡觉时将其暗杀。

这场政变的核心在于刘聪精准利用匈奴汉国“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存的继承制度矛盾,以军功集团为后盾,通过闪电式宫廷政变完成夺权,但也埋下后来靳准之乱的隐患。

3、宋孝武帝刘骏

刘骏是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刘劭弑父宋文帝后,时为武陵王的刘骏抓住政治机遇,在江州寻阳起兵讨逆。他凭借文帝第三子的宗法地位,联合荆州刺史刘义宣等地方势力,打出“为父复仇”旗号,迅速获得建康百官与地方军镇支持。

刘骏率军沿江东进,与刘劭军队在建康周边展开决战。他巧妙利用刘劭弑父引发的道义危机,分化敌方阵营,五月攻破台城。刘劭兵败被俘后,刘骏以“车裂”酷刑处决兄长,并清洗其党羽。同年四月,他在新亭称帝,但实际控制建康后立即展开权力重组:将支持自己的沈庆之、柳元景等武将调入中枢,同时将起兵盟友刘义宣调离荆州以防割据。

刘骏

这场夺权本质是宗室军事集团的权力重构。刘骏以“孝义”包装军事政变,既利用刘劭弑父的伦理劣势,又依靠自身多年经营的江州军事实力。上位后推行“土断”政策削弱士族,重用寒门将领,但过度集权激化矛盾,为后续前废帝时期的动荡埋下伏笔。其上位模式凸显南朝皇权在军事强权与伦理合法性间的脆弱平衡。

4、隋炀帝杨广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次子,原本非太子,但凭借精心策划的政治运作取代兄长杨勇。杨广早年伪装简朴谦和,刻意迎合崇尚节俭的父母:他遣散府中乐伎、将琴弦弄断落灰以示不好声色,与杨勇奢侈张扬的作风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勾结权臣杨素,不断散布太子“奢僭”“厌咒”等罪名,促使独孤皇后对杨勇产生厌恶。

隋炀帝杨广影视形象

开皇二十年(600年),杨坚听信“太子欲篡”的谗言,废杨勇为庶人,立杨广为储。仁寿四年(604年),杨坚病重仁寿宫,史载杨广写信问计杨素如何处置后事,信件误传至杨坚手中,激怒病榻上的皇帝欲复立杨勇。杨广随即封锁宫禁,调离杨坚亲信,《资治通鉴》称其“令右庶子张衡入寝殿侍疾”,当日杨坚暴毙,张衡后被杨广灭口。杨广迅速诛杀杨勇及其子嗣,于仁寿宫火速继位。

这场权力更迭展现了杨广深谙权术的双面性:对外塑造贤王形象瓦解兄长地位,对内发动宫廷政变终结父亲性命,最终以血腥手段完成篡位,为隋朝的骤亡埋下伏笔。

5、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在太原起兵与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但受限于嫡长子继承制,其兄李建成被立为太子。随着李世民在军中威望日隆,太子集团与秦王集团矛盾加剧。李建成联合四弟李元吉,通过调离秦王府幕僚、削弱兵权等手段压制李世民,甚至疑似在酒中下毒谋害。

李世民影视形象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先发制人,在玄武门设伏。六月四日清晨,他率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亲信伏兵宫门,当李建成、李元吉行至临湖殿时,李世民亲自射杀太子,尉迟恭斩杀齐王。随后秦王府精锐控制皇宫,迫使李渊交出军政大权。三日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禅位。

这场政变的核心在于李世民精准把握军事优势与政治时机的结合:他长期经营的天策府网罗房玄龄、杜如晦等谋臣,掌握玄甲军精锐部队,关键时刻以雷霆手段打破继承僵局。上位后,他通过追封兄长、优待旧臣等手段缓解道德压力,并开创贞观之治重塑统治合法性,将政变阴影转化为盛世起点。

6、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赵光义的上位是北宋初年最具争议的皇位更替事件。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暴逝于万岁殿,其弟晋王赵光义在“烛影斧声”的疑云中迅速继位。据官方记载,太祖临终前遵循母亲杜太后“兄终弟及”的“金匮之盟”,传位赵光义,但此说后世多存疑。

赵光义继位前已掌控开封府尹兼中书令的要职,实际掌握都城军政大权。太祖驾崩当夜,皇后宋氏本欲召皇子赵德芳入宫,但宦官王继恩径直奔赴晋王府通报,赵光义得以抢先入宫控制局面。次日,朝臣在斧声烛影的传闻中被迫接受其即位,史称“太宗践祚”。

宋太宗赵光义

为巩固权力,赵光义即位后推行系列举措: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逼迫太祖之子赵德昭自尽,贬斥弟弟赵廷美至死,彻底清除潜在竞争者;修订《太祖实录》强化“金匮之盟”叙事,同时通过灭北汉、攻幽州等军事行动建立威望。其上位本质是以官僚集团为依托,利用五代以来“国赖长君”的政治惯性,将兄终弟继包装为合法传承,但斧声烛影的疑案始终成为北宋皇权伦理的隐痛。

7、海陵王完颜亮

完颜亮是金太祖完颜旻之孙,太师完颜宗干次子,金熙宗完颜亶的堂弟。皇统九年(1149年),时任平章政事的完颜亮利用金熙宗完颜亶晚年酗酒暴虐、众叛亲离的政局危机,暗中联结驸马唐括辩、近侍大兴国等关键人物,密谋弑君夺权。

十二月九日夜,大兴国窃取宫门钥匙,完颜亮率亲信闯入寝殿。值宿的护卫十人长忽土因早受拉拢,故意放行。完颜亮亲手持刀刺杀醉卧榻上的金熙宗,驸马唐括辩、侍从阿里出虎补刀致命。次日凌晨,完颜亮胁迫群臣至朝堂,以太祖嫡孙身份宣布继位,并立即清洗反对势力:处死曹国王完颜宗敏、左丞相宗贤等宗室重臣,三个月内诛杀金太宗子孙七十余人。

这场政变得逞的关键在于完颜亮长期经营的政治完颜亮网络:他任宰相期间安插心腹掌控禁军,以诗文结交汉族士大夫营造声望,同时利用女真贵族对熙宗改革的不满情绪。上位后,他迁都燕京强化集权,推行激进汉化政策,但弑君篡位的原罪始终困扰其统治,最终在伐宋失败后被部将弑杀,印证了暴力夺权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8、清世宗雍正帝

雍正帝的上位是清代最具争议的皇位继承事件。康熙晚年因两废太子引发“九子夺嫡”,四阿哥胤禛以韬晦之策逐步胜出。他表面不结党争权,标榜“天下第一闲人”,暗中却通过心腹年羹尧掌控西北兵权,借戴铎等幕僚联络朝臣。其务实作风赢得康熙信任,屡获代行祭天、清查户部等重任,积累政治资本。

雍正帝影视形象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猝逝畅春园。据正史记载,隆科多口传遗诏命胤禛继位,但民间长期流传“传位十四子”被篡改为“传位于四子”之说。胤禛即位后迅速掌控局面:命胤禵交还抚远大将军印信软禁景陵,将胤禩、胤禟等政敌削爵圈禁,借《大义觉迷录》驳斥篡位传言,并通过密折制度强化皇权。

这场权力更迭的关键在于胤禛对康熙晚年“秘密建储”制度的精准把握。他既保持低调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又通过田文镜等推行新政展现治国能力,最终在康熙对皇子党争失望时,以“孤臣”姿态赢得青睐。上位后设立军机处、推行摊丁入亩等改革,虽巩固了统治,但继位疑云始终成为康雍权力交接的历史谜题。

小结:

这八位皇帝都是通过政变取代兄长继承帝位的,秦二世胡亥与赵高合谋矫诏赐死扶苏,开启暴政亡秦;匈奴汉国刘聪利用军权发动闪电政变,终结兄终弟及传统;刘骏借讨伐弑父逆兄之名军事夺权,重组南朝政治格局;杨广通过伪装贤德、构陷兄长及宫廷政变上位,埋下隋朝衰亡隐患;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打破嫡长继承制,以军事政变开创贞观之治;赵光义借"金匮之盟"疑案继位,通过清洗宗室强化集权;完颜亮弑君夺权推行激进改革,终因合法性危机败亡;雍正帝运用韬略破解九子夺嫡困局,建立秘密建储制度。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古代皇位继承中军事威慑、伦理包装、制度博弈与暴力清洗的交织,既反映权力更替的残酷性,也展现不同统治者对政权合法性的重构策略。

0 阅读:71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1

用户10xxx01

2
2025-03-24 15:15

李隆基算不算?他哥哥让给他的

喜爱历史的小迷弟

喜爱历史的小迷弟

学习传播共享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