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9月的一个下午,13岁的陕西咸阳少年孔忠良在回家路上无意中捡到了一块白色玉石。谁能想到,这块被他视作“好看的小石头”的物件,却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汉代皇后玉玺。
而44年后,当年为这枚玉玺提供鉴定并接受捐赠的专家们,重新出现在孔忠良的家门前。是什么让这枚玉玺沉寂多年后再次成为焦点?
1968年,13岁的孔忠良刚刚经历了一天的学校生活,他的放学路比平时更为寂寞,因为那天轮到他留下值日,打扫教室,乡间的路上,他独自背着书包。
突然,他无意间踢出的小石子落入一条清澈的河流,激起了水花,而他的目光也在那一刻被水中闪闪发亮的白色物件吸引住了。
“咦,这是什么?”孔忠良自言自语着,停下脚步,弯下身子,在水中拨弄了一会儿,捞出了一块晶莹剔透的白色石头。
细看之下,他发现这块石头不似普通石头,上面有些奇怪的纹路和雕刻,于是,他便把石头带回了家。
回到家中,孔忠良把捡到的白色石头递给父亲,显得很是得意:“爸,你看,我在河边捡到的,是不是挺好看?”孔祥发接过石头,眉头紧锁,手指在玉石上细细摸索着。
他虽然不懂文物,但多年走南闯北的经历让他对这些物件有些直觉。他发现,这块玉石不仅质地细腻类似玉石,并且上面还有奇怪的字。
“这石头来头不小。”孔祥发低声嘀咕。他对儿子说:“咱们不能轻易把它往外说,明天带你去省城找博物馆,让专家看看是不是文物。”孔忠良虽然年幼,但看到父亲那严肃的神情,也知道这件事可能非同小可。
第二天一早,孔祥发带着孔忠良,揣着那块石头,一路颠簸赶往西安的博物馆。到达博物馆后,孔祥发向工作人员表达了来意,博物馆方面立即联系了几位文物专家。
很快,几位专家围着这块玉石展开了仔细的研究,他们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玉石上的每一个雕刻细节。几分钟后,原本还不怎么在意的专家们突然变得激动起来。
“这是新疆和田羊脂玉的质地,几乎没有任何杂质,还雕刻有螭虎形状的印钮。上面这四个字是‘皇后之玺’,这可是大汉时期的东西!”一位年长的专家激动地手都在颤抖。
听到这些话,孔忠良和孔祥发面面相觑,他们虽然听不懂全部专业术语,但显然意识到自己捡到的不是寻常之物。孔祥发几乎没有犹豫,直接对专家们说:“既然是国宝,那就交给国家吧,我们不敢留在家里。”
尽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坚持要给他们颁发奖金和荣誉证书,但孔祥发却只愿接受象征性的20元路费,并谢绝了其他奖励。对于当时生活拮据的他们来说,这20元已经足够补贴他们这次进城的开支了。
回到咸阳老家,生活仿佛回到了平静的轨道,孔忠良继续上学,孔祥发继续务农。时间久了,这件事逐渐被遗忘,但那枚玉玺却在博物馆里悄然成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这枚“皇后之玺”不仅得到了文物界的高度重视,还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研究汉朝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专家们认为,它很可能是汉朝开国皇后吕雉的专属玉玺,象征着她在刘邦死后掌权时期的权威。
时间来到2012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几名工作人员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来到孔忠良的家门口。
当时已经57岁的孔忠良,正在院子里整理农具,准备去田里干活。看到一群西装革履的人走进来,他显得有些茫然。
“你是孔忠良吧?我们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微笑着对他说,“当年你和你父亲上交的那块玉玺,现在成了镇馆之宝,国家非常认可你们做的贡献,所以想请你们去现场接受表扬。”
孔忠良先是愣住了,随后才反应过来,连忙把手中的农具放下:“表彰我?可我不过是做了一件该做的事啊。”他的语气中带着些许不解,更多的是谦逊。
对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说,孔忠良的无私精神,远比这枚玉玺本身更为珍贵。那枚小小的印章,背后蕴藏的是千年历史。工作人员耐心解释了表彰的意义,还表示会为他颁发荣誉证书,感谢他为文物保护事业做出的贡献。
在表彰大会上,孔忠良站在台上,显得有些拘谨,但他的话语依旧坚定:“那时候,我和父亲都觉得,这种东西应该交给国家保存,国家能让它得到更好的保护。”
孔忠良并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但他这一朴素的行为,却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有人感慨,如果没有孔忠良的无私,这块国宝也许早已流落海外,失去本该属于它的历史归属。
也有人认为,正是这些无私的人,才让国家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
而这枚“皇后之玺”,在博物馆的展示柜中,继续讲述着它的历史故事。玉玺通体洁白,雕刻精美,印钮上的螭虎活灵活现。
在展厅的柔和灯光下,仿佛仍能看到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尘埃。它的背后,不仅有汉朝皇后的威严,还有一个农家少年和他父亲的质朴情感。
这枚玉玺曾在汉代宫廷中象征着吕雉的权威。吕雉作为汉朝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皇后,在刘邦去世后长期掌握朝政,以这枚玉玺作为权力的象征。而玉玺的发现,重新把人们的视线拉回到那个两千多年前的时代,也让研究者们得以了解更多关于汉朝宫廷的细节。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专家们在玉玺发现后,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他们查阅了大量史料,确认这枚玉玺极可能是吕雉的私人印玺。而玉玺为何流落民间,也成了考古界的一个谜题。
专家推测,这枚玉玺可能曾是吕雉随葬品,因盗墓活动而意外遗落在河中,被孔忠良捡到。正是因为它在河水中长时间的浸泡,才使得玉质更加温润剔透。
如今,孔忠良已年近六旬,仍在咸阳的村子里过着朴素的生活,每天在田间劳作,守着家中的小院。
村民们时常提起他当年上交玉玺的事迹,而他自己却总是淡淡一笑:“那些都是过去的事了。”
对于孔忠良来说,捡到玉玺的经历并未改变他的生活轨迹,但那段记忆却让他感到自豪。虽然时光流逝,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风霜,但他相信,玉玺留在博物馆中,那才是它最好的归宿。
也许,在这个普通农民眼中,他的贡献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是这件“小事”,让一枚千年国宝得以回归它真正的家。
1968年那个普通的秋日,如今被刻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览记录中,也留存在孔忠良的回忆里。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幻想过某天意外地捡到国宝,但真正面对历史与利益的抉择时,能否像孔忠良一样,把文物交给它最合适的归属?
参考资料:
1968年陕西13岁少年捡到玉玺,上交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找上门——2022-04-24 16:08·法治平安淅川