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朝最猛的后妃,不是东汉桓帝的皇后邓猛女,而是西汉元帝的宠妃冯媛。邓猛女只是取了个猛的名字,而冯媛是名副其实的猛。
而猛,虽然是发自本能、出自真心,可在别有用心之人看来,就是孟浪。
在西汉,女性即便是贵为后妃,能像冯媛一样有个名字,是极为稀罕的。
但是这对冯媛不稀奇,因为她出身极为高贵。

捋一捋她的家谱就会发现,她的家世远远高过元帝的另外两个老婆王政君和傅氏。
秦朝和李斯齐名的丞相冯去疾是她的祖先。
那个和“难封李广”并列名留青史的的“易老冯唐”,据说是她的曾祖(一说是祖父)。
她的爸爸叫冯奉世,是负责皇宫警卫和礼仪的左将军、光禄勋,这还不算,西域的平定都是冯将军的功劳。这是真正的有权有势有实力。
关于她进宫的记载,史书上的用词是“选”,这和其他妙龄女子自行要求进宫不同。由此可以猜想,很可能是皇室主动和冯家联姻。
目的很简单,就是强化君臣关系,因为冯家和冯奉世太厉害,必须倚重和笼络,也是牵绊和防范,担心他们对朝廷不利。
既然是选,那就可以选冯家也可以选别家,可以选冯媛这个姑娘也可以选别的姑娘,既然选中了冯家的冯媛,说明冯家的地位是可以的,而具体到冯媛这个人,不要说是绝色美女、惊艳天下,至少也是品貌上乘、才识过人,由此可以断定,冯媛应该是个不错的姑娘。
既然是选,虽然冯家不能和皇家双向选择,但只要没有指定是娃娃亲,冯家也可以选其他家。冯媛这样的身份,嫁给门当户对的官宦家庭其实会更幸福,嫁入皇宫反而是赌命运、开盲盒。
即便得到皇帝待见,也是和众多女人分享一个男人;如果命运差点,大概率是一辈子见不到皇上,守一辈子的活寡。
就后来冯媛被逼自杀的结局来看,她嫁给皇帝确实不是上佳的选择。
因此非常可能的是,冯媛是皇家求娶的,而不至于是主动献身的。
但也不排除一种可能,是冯家为了自保,把女儿嫁入皇室,杀功臣在汉朝可是有传统的,冯家不得不防。
因为原配司马良娣早逝,元帝本来已对女性不抱太大兴趣,但恰是上面提到的原因,他很是照顾冯媛和冯家的脸面。

冯媛进宫之初是长史,几个月后封为美人,肌肤之亲不太频繁也是有的,五年后生下儿子刘兴时,封为婕妤,再因为后面提到的那件大事,又提升为昭仪,这已经是嫔妃中除了皇后之外最高的品阶。
总的来说,元帝的女人会很多,但是最重要最紧密他不得不经常面对的只有三人。
其一是皇后王政君,生有儿子刘骜,因为父皇宣帝喜欢这个孙子,尽管元帝本人不喜欢王政君,也得立这个儿子做太子。
其二是傅氏,元帝喜欢,甚至一度是最喜欢的女人,被封为昭仪,生有儿子刘康,元帝对这个儿子也喜欢,差点废刘骜而立刘康为太子。
其三就是冯媛,元帝或真或假当然是喜欢的,他们也有一个儿子刘兴。
当时的宏观大势是,皇后和太子大局已定,傅氏和冯媛雨露均沾都得到了元帝的宠爱,傅氏事实上还更胜一筹,两人的儿子刘康和刘兴也被封王,后宫基本上是风平浪静的局面,也没有什么宫斗,尽管傅氏是不太乐意和满意的。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这件事打破了这个虚假的平衡,也在傅氏心中埋下了30年漫长时效的深仇大恨,更为冯媛的悲惨命运种下了祸根。
元帝某天带着文臣武将后宫妃嫔到上林苑虎圈观赏斗熊,这是皇室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娱乐活动之一,其中必不可少王政君、傅氏和冯媛。
原本的快快乐乐因为一只熊冲上元帝和后妃所处的看台而变得恐怖陡起,直吓得文臣武将和宫妃嫔大呼小叫、四散奔逃,逃跑的人中就有王政君和傅氏,大家把元帝置于危险之中。
注意到了没有,逃跑的人中没有冯媛。冯媛没有往后逃走,反而迎着熊走上前去挡在了元帝前面。
冯媛也可以逃,本能之下为了活命也必须逃,但是她没有逃。
气势汹汹的熊被这个不怕死的弱女子吓住了,然后又被惊魂甫定的侍卫赶上来捕杀。

冯媛有惊无险、死里逃生,同样惊魂甫定的元帝对冯媛有了别样的看法。
他问冯媛为什么明知前有熊却偏向熊前走,冯媛的回答简直要把他感动到死:臣妾听说熊只要抓住一个人就不会再攻击别人,我就想做那个被熊抓住的人,而让陛下不至于成为被熊攻击的人!
冯媛的意思是,她要用自己的命换取元帝的命。
生死关头,冯媛说的话不可能作假,她出身武将之家,胆识是有的,但对元帝也是真心的,谁也不会拿生命开玩笑。
如果说元帝此前对冯媛的好,是政治任务和面子工程,是客气大过感情,经过这次过命的经历,他对冯媛的感情中必定有了爱的成分。
元帝迅即封冯媛为昭仪,这已经是封无可封的最高级别,再往上就是皇后,而那个位置上已经坐着王政君。
这是作为员工的冯媛,为大汉集团做出的超乎其他所有员工的业绩,她应该得到表扬和嘉奖。
但是有个人不干,那就是傅氏,元帝原来对她的宠爱冠绝后宫,当然也在冯媛之上,现在冯媛突然这么一表现,把她衬托得黯然失色、甚至不堪,反而跃然成为和她地位相当、宠爱更甚的竞争对手,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就像现在的职场,可以容忍大家的平平无奇、默默无闻、得过且过、和光同尘,即便大家共同出错造成重大损失也没有关系,但要是有一个人不愿继续忍受,而和大家不一样,表现得更为突出、更加优秀,那他就是另类,就活该收到排挤和打击。
对冯媛的脱颖而出,惊慌失措、弃元帝于不顾的皇后和嫔妃们都是心有不满的,其中当以傅氏为最,我们没做你凭什么这样做?也心有不甘,我们也可以这样做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别人想想也就过去了,因为她们确实没有这样做,也改变不了什么,但是傅氏记仇,她这个仇记了30年,一有机会就要对冯媛报仇。
只是她没想明白的是,这个仇不是冯媛对她造出来的,而是她自己平空生出来的。
元帝在,傅氏不能做什么。元帝死了,她也暂时不能做什么。
因为接任皇帝的是王政君的儿子刘骜,他就是成帝;这和她及儿子刘康无关,也和冯媛及儿子刘兴无关,他们都是看客和吃瓜群众。
而且,傅氏母子、冯媛母子都被要求离开都城长安去封地做王,刘康是定陶王,刘兴先是信都王后是中山王。
冯媛是安心去的,傅氏也是,至少在一段时间里是这样的。
但是成帝没有儿子,又命不长久,傅氏迎来转机,她的孙子刘欣接替成为皇帝,这就是哀帝。
重新回到长安,甚至是权力巅峰,她先是挤走了王政君和王家的势力,接着就是收拾她记仇的冯媛。

冯媛的儿子刘兴死后,孙子刘衎体弱多病,哀帝派中郎谒者张由带着医生前去诊疗。奇怪的是,张由不等刘衎病好就突然自行返京。
张由违反朝廷制度,只好对朝廷说他有狂病,这在身上找责任,可以理解。
接着他就为了保全自己而“咬”上了冯媛,说冯媛诅咒傅太后和哀帝早死,好让她孙子刘衎即皇帝大位,对这样的弥天大案他必须马不停蹄地回京报告。
这就非常不好理解,朝廷怎么可能派一个有狂病的人带队去给王爷看病呢?
但是这不重要,因为诅咒这事更为严重。朝廷立即出动,在中山国捕捉了冯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100多号人,其中有人不打死。
冯媛也逃不过被审讯的命运,她自然不认账,办案人员却以讥讽的语气对她说,当年挡熊是多么勇敢,今天怎么胆小了,不敢承认诅咒了皇上和太后?
冯媛这回才明白,想收拾她的是傅氏,因为这是30年前的事,办案人员怎么会在过去了这么多年翻出这陈年老账呢?
而傅氏觉得30年前冯媛的表现,抢走了她的风头、夺走了元帝对她的宠爱,30年来耿耿于怀,那必定是要置她于死地。
于是冯媛服毒自杀。

当然,傅氏也很快死去,并在死后被挖坟掘墓,她的孙子哀帝也早早死去,造化弄人的是,皇帝这顶帽子竟然最后落到了冯媛孙子刘衎的头上,这就是平帝,于此西汉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这是后话。
冯媛临危不惧、挡熊救驾,她当然没有错,职场也需要这样的救场救急的人,但是错就错在傅氏这样的人认为她错了,她抢了自己的风头和利益。
她错就错在职场并不是看能力和勇气,还要看关系和环境。
傅氏这种人存在和得势的可怕之处在于,遇到事情时不会挺身而出,我不做谁也不能做,你做了只会让我难堪;事后也没有自我反思,而只会转嫁仇恨,责怪并报复出头的人。
它的更为可怕之处在于,这种人、这种做派的存在,会导致其他人也消极应对,不敢、不愿也不屑于作为,从而造成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势。
傅氏当然不是最后一个加害者,冯媛也就不会是最后受害者。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